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德米舍梅制度:奧斯曼帝國崛起和衰敗的根源

2022-01-18由 歷史心發現 發表于 畜牧業

為什麼星月旗特別多

縱橫歐亞非三大洲長達六百年的奧斯曼帝國,其崛起的原因歷來議論紛紜。但毋庸置疑的是,由“雷霆蘇丹”巴耶塞特一世所建立的德米舍梅制度,締造出奧斯曼帝國聲威赫赫的耶尼切裡與西帕赫軍團,成為星月旗帝國很長一段時間無往不利的蘇丹之刃。而這一制度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從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家傳統說起。

親兵兵源的匱乏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蘇丹親兵,音譯為耶尼切裡,最早出現在奧爾汗一世蘇丹的時代,並在穆拉德一世時期成為常備軍。其選拔模式一開始與之前伊斯蘭世界的古拉姆衛隊或馬穆魯克衛隊類似,建立在中西亞著名的“彭菲克”制度基礎上。

德米舍梅制度:奧斯曼帝國崛起和衰敗的根源

所謂“彭菲克”制度,指的是:國君/蘇丹有權從包括奴隸在內的戰利品中抽取五分之一歸自己所有。五分之一這個比例說不上高,而且還需要經過篩選淘汰,所剩的更加寥寥無幾。因此,早期的耶尼切裡軍團兵源缺乏,數量只有千人左右。親兵作為直屬於君主的禁衛力量,除了作為戰爭中的精銳之外,還有制衡各權力家族、保護國王人身安全的重要意義。

奧斯曼和奧爾汗在位時期,奧斯曼國傢俱有家族政治的濃厚色彩,這既包括蘇丹親族成員的位高權重,也包括其他家族在朝堂內外的巨大影響力,在當時,奧斯曼國家還遠遠算不上一個高效的中央集權帝國,而更像是一個部落集合體。

無疑,君主要強化自己的權威,就必須強化作為壓箱底憑仗的親兵力量,來壓制傾向於共治的部族傳統和各方野心勃勃的勢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充直屬親衛的需求無比急迫,德米舍梅制度也就應運而生了。

德米舍梅制度:奧斯曼帝國崛起和衰敗的根源

德米舍梅制度

奴隸政治在當時的中東有著深遠的傳統,因為來自遠方的奴隸沒有盤根錯節的家族關係,且只屬於蘇丹一人,更能讓君主信賴。由於伊斯蘭教法禁止將穆斯林變成奴隸,而奧斯曼帝國在侵入歐洲之後在巴爾幹征服了大片信仰基督教的地區,因此帝國並不像馬穆魯克王朝那樣從遠方購買奴隸。一開始,奴隸主要來源是戰俘,15世紀開始大規模在巴爾幹半島基督教家庭中招募。

拜占庭帝國曾以大規模解放奴隸而被視作歐洲世界的文明燈塔,在希臘人看來,淪為奴隸是奇恥大辱。土耳其士兵可以將抓獲的戰俘作為自己的奴隸勞作,也可以在市場賣掉他們,但需要向政府繳納五分之一的稅金。但如果被俘者願意皈依伊斯蘭教則能得到釋放,這就促進了許多基督徒轉變為穆斯林。

德米舍梅制度:奧斯曼帝國崛起和衰敗的根源

奧斯曼蘇丹在巴爾幹基督徒家庭中招募基督徒男孩服兵役的做法,即著名的“德米舍梅制度”,又稱作“血酬”,招募比例是40戶一丁,每隔5到7年實行一次。

徵募的範圍是8-20歲的健康男性,獨子、貴族、教士、孤兒、身材過高或過低者、已婚者、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可以免於徵募。他們需要登記本人姓名、父親姓名、原住址以及所屬的“蒂瑪”封邑,由醫生進行身體檢查,合格後開始培養和訓練。

無疑,對這些少年的訓練是殘酷的,有很高的死亡率。因此許多巴爾幹農民選擇成為穆斯林,來避免自家的子弟成為帝國的炮灰,並減少耕地裡的勞動力,但也有很多家庭願意將子弟送出,來求一個博取功名的機會。

“在奧斯曼社會,成為蘇丹的奴隸意味著榮譽和特權……甚至蘇丹的生母和御師亦大都具有奴隸的身世”。奴隸出身的官吏擁有可觀的個人財產和顯赫的社會地位,顯然,德米舍梅制度對於被征服地區的底層人民來說,既意味著死亡,同時也意味著可能的希望。

人員的培養

透過“德米舍梅”篩選的少年們,需要經過軍官們的選拔。優秀者被交給來自首都的官員,成為“歐古蘭”(即“侍童”之意),直接進入各地的宮廷學校。“歐古蘭”們在宮廷學校完成兩到七年的學業,課程內容包括神學、行政、軍事、文學等方面,畢業後優等生將直接進入宮廷擔任官職,餘者加入卡皮庫魯部隊擔任西帕赫騎兵(又稱禁衛西帕希)。

德米舍梅制度:奧斯曼帝國崛起和衰敗的根源

沒有成為“歐古蘭”的少年,只能作為“阿杰米歐古蘭”(“外國少年”之意),準備培養為耶尼切裡的成員。“阿杰米歐古蘭”們不但需要接受各種殘酷的訓練,還要在海軍兵工廠做苦工,或在軍艦上擔任划槳手,或承擔政府部門的各種勞役。

在16世紀,奧斯曼帝國每年徵募奴隸的數量大約在1000人左右,也有史料記載,每年徵募奴隸約3000人。但初期奧斯曼新軍只有幾千人,到蘇萊曼大帝后期才擴充到2-3萬人。顯然,會有大量少年學員們長期處於無法補充空缺的後備狀態,但也確保了新軍優中選優的突出戰力。

新軍在訓練過程中大多數會皈依伊斯蘭教,但屬於蘇菲派貝克塔什教團,是伊斯蘭的非正統派系,這是避免他們與帝國的烏里瑪教權階層聯絡起來。這些新軍被禁止結婚,並全天候監督以培養紀律性和軍團意識。

德米舍梅制度:奧斯曼帝國崛起和衰敗的根源

新軍是奧斯曼蘇丹麾下最為所向披靡的利刃,他們有著熾烈的宗教激情,這種宗教正是他們被強迫皈依的伊斯蘭教,正如愛德華·吉本所描述的,他們“在對付那些偶像崇拜的同胞時,帶著新改宗者的狂熱”。

德米舍梅制度及其締造的新軍,使得奧斯曼帝國在很長一段時間擁有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奧地利使臣在蘇萊曼一世在位期間曾經做出如下評價:“在土耳其人中,絲毫不看重出身;對某個人的尊重程度,是按他在公務中所擔任的職務來衡定的。蘇丹在作出任命時,並不注重財富和等級這一類假象……他是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考慮取捨的……人們在部門中得到升遷,靠的是功績。這種制度保證了各種職務只委派給能力相稱的人。在土耳其,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祖宗家系,還有自己的命運前程,掌握在自己手裡,至於是成是毀,那就全看他自己了。”

制度的廢弛

雖然如此,沒有永遠良好執行的制度,隨著奧斯曼帝國的疆域愈來愈廣闊,擴張接近極限,德米舍梅制度的運作及新軍的維持都漸漸表現出各種障礙。從17世紀開始,從基督徒家庭中徵募少年的做法已不多見,新軍更多地從穆斯林家庭中選拔。

這顯示出奧斯曼帝國逐漸失去了一開始的活力,階級固化逐步形成,既得利益階層自發的排斥新血液的加入。

德米舍梅制度:奧斯曼帝國崛起和衰敗的根源

自16世紀中期開始,耶尼切裡軍團禁止結婚的禁令救很少得到真正的執行,於是,軍團士兵的兒子們很自然的補充了老子的缺額,紛紛被塞入新軍之中,到16世紀末期,這種父子相襲的情況已經在新軍內充斥,在這種情況下,新軍的訓練也日益荒廢,比起往昔的嚴苛殘酷,不能同日而語。

耶尼切裡新軍所能帶來的權力是如此可觀,而其選拔淘汰制度又日益鬆弛,無疑會導致日漸增加的腐敗。到17世紀中期,德米舍梅制度已經徹底崩潰,而禁衛軍則演化為一個戰鬥力衰退卻操控君主的野心集團,他們廢立甚至殺害蘇丹,掌握國內的大權,操縱生殺予奪。

到了近代,新軍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阻攔蘇丹進行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這導致土耳其在歐洲大多國家進入資本主義後,依然處在封建社會的落後狀態。直到馬哈茂德二世蘇丹以鐵血的手段,屠殺了耶尼切裡新軍,才終結了這個攀附在帝國機體上數百年的毒瘤,但此時,奧斯曼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沉痾難返了。

小結

德米舍梅制度與新軍息息相關,卻也因新軍而消亡。任何好的制度,如果無法得到切實的遵守和有效的執行,都會逐漸變質和腐敗。奧斯曼帝國同樣不能例外,德米舍梅制度為蘇丹提供了所向披靡的軍隊,也因此還握有強大的權利和附著的寄生利益,並逐漸衍生出與之相關的利益集團,而利益集團為了鞏固其既得利益,必然會設法敗壞原來令他們崛起的制度,來避免有新的獲利者擠佔甚至取代他們的地位。

德米舍梅制度:奧斯曼帝國崛起和衰敗的根源

所謂帝國興亡週期律,正是由這樣的因素累計而形成的。水滴石穿,冰凍三尺,皆非一日之功,長期的腐蝕和不斷的衰朽,讓這些看起來並不顯眼的問題逐漸放大,最終成為令龐大帝國都為之轟然倒塌的巨大窟窿。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古代帝國缺乏自身的有效調節糾錯機制,一旦開始衰敗,便只能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臃腫的的體量帶來的巨大的慣性,都讓它無法回頭,直至毀滅。

不過,無論如何,奧斯曼帝國曾經雄踞世界巔峰的強盛,德米舍梅制度有著非常大的貢獻,而這一制度自身,也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