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人教部編版七下語文第一單元教案:9 阿長與《山海經》

2022-02-07由 語文夢工場 發表于 畜牧業

瘡疤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

第三單元 大愛溫馨

9 阿長與《山海經》

精彩開篇詞

同學們,我們曾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其中有一位長媽媽講了一個為百草園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這位長媽媽就是魯迅家裡的一個女工。她對魯迅的童年生活有較深的影響,魯迅的作品中幾次提到她,甚至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阿長與〈山海經〉》,大家有興趣來讀讀嗎?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詳略得當,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理解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體會欲揚先抑的寫法。

3。領會作者對一位勞動婦女的深深懷念之情,培養熱愛勞動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她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卻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諱修辭,珍惜勞動成果,講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個對孩子傾注一片心血的母親,又是一個生活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是誰呢?她就是文學泰斗魯迅先生傾注一片深情描寫的長媽媽。下面,請隨魯迅先生一起走近《阿長與〈山海經〉》,去真切地瞭解一下這位可親可敬的人吧。

二、自學指導(一)

——預習與交流

1.大聲朗讀課文,圈畫課文的生字詞。

駭(hài)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悚(sǒng)

擄(lǔ) 詰問(jié) 霹靂(pī lì) 渴慕(mù)

璣(jī) 疏懶(shū) 懼憚(dàn) 頸(jǐng)

瘡疤(chuāng bā) 矩(jǔ) 懿(yì) 灸(jiǔ)

2.解釋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惶急:恐懼著急。

詰問:追問,責問。

懼憚:害怕,畏懼。

渴慕:迫切地羨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瘡疤:瘡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處、短處或隱私。

震悚:因恐懼而顫動。

情有可原:從情理上可以原諒。

霹靂:雲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這裡指作者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臉色像泥土一樣,形容極端驚恐。

深不可測:深得難以測量。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3.作者連結。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以“魯迅”這一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4.《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彙編。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即《五藏山經》五篇;《海經》包括《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海內經》。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地的神話傳說。其中《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黃帝擒蚩尤》等神話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因而早已成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

三、自學指導(二)

——合作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透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保姆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懷念之情。

(二)理清情節

1。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的是什麼?

【交流點撥】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貌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2。為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乎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絡的事?

【交流點撥】

記敘文的中心是作者透過記敘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著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小結:

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為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敘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說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三)感知人物

精讀課文,用以下句式說話:

“讀文章 片斷,我認識到長媽媽是個 的勞動婦女。”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可以從人物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方面說。

【交流點撥】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阿長是一個連姓名都沒有的人;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四、板書設計

黃胖而矮

長 沒有名字——地位低下

喜歡切切察察 低聲絮說 饒舌多事

媽 對“我”管束很嚴 喜歡“告狀”

睡覺時擺成“大”字 不拘小節

媽 元旦有古怪的儀式 有點迷信

一肚子的繁瑣的道理

講“長毛”的故事 淳樸無知

為我買回《山海經》——熱情善良 關愛孩子

五、拓展延伸

模仿本文的寫法,透過詳略得當的幾件事,介紹一位你認為最有特點的同學,儘可能說得真實、生動、傳神。

第二課時

一、新課匯入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透過對阿長稱呼的由來,有不良習慣,會煩瑣規矩,講“長毛”故事,買《山海經》等事情的回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地位低下、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點迷信、淳樸無知,但熱情善良、關心孩子的長媽媽形象,課文重點寫了買《山海經》一事,這件事作者是怎樣敘述的呢?

二、自學指導(一)

——預習與交流

1。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交流點撥】

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

這些規矩寄託著長媽媽善良真誠的願望,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

2。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你想到了什麼?

【交流點撥】

使人想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

3。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請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交流點撥】起因

:“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裡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

: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

:“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三、自學指導(二)

——合作與探究

(一)文字探究

1。探究重點情節

精讀買《山海經》一節,即18~28語段,思考並討論下列問題。

(各組長組織討論,並作好本組討論的筆記。)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麼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交流點撥】

“我”想“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並不善於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映?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交流點撥】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激動,也因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

(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為什麼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交流點撥】

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誰能像阿長這麼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說?

【交流點撥】

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驚,讓“我”產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2.探究情感變化

學生默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是始終如一的嗎?如果不是,說說前後有何變化。

【交流點撥】

憎惡—討厭—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產生新的敬意—感激不盡。文章就是以我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的。

(2)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惡”“討厭”阿長,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什麼樣的感情?

【交流點撥】

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寫她“憎惡”“討厭”阿長,後半部分寫因有讓大炮放不出來的“偉大的神力”和買回“我”渴慕的《山海經》而敬她,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在充滿貶義色彩的文字後面,含有同情與懷念,有形諸文字和隱在敘事之中雙重色彩。魯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觀照自己的兒時和阿長的。採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3)這一情感的宣洩集中體現在哪一句上?

【交流點撥】

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著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四、板書設計

饒舌多事 善良

不拘小節 真誠

迷 信 淳樸 欲揚先抑

無 知 熱情

樂於助人

厭煩 (喜愛、感激、崇敬)

五、拓展延伸

1。題目如果寫成《長媽媽與〈山海經〉》,這樣不是更能表達敬意嗎?

【交流】

不同的稱呼,標誌著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寫的人物行狀,多用抑筆,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討厭”,又是“不耐煩”,又是“麻煩”,倘用“媽媽”稱呼,名實不符,用“阿長”名副其實。所以,文題其實標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筆。再則,將阿長與《山海經》連線,又是一個看似矛盾的聯絡,一個文盲婦女與一本古典名著怎樣聯絡起來了呢,有什麼聯絡,令人好奇。再則,題目用的是46歲寫作時的口氣,宜用“阿長”稱呼,而“阿”字又有親暱的意味。

2。發揮你的想象和聯想,將阿長買《山海經》的過程補充出來,想象合理即可。

(提示: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攤書店,操了多少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