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史上的孔雀,孔雀原來如此

2022-01-16由 紀錄片一籮筐 發表于 畜牧業

孔雀特徵是什麼

史上的孔雀,孔雀原來如此

孔雀,因產自南方,故名“越鳥”、“南客”,其色彩斑斕,有“文禽”之美譽,加之叫聲仿若“嘟擴、嘟護”,又有“都護”之戲稱。孔雀名目繁多,中國有關它的歷史記載,距今已有3000餘年。孔雀常被視為瑞鳥、珍禽,有“蕭史吹簫,常致孔雀”的傳說。而《述異記》將“白孔雀”以為“中瑞”。隋朝大業年間,有“孔雀飛集”,便被朝廷百官視為值得稱賀之事。古代人們推崇孔雀,有一部分緣由在於認為它是“九德之鳥”,即“一顏貌端正,二聲音清徹,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不淫,九知反覆。以此喻比丘之行儀也”。當然,外界對孔雀的第一印象,多集中於形體特徵,《淵鑑類函》《白孔六貼》《海錄碎事》等都有描述。

影片載入中。。。

孔雀之價值

孔雀之價值,有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兩類。實用價值方面,孔雀在古代多被視為瑞禽,兩宋時期,南方各藩國及邊地所進貢之孔雀,大都被圈養在皇家苑園中,以供皇室公卿賞玩。北宋時,孔雀多在開封玉津園。除玉津園之外,徽宗時,艮嶽甚至皇宮大內都有孔雀。宋微宗本人對孔雀非常喜愛,對“孔雀升高,必先舉左”這種細節都瞭解極深。名相李防還在家中圈養孔雀,加以炫耀。南宋時,孔雀則多在臨安東御園。

這一時期,孔雀不僅是皇親貴戚的賞玩之物,還進入了尋常百姓之家。兩廣地區,孔雀的飼養更為普遍,宛若家禽一般,以至於在宋代范成大所著《志禽》中竟記載有以孔雀、鸚鵡為原料的菜餚:“孔雀……飼以豬腸及生菜,惟不食菘。鸚鵡,近海郡尤多。民或以鸚鵡為鮓,又以孔雀為臘,皆以其易得故也。”

除卻觀賞和食用之外,孔雀羽毛還是極為珍貴的裝飾用品。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為顯示自身尊貴,“織孔雀毛為裘,光彩金翠”;清官服以孔雀羽翎為冠飾,分為三眼、雙眼、單眼,以顯官位尊卑,稱之為“花翎”或“孔雀翱”。

史上的孔雀,孔雀原來如此

花翎

古人還常以孔雀羽毛製作屏風、扇子,以顯示華麗富貴。陸佃《啤雅》記載“人採其尾,以裝飾扇”、“南越以孔雀理門戶”。黃休復《茅享客話》雲:“為婦人首飾及扇拂之類。”由此可見,孔雀尾羽在當時應用頗為廣泛,這些都反映了古人對孔雀的喜愛。

文化價值方面,因孔雀有官運亨通、加官進爵之寓意,故織入明清文官補服紋樣中,明文官三品為孔雀,清二三品皆為孔雀。因其“聳觀命翼修尾張,鱗鱗團花金縷翠”,故歷來受到文人騷客的青睞。三國的楊修、曹植、鍾會與晉朝的左九棻的《孔雀賦》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南朝時,一篇《雀東南飛》更使孔雀之名廣為流傳。六世紀之後,詩、詞相繼興起,稱頌孔雀顏貌端正、羽翼燦爛、音聲清澈的詩人頗多,如韓愈、李商隱、王建等。不僅如此,南方少數民族也對其喜愛非常,代表作有傣族的《羅擁罕》與《召樹屯與楠木諾娜》。舞蹈領域中,傣族的傳統舞蹈《孔雀舞》中,舞者著鳥身道具,頭戴金盔、假面,進行舞蹈,寓意平安吉祥。

孔雀與宗教

孔雀之所以如此備受推崇,不僅在於其形體上的特殊性,也要得益於濃厚的宗教寓意。它在梵語中謂為“摩由邏”,是佛教中具有神性的瑞禽。通常,佛教在講經說法之時,經常透過譬喻和故事,來深入淺出、形象化地闡明深奧、抽象的道理。這些譬喻與故事在闡揚佛教義理的同時,也給我們塑造了很多生動、感人的形象。佛經中的孔雀故事隨著佛教中土化、世俗化的程序,與中土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演變成為傳統民間說唱故事的一種,對底層百姓的心靈世界發揮著悠久的影響。

史上的孔雀,孔雀原來如此

孔雀明王

密教本尊中,有一孔雀明王,漢譯名有明王非忿怒尊、摩訶摩瑜利羅閥、佛母大孔雀明王等。她呈一面四臂之形,現慈悲相,手持蓮花、俱緣果、吉祥果、孔雀尾,跨乘金耀大孔雀王,所持孔雀尾有息災之意。密教中以孔雀明王為本尊而修行的秘法,稱之為《佛母大金耀孔雀明王經》《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或《大孔雀明王經》,共三卷,是“五護秘經”之一。這一時期,正是佛教在中國不斷本土化的過程,佛教思想大盛,孔雀伴隨著佛教的發展,為人們所喜愛,成為當時具有多重身份的代表性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