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史書中的曹操是什麼形象?和《三國演義》中有什麼區別?

2022-02-11由 翻史記 發表于 畜牧業

曹操是什麼形象

曹操,漢魏之際著名的政治軍事家、詩人,是一位文武兼備的罕見人物。“在東漢末年動盪的社會環境中,曹操在與黃巾軍作戰和討伐董卓的戰爭中積累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透過迎獻帝至許昌、屯田制、抑制豪強、重用人才、調整賦稅、興修水利等政策,打敗了各路軍閥,平定烏桓,實現北方的統一併逐步恢復北方的社會生產,此後透過平定馬超、韓遂的叛亂,攻入漢中、巴郡迫降張魯等征戰保證了北方相對安定的局面。雖然他統一全國的努力宣告失敗,無疑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除了政治軍事上成就外,曹操博學多才,擅長書法、圍棋,通音律,文學上不僅曹操詩歌和令文為人稱道,還推動了樂府詩的變革,是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繁盛的推動者之一。

曹操雖然成就突出,但在實現功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奸詐、殘忍的性格,面對如此矛盾的人物,是歷代文史作品關注的重點,經過不斷的加工,一方面曹操形象複雜多樣、真假難辨;另一方面由於側重點不同,曹操的形象開始分化,在文學、史學作品中呈現出不同特點。

史書中的曹操是什麼形象?和《三國演義》中有什麼區別?

曹操的史學形象可以從歷代史學家、政治家的文章中展現出來。結合歷代史書、統治者的文章的論述,可以看出史書中的曹操形象具有兩分性,肯定曹操的統一功績,對他在實現統一過程中採取的方式持不同態度。

(一)曹操形象的奠定

曹操在世時就已經存在很多評論,年少時橋玄和何顒就曾預言曹操是“命世之才、安天下者。”許劭認為在動亂之際曹操就可能取得非凡成就,是位英雄;謀士荀或將曹操與袁紹進行比較後,認為曹操具有“度、謀、武、德”。當時敵國多批判曹操的品行,對手周瑜視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孫權稱曹操為老賊,劉備認為曹操“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但是他們對曹操的才能稱讚有加,孫權認為曹操“至於御將,自古少有”。“曹操死後,曹植的《武帝諫》對曹操一生做了回顧,描寫了他招募士兵、陳留起兵、討伐董卓、統一北方等事件,讚頌了智謀過人、勇武果敢、崇尚節儉、能文善詩的品格,R曹操死後甚至出現了“華夏飲淚,黎庶含悲”的局面;衛覬以曹操“食不過一肉,衣不用錦繡”勸誡明帝R。曹魏後期的史官王沉《魏書》中皆取曹操正面材料,迴避了負面問題,讚頌了曹操軍事才華、善於用人、酷愛讀書、武藝高強、精通工程、生活儉樸、注重獎賞等方面。這些論述表明歷史評價主體差異性,曹操的臣下和子孫評價多讚美之語;雖然敵國多批判之詞,其中不乏合理之處。

史書中的曹操是什麼形象?和《三國演義》中有什麼區別?

綜觀兩晉南北朝時期有關曹操的評價,正面評價以《三國志》為代表。西晉的統治者認為他們承接的是魏國的政權,加之陳壽寫作《三國志》的《魏志》部分沿用的是王沉的《魏書》的記載,所以陳壽的《三國志》突出的是曹操的正面形象。作者在《武帝紀》結尾處高度評價了統一北方的功績及謀略,陳壽作為晉朝的史官,委婉地揭露了曹操的惡德,如透過荀或被殺的事例表現出他的多疑。《晉書》中有對曹操的正面評價。孫楚對曹操給予了正面評價,認為他“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這是對曹操功績的讚美。陸機《吊魏武帝文》、《辯亡論》主要突出的是曹操的事功,也注意到了曹操功勳卓著帶來的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值得注意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並未貶低曹操,後漢時期有人曾將劉曜比作“世祖、魏武之流”,石勒臣下徐光認為“魏承漢運,為正朔帝王”,表明魏國政權的正統性。

陳壽《三國志》記載簡略,後來南朝裴松之為其做注,並補充了大量材料,無論正史、野史、人物傳記等材料都列入其中,相比較提綱式的《三國志》,裴松之不僅豐富了曹操的正面形象,透過引用吳人《曹瞞傳》、習鑿齒《漢晉春秋》劉義慶《世說新語》等著作表現出曹操奸詐殘忍的性格。

史書中的曹操是什麼形象?和《三國演義》中有什麼區別?

整個蘭國兩晉南北朝,曹操是各種體裁作品關注的重點,它們記載了曹操各個方面,這為以後曹操形象的多元解讀提供了史料支援。從思想傾向來看褒貶不一,三國時期已經出現對曹操的貶低的作品。豐富的資料記載和不同的思想傾向為曹操形象的演變提供了基礎。

(二)史書中曹操形象的豐富

《隋書》中對曹操記載較少,記載了他減輕刑罰、復興雅樂的措施。到了唐朝,對曹操評價以褒揚為主。唐太宗的《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功績,“昔漢室豆分,群雄嶽立……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復明;霍光之佐漢朝,皇綱否而還泰……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R將曹操與伊尹、霍光匡正之功並列,可見對他的功績讚揚。同時唐太宗認為曹操“觀沈溺而不拯,視顛覆而不持,乖殉國之情,有無君之跡。”他不忠於國家,而且無視君主。°唐太宗對曹操的為人也是不齒的,一次大臣封德彝建議太宗以佯怒的方式試驗大臣,找出奸佞之人,李世民聽後認為這樣狡詐的方式不可取,說“朕常以魏武多詭詐,深鄙其為人。”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談到史書中人物稱謂時候,指出“祖有功而宗有德……降及曹氏,祖名多濫,必無慚德,其唯武王。”劉知幾認為曹魏時期只有曹操無愧於祖這個廟號,可見對曹操功績的肯定。但又指出曹操在實現功業的過程中“賊殺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禍千王莽”,表明曹操的殘暴性格。杜佑在《通典》的寫作中沒有埋沒曹操的事功,R涉及到興屯田、改革官制等內容。

北宋建立後不久,宋太祖便在毫州修建了祭祀曹操的祠廟。宋真宗曾到此增修,並命穆修撰《魏武帝帳廟紀》,文中描寫曹操“帝於時得機會策,嘯吒馳騖於其間,用能建休功……帝扶持漢室,抗力三方……卒減袁而沮權,備之強者,惟帝之雄”,結尾寫道“為鄉里人所愛,後懷思其德,共自尊祀之,遂傳於今不息”,表達了對曹操功績的讚美。司馬光《資治通鑑》中給曹操的評價為“王知人善查,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雅性節儉,不好華麗”,肯定了曹操的知人善任、崇尚節儉的品質。司馬光又透過史料的選取揭示了曹操的負面,征討陶謙過程中捨棄了《三國志》中“所過多所殘戮”的記載,採用的是范曄《後漢書》中“凡殺男女數十萬,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這樣的處理方式表明的是作者對曹操殘忍性格的批判。

綜觀隋朝至北宋的作品,從內容上來看,多關注的是曹操的軍事政治成就及其實現方式。從思想傾向看,讚許其功業,貶斥其性格。

(三)史書中曹操形象的定型

南宋時期的政權偏安一隅,思想上“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秩序確立,“君為臣綱”排首位,曹操的“挾天子令諸侯”做法受到譴責,曹操形象急轉直下。朱熹第一位繼晉人習鑿齒之後把曹魏從歷史記載排除到正統外的人。《通鑑綱目》中以劉備章武承接漢建安紀年,稱曹操為“篡盜”。洪邁的《容齋隨筆》中稱讚曹操的用人,認為“然知人善任使,實後世之所難及。荀或、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操無敵於建安之時,非所幸也”,卻稱曹操“漢鬼域,君子所不道”。《宋史》中曾記載紹興年間高宗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後,獨指操為奸賊而鄙之”,可以看出南宋時期統治階層已經轉移到對曹魏政權的批判上了。元朝政權中的漢族士人出於民族感情對曹操進行貶低,在編修宋、遼、金史主張以宋代為主線,將遼、金包括在內,理由是三國時期“必以蜀漢為正統”,堅守“夷夏之別”,表明元朝政權的非正統性。元初名儒郝經對曹操也是貶斥居多,認為曹操雖有謀略,但“崎嶇詭譎,陰賊險狠……為盜而惡盜之名,則又羿、莽之不若也。”圜到了明朝末期,思想家李贄一反先前對曹操的負面評價,認為他廿分識,廿分才,廿分膽,《焚書》中透過陳琳和曹操嫁女的事例表明曹操對人才的重視。

史書中的曹操是什麼形象?和《三國演義》中有什麼區別?

在評點《三國演義》的過程中表達對曹操的讚賞,表現出了對推行法家路線曹操的推崇。王夫之稱讚了曹操的用人,如“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而士之長於略者,相踵而興。孟德智有所窮,則荀或、郭嘉、荀攸之徒左右之,以算無遺策……故能用人者,可以無敵於天下”,肯定曹操實行屯田和厲行法制的意義。作為一名熟讀儒家經典的文人,對於歷史人物的認知自然離不開道德仁義的立場,所以對曹操征討陶謙過程中的屠城行為評價是“殘毒不仁,惡滔天矣”,表明了王夫之的兩分態度。

史書中的曹操是什麼形象?和《三國演義》中有什麼區別?

隨著清高宗御定曹操“篡逆”之名後,就很少有曹操正面的言論了。相對客觀的史學家趙翼也很少稱讚其好的方面,在評價三國之主用人的特點也提到“曹操以權術相御”,這似乎不是誇獎之語。對於曹操代漢的行為,他寫道“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梁、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效之……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