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2021-06-02由 ZAKER生活 發表于 畜牧業

維納斯病有什麼特徵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遼代水月觀音

以水月觀音為代表的豐富美術形制佛像的出現,一改之前正面直立、正襟危坐、盤坐等端莊姿態的傳統路數,出現了“S”形三折枝、遊戲自在、婉轉扭動等更為貼近現實生活、更富有動感,甚至頗有道法自然逍遙意趣的變化,折射出佛教中國化在藝術創作形式上的潛移默化,反映了隋唐以後佛教塑畫藝術逐漸走下高冷的神壇,世俗審美情趣增強,日益崇尚寫實自然之風的審美趨勢。佛教造像越來越有煙火氣、人情味了。

由於水月觀音等33種觀音在民間深入人心,而33種觀音在漢傳佛教傳說中又幾乎化現為溫婉慈悲的女子形象,佛畫佛像以及戲曲影視等亦多將觀音菩薩塑造為女相,因此,後世有了觀音菩薩為女身的誤會。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5-8世紀印度坎黑利石窟第41號窟十一面觀音像

在藏傳佛教中,包括觀音在內的菩薩一般著印度公主式女裝,如頭戴花冠、寶冠,髮髻高束,裝飾繁縟,有類似女性的頭飾,身披瓔珞,著裙裝,形象嫵媚,姿態優美,富有動感等等,但不現女相。然而,與漢傳佛教並不十分強調崇拜物件性別所不同的是,藏傳佛教神靈體系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女神群體,如度母、佛母、空行母等,其中有些地位甚至不啻於佛、菩薩。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深受藏族人民喜愛並普遍信奉的綠度母、白度母便是藏傳佛教女性神靈的代表。傳說二者為觀音菩薩眼淚化生的21尊度母中最尊貴的兩位,從而成為唐卡畫和藏傳佛造像中最常見的題材。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度母與菩薩的造型非常接近,但具有更為明顯的女性特徵——胸部隆起,身形更為柔軟婉約,面部五官更為精美雅緻,猶如青春靚麗的少女,華蔓瓔珞更為繁麗。從某種角度來說,度母的美是東方世界對人體藝術至高至善之美的終極詮釋。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在我們熟知的漢藏觀音造型之外,漢藏佛教與大理白族文化融合發展所形成的密宗支派“阿叱力教”,或稱滇密、白密,也有自己經典的觀音形象——阿嵯耶觀音。阿嵯耶是梵語音譯,意譯為“聖”,阿嵯耶觀音就是聖觀音的意思。這位觀音的金銅造像最早出現在大理國時期(公元937-1254年),與漢藏觀音在視覺上的感覺非常不同,造型自成一家,且基本呈一種模式。大部分為正面站立像,髮髻高大,上有阿彌陀佛,一般不戴頭冠,五官與當地白族相類,下半身身著長裙,身材修長,尤其是水蛇般的細腰,線條非常優美。整體而言,聖觀音挺拔秀美,民族特色鮮明,易於識別,其造型風格不僅反映了千年以來雲南白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審美偏好,同時也十分符合當下以苗條為美的時代潮流。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阿嵯耶觀音

自唐以來,從河洛到江南,從滇池到雪山,我們看到了觀音形象脫印入華、粗放媚神直至驚豔親民,最終達到神聖與世俗之美和諧共存的清晰印跡。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人們甚至用觀音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觀音之美,可謂冠絕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