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

2021-05-06由 珍茜幸福 發表于 畜牧業

菜牛是什麼意思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

牛販子,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從事牛的交易的商人或者小販。我們白馬鎮最出名的牛販子就是勝利的老爹——“張牛牯”。張牛牯原名張遠山,因為看牛的眼光非常高明,議價的手段更是厲害,所以人們送給他一個外號——張牛牯,但凡經過他估價的牛拉到市場上價格浮動不會超出100元。

張遠山,生於1946年,少年讀過共產主義大學擁有相當於現在的中學學歷,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和動亂十年,不過他一直在家讀書和跟著村子裡的生產隊務農。和一般的農村孩子不同的是他特別喜歡讀書,特別是與牛有關的書籍,從古代的《相

牛經》

到當代的養牛技術他都是來者不拒。一、三寬、三平、九子。““三寬、三平、九子”,好牛要鼻寬、天平寬、肛門寬;三平講的是腦殼平、背蓋平、秋板(屁股)平;“九子”是形容上等牛要身如甑子、腰如槓子、眼如桐子、耳如扇子、角如矛子、膝如芋子、蹄如木碗子、尾如刷子、水牛毛如毯子、黃牛毛如緞子。二、還有“上看一張皮,下看四雙蹄,前看玲瓏眼,後看勾子齊”之類的“相牛經”、口頭禪。三、相耕牛術。選耕地的牛:鼻背襠要寬、肚大腰圓才打蠻,但不管什麼牛,毛都要順才好。從小還在爺爺的教導下怎麼判斷好牛和丑牛,透過一個牛的眼神和動作來判斷這頭牛的脾氣和耐力,這些選牛技巧他都門清。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

初中畢業後同班的同學大多去礦上或者供銷社接父輩的班了,只有遠山決定自己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他決定去做牛販子,不過當時整個國家都處於計劃經濟時代,倒騰生意屬於資本主義是不能做的,抓到就得關牛棚子。胸懷大志卻無處施展的張遠山決定先去私人礦上做礦工,順便積累一些本金,等待市場開放後大展身手。

在珊瑚礦上挖礦淘沙的日子,張遠山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人了。其他礦工只要一賣沙錢到手就到街上喝酒賭錢或者逛窯子,只有遠山這個憨貨一人貓在棚子裡看他的《牛經》他不但自己看牛經,還向來自雲南湖北陝西河南等工人師傅請教,向他們打聽各地的牛都長啥樣,生活習性等問題,並專門拿出兩本筆記來做詳細的記錄。大家都說遠山這是犯瘋牛症了,天天抱著書研究牛,還花錢買各種有關牛的書和雜誌,向人們不停地說著各種牛,遲早有一天會成瘋牛的。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

兩年的礦工生活,透過不斷地學習和請教,張遠山終於把整個縣城甚至整個自治區內牛的種類分佈研究得一清二楚了。不再是當初那個只知道世界上只有水牛這一種牛那個毛頭小子了,甚至連外國牛他也能說上幾句。肉用牛主要是生產牛肉及牛肉製品,如海福特牛、安格斯牛、短角牛等。役用牛主要是用於耕作,如中國的黃牛、水牛等。兼用牛有乳肉兼用、肉役兼用,如西門塔爾牛、瑞士褐牛、丹麥紅牛等。不過當時的社會上交易的主要是役用牛,所謂的役用牛就是專門用來耕田犁田或者拉車用的牛。張遠山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相牛技巧,他可以透過牛的外形皮毛站姿和眼神就可以判定出這頭牛到底是一頭老實的憨牛,還是一頭臭脾氣的爛牛。

198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終於吹到了白馬鎮,個體經濟市場全面開放了,國家不但把田地分家到戶,還鼓勵廣大人民創業發展經濟。張遠山拿出自己攢了幾年的8000元還向父親要了5000元做本金開始在鎮上從事役牛的交易。為了收集到更多的牛犢的資訊他不但準備了兩本筆記本還特意花了幾百塊錢買了個BB機。只要不逢圩日他就下村走訪村裡的老人家,問他們大廳村莊的養牛人數有多少並留下號碼,一邊記錄各個鄉村的養牛總數,一邊收集待產母牛的數量以及牛犢是否足月能夠上市交易。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

在80年代人們買牛賣牛一般都是找牛販子的,一個是自己不會看牛怕上當受騙,另一個是不會砍價也確實沒有購買途徑,如果自己直接到市場上去買牛,你是很難買到一條好的役用牛的。牛在當時可是一個最強力的生產力,家家戶戶的必備品,沒有誰願意錯過和一個好的牛販子做朋友。張遠山就這樣成了大家心中最好的朋友,因為他說話十分的中肯,給雙方介紹牛的時候不但把牛的優點說出來,還委婉地說出牛的缺點,而且給出的價格十分公道。

經歷了收集資訊,研究出鎮上的水牛佈局圖譜後,張遠山想改變鎮子上的牛的種類,決定把區外的黃牛引進來。因為這兩年的走訪他發現鎮子上有部分村子在山上水源比較缺乏,並不適合水牛的放養。例如水牛夏天需要泡澡,而且對吃的水草比較講究,不像黃牛不用泡水不說,還非常耐旱。冬季一天只要喂幾把稻草就行,不用像水牛一樣寒冷的冬天也要外放。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黃牛肉質比較鮮美,比水牛好吃。那些年老體弱的黃牛可以當菜牛來賣個好價錢,他有一種預感將來隨著機械耕種的普及,水牛這種役用牛肯定是要淘汰的。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

你可能不知道當張遠山牽著一頭1000多斤的大黃牛走進牛市時那場面有多震撼,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這麼強壯高大的黃公牛。那頭黃牛全身的絨毛泛著光亮的色澤,兩眼炯炯有神,鼻子裡發出陣陣濃烈的氣息,昂著高傲的頭顱直接把整個市場上的水牛給壓低頭。它看著就像一座移動的小房子,經過它身邊的村民沒有不讚嘆的,一邊讚歎的同時還一邊擔憂這麼高大的公牛,誰能駕馭得了啊。

是啊,1。7高的黃牛看著就有點讓人望而生畏,更別說把牛角加它脖子上了,估計它用力一頂就能把土磚房給撞倒。不過張遠山不停地和大家說,不用擔心公牛撞人,因為這公牛是經過農戶從小養大的,並且還馴服會耕田了的,耐力非常強一天耕種6畝田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而且不用像水牛一天需要放養7個小時,它每天只需要放養兩個小時吃青草,回家後只要放上兩把稻草吃就行。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

儘管張遠山很賣力地吆喝他的公牛很好,但是敢上前搭話的群眾少之又少,最後張遠山抓住了一個遠房親戚,這個住在山腳下的親戚正好要購買耕牛。在遠山的百般勸說並打下保票後優惠了200元錢後終於買下了這頭高大的黃牛。兩個月後名聲終於傳出,黃牛確實比水牛省事多了,一下子就有幾十人找張遠山購買黃牛做耕牛,他不得不一一登記號資訊便答應只要一找到黃牛犢就給大夥資訊。

張遠山透過看牛尋牛,販牛賣牛短短几年就掙到了30多萬的財富,成立當地聲名顯赫的牛販子。這些年他不但替許多農戶找到心滿意足的耕牛解決了勞力不足的問題,還順帶掙了大量的錢財,甚至還改變了區內的牛譜,這個是一般人幹不了的。沒有那淵博的知識積累和超乎凡人的膽識,誰又敢去幹這麼大的事呢?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

如今張遠山早已退隱江湖,在家含飴弄孫。因為真如他早年所想那樣,隨著機械耕種的普及役用牛早已慢慢跟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品種更為豐富的肉質牛和奶牛。因此人們也很難在村道上看到“牧童騎黃牛”的場景了,更難以看到頭戴草帽的牛販子一人牽著幾頭即將交易的黃牛了。看來隨著國家城鎮化的推進,各行各業都在快速地推陳出新,牛販子這行業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了。

逐漸消失的職業——牛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