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慾望的牢籠

2022-02-11由 北青網 發表于 畜牧業

牢籠之案結果怎樣

慾望的牢籠

馬建紅(法學博士)

在近幾年的一些警示教育片中,總能見到落馬貪官們在鏡頭前痛哭流涕的情景,他們侃侃而談表達著心中的悔恨,懺悔其之所以走上貪腐路,原因則不外乎一是主觀方面喪失了理想信念,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二是歸咎於客觀原因,“從小窮怕了”,在金錢美色面前立場不穩,經受不住誘惑,最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對不起黨的培養與人民的信任,云云。

對於這樣的畫面,有些老百姓認為他們只不過是在表演罷了,因為這樣的貪腐理由很牽強,說到底,這些失足官吏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雖具體原因各異,但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貪念在起作用,當貪念恰巧與不受約束的權力結合在一起時,就獲得了野蠻生長的土壤,結出貪腐的果實實屬必然。放鬆學習或窮怕了,並不是一個人走上貪腐道路的充要條件。

近年來呈雷霆之勢的反腐,給腐敗分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不小壓力。從媒體披露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貪官收了錢卻不敢花或無處花,現金不敢存銀行,於是就買一套或租一套房子,專門存放贓款,隔一段時間就去看看那些錢,體會一下坐擁財富之城的感覺;收了茅臺酒的貪官,則因擔心事情敗露而將酒倒進馬桶沖走,這種暴殄天物的行為,其受到的刑事制裁或許正是其應得的報應吧……

作為普通民眾,會對貪官們的類似操作既好奇,又納悶。一個人即便是窮奢極欲,其所消費的財富也是有限的,更何況在因攫取的是不義之財而不敢消費的情況下,那些所謂的財富充其量也就是個數字,用這些沒用的身外之物,去換取生活的自由、安逸與內心的平和,是不是有點兒得不償失了?“要那麼多錢有啥用”的民眾之問,雖有“燕雀不知鴻鵠之志”的嫌疑,卻也是值得那些身陷囹圄的貪官們深長思之的。

其實,“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大概是人最基本的天性吧,每個人都傾向於追求充裕的物質財富,及其帶來的感官的愉悅和享受,只不過在社會的層面上,財富需取之有道,不能在道德和法律的範圍外予取予求。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能透過勞動或投資,獲得合理合法的財富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也有人任憑貪慾恣意生長,竟至於滑入犯罪的泥潭,確乎是“慾壑難填”了。

因追求非同尋常的慾望而引火燒身的例子俯拾皆是,我們身邊的貪腐分子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其他國家也不乏這種情形,差別只在於表現形式與程度的不同而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著名律師艾倫·德肖維茨,在其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所做的“總結陳詞”《一辯到底》一書中,對自己代理過的名人案件如數家珍,“我是克林頓彈劾案及布什訴戈爾案的律師,併為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重獲自由獻計獻策;我參與了維基解密和阿桑奇的調查;我為O。J。辛普森進行了辯護,代理了‘拳王’泰森強姦案……”這些名人在民眾面前所展現的是其最好的一面。然而,當德肖維茨和他們打交道的時候,卻是他們惹上麻煩後的最糟糕的時期。

他分析這些人惹上麻煩時的首要原因,是“他們都願意冒著犧牲自己有限事物的風險,獲取更多自己本就擁有的無限事物”。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他們總擁有某樣比普通人多的東西:優秀的運動員有超凡的身體素質;好演員有非同一般的演技;成功的政客有與眾不同的魅力;金融家有錢,還有掙更多錢的能力。這些特質通常使名人能獲得某種生活中的欲求之物:大量的財富和名利能買到的東西,以及這些東西附帶的好處。”本來,這些人憑藉其天賦,已經能夠獲取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東西,但他們卻“為了獲取更多的錢”,丟掉了他們有限的“寶貝”——自由、事業、跟至親至愛相處的時間、健康。這些名人深陷於慾望的牢籠中,為了永遠無法滿足的東西,最終使自己飽受牢獄之苦。而他們之所以肆無忌憚地這麼做,“是他們一直這麼做,從名利俱收前很久就開始了”。

當我們以德肖維茨的觀點,反觀現實生活中的那些貪腐分子時也會發現,其實這些人一步一步“熬到”能有人源源不斷地輸送金錢或美色等各種利益的地位時,說明了他們在才智、運氣或其他方面確乎是有過人之處,因而獲得的有形或無形的報酬已經超過了正常人的水平。然而,官位與胃口的正相關性,使得他們在掌握權力之後,慾望也隨之膨脹起來,而貪贓納賄的事只要開了頭,就會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只有當反腐的利劍懸置頭頂,並且要付出自由的代價時,方才有了警示片中沮喪的懺悔與告白,可惜為時已晚。

慾望人人都有,只不過我們能做的,一是要心中有敬畏與剋制,二是要借力制度的規制與約束,方有可能避免為慾望的牢籠所困,一切好自為之。

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