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他們的養蠶“神操作”讓脫貧致富立竿見影

2022-01-24由 光明網 發表于 畜牧業

蠶農養蠶怎麼致富

扶貧先鋒

養蠶居然不用桑葉,這是什麼神奇操作?近日,在廣西柳城縣衝脈鎮衝脈社群春綠桑蠶養殖合作社,科技特派員韋美芬在實驗室裡一邊精心餵養小蠶,一邊向旁邊的蠶農講解新技術。“我們現在從一齡蠶到三齡蠶都可以用飼料來餵養,能夠省掉採桑葉的一部分人工。”

今年4月,在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技術員的指導下,韋美芬透過挑選蠶種、購買裝置進行實驗,憑藉豐富的經驗和到位的蠶房管理,一到三齡的蠶蟲飼料養蠶實驗取得了成功。“下一步,我將嘗試全程飼料養蠶的實驗。”韋美芬說。

桑蠶是廣西柳城縣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重要的脫貧產業。針對養蠶技術要求高等難點,柳城縣充分發揮科特派的作用,以引進、研發新技術為抓手,以一批基地、一支隊伍為突破,拓寬科技養蠶覆蓋面,構建科技促進桑蠶產業發展,桑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大格局。

普及新技術,農戶養蠶有底氣

走進位於柳城縣鳳山鎮脫貧村對河村塘進屯的禪韻絲緣現代蠶業核心示範區,成片的桑田縱橫交錯,標準化小蠶房、大蠶房特別亮眼。

2014年,柳城縣在鳳山鎮對河村塘進屯啟動禪韻絲緣現代蠶業核心示範區建設專案,自治區、柳州市及柳城縣蠶業生產部門在資金、技術方面給予大力支援,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還專門下派了科特派,實行掛點技術幫扶。

科特派覃耀冠到塘進屯後,不僅給村裡的部分養蠶戶免費提供了部分方格簇、蠶藥、蠶房自動消殺裝置,而且還不定期深入農戶家中,指導蠶農抓好桑園管理、桑蠶病蟲防治、大小蠶分批等技術管理。

塘進屯桑蠶合作社社長何秀玲告訴記者,在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指導下,兩年時間內,該示範區各項蠶業生產順利步入正軌,獲評為“自治區級現代產業核心示範區”。同時,自主研發建成廣西首條完整的小蠶共育全程自動化生產線,生產過程實現桑葉自動切葉、送葉,蠶匾自動傳送、解垛、堆垛,機器自動喂葉、撒藥等功能,先後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8項。

“生產線投產使用後每批可共育小蠶600張,節省養蠶人工80%以上。該生產線的建成提高了生產效率,緩解了當前農村養蠶勞動力緊缺問題。”何秀玲說。

羅永愛是在塘進屯禪韻絲緣現代蠶業核心示範區輻射帶動下第二批建起蠶房的農戶,300多平方米的蠶房安裝了軌道喂蠶車,實現輕鬆養蠶。

“普通蠶農在家中簡易蠶房裡養蠶,一般每批只能養一到兩張,而我每批蠶能養6張,每年養蠶收入基本超過10萬塊錢。”說到新技術的應用,羅永愛顯得很有底氣。

2019年,柳城縣桑園總面積達14。60萬畝,全年鮮繭產量1。68萬噸,鮮繭產值7。4億元,人均養蠶收入達7500元。全縣23個貧困村中有一半的村都以桑蠶為主導產業,帶動600多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服務成網路,養蠶能手競湧現

“別看小蠶繭不起眼,但它是短平快經濟專案,養得好是可以立竿見影脫貧致富的。”作為縣級科特派,鄧忠榜在工作中時常要帶隊下到村屯,與村裡的群眾直接打交道。

這些年,鄧忠榜的足跡遍佈全縣各個鄉鎮,指導過多少戶貧困戶發展種桑養蠶,他自己也記不清楚了。

廖昌菌是龍頭鎮旗山村下里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種有4畝桑樹,每次養2張蠶。“以前由於技術不到位,養蠶少有成功,不僅家庭收入受到影響,致富的信心也受到了打擊。”廖昌菌說。

2018年底,鄧忠榜獲悉情況後,先是幫廖昌菌重新規劃了蠶房佈局,然後教會他如何妥善保管採摘後的新鮮桑葉,做好蠶房的消毒、防病等等。經過多次指導,廖昌菌養蠶成功了。到了2019年,廖昌菌已經能夠順利養出9批蠶,並獲得了3萬多元的收入。如今,他一年養10批蠶已不是問題。

在柳城,科特派已經成為產業發展、助力脫貧的好幫手。

柳城縣透過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培養縣、鄉級專業技術人員和一批農民技術輔導員,形成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路。同時創新服務模式,依託寨隆、衝脈、鳳山等桑蠶產業大鎮的現代蠶業生產示範區、示範點的輻射帶動,各鄉鎮形成了一大批桑蠶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桑蠶種養進行統一集中規範管理。

在柳城縣衝脈鎮,許多殘疾貧困戶是從零開始學養蠶,他們依託衝脈鎮春綠桑蠶合作社等技術資源創立了“陽光助殘”小蠶共育基地,在自治區、市、縣級科特派授課教學、現場指導等方式的培訓下,逐步掌握了系統、科學的養蠶技術。

如今,該基地已經湧現出一批養蠶能手,引導和帶動許多貧困戶透過養蠶實現了增收脫貧目標。2019年,衝脈鎮當地養蠶戶數發展到了2640戶,桑園面積超過1萬畝,僅桑蠶一項農民年人均收入就超過4000元。其中,1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透過發展桑蠶產業摘掉了貧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