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成漢流民軍政府的政治整合,透過戰爭,矛盾激化到合作

2022-01-11由 千禧年代的羅曼蒂克 發表于 畜牧業

壯力對嗎的詞語

李特於益州綿竹建立流民軍政府後面臨多方複雜矛盾,主要為與西晉政府地方勢力代表——

益州刺史羅尚的矛盾,與巴蜀士民的僑舊矛盾以及流民軍政府內部的民族矛盾。

對羅尚集團,李特採取積極進攻的策略,攻下益州、梁州多郡,甚至一度攻佔成都。但李特未能處理好與巴蜀大姓的

舊矛盾及流民內部民族矛盾。

李特雖採取了一些措施安撫巴蜀百姓,但並未吸收巴蜀人士進入流民統治集團,故僑舊矛盾依然嚴重。加之流民軍內部少數民族首領並未掌握實權,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銳。李特攻入成都後堅持

分壯

勇到大姓家就食,既分散了流民力量又激化了僑舊矛盾,被蜀地大姓與羅尚聯手擊敗。之後流民軍中還爆發了氐羌叛亂,流民運動陷入危局。

成漢流民軍政府的政治整合,透過戰爭,矛盾激化到合作

一、與西晉政府的戰爭

李特在赤祖建立流民軍政府等於直接與羅尚決裂,其割據巴蜀的野心為羅尚、辛冉所不容,所以羅尚、辛冉在軍營衝要設柵欄,以防備李特。

羅尚本意是為防止李特叛亂,想先安撫李特。

但羅尚手下廣漢太守辛冉擁有強兵,並不聽從羅尚命令。李特屬下閻式向李特進言:“尚威刑不立,冉等各擁強兵,一旦為變,亦非尚所能制,深宜為備。”

李特也知道羅尚、辛冉難以容他,於是採納了閻式意見,“繕甲厲兵,戒嚴以待之”。永寧元年冬十月,辛冉“遣護軍曾元攻之,為特所殺”,羅尚得知後立刻“遣督護田佐、牙門劉並助冉”,但也戰敗了。李特大勝後,“殺傷者甚眾,害田佐、曾元、張顯,傳首以示尚、冉。”戰後羅尚也意識到了李特勢力已難以限制,對其僚佐說“此虜成去矣。”

此戰過後李特開始主動進攻,先圍攻廣漢。永寧元年,李特率軍打敗辛冉及犍為太守李苾、長史費遠的援軍,將辛冉逼退至德陽。西晉政府以討伐不利為由,罷免辛冉廣漢太守一職,復拜前廣漢太守張徵為廣漢太守。李特取得廣漢後,以李超為廣漢太守。為尋找政權的合法性,“引梁統推舉竇融故事以自貴”。即表明自己和東漢初年軍閥竇融一樣,只是據境自保,等天下穩定後會歸順中央,想以此尋得流民軍政權的合法性,減少西晉政府對其的征伐。

成漢流民軍政府的政治整合,透過戰爭,矛盾激化到合作

太安元年八月,李特攻下德陽直逼成都。太安二年正月,李特進攻羅尚及巴蜀大姓的勢力中心——成都。“特從盎底渡、黨徒從赤水渡入郫及水西南。”羅尚不敵,退保太城。蜀郡太守徐儉率少城軍民投降,李特佔領少城。進城後李特堅持

分壯

勇到村堡就食,削弱了流民軍力量,並激化了僑舊矛盾。

蜀地大姓與羅尚裡應外合,大敗流民軍。其弟李流繼續領導流民軍,退保赤祖。為穩定軍心,六郡大姓推李流“為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李流軍事才能不如李特,李特死後流民軍軍心不穩,

內部又爆發了氐羌族人叛亂,所佔領的地方大都出現了動亂,流民軍勢力範圍急劇收縮。

流民軍軍心不穩,羅尚又有荊州刺史宋岱的軍隊作為援軍,所以李流在李特妹夫李含的勸諫下準備投降。但李特之子李雄極力反對,並率軍突襲宋岱前鋒孫阜,大勝。此後李流將流民軍領導權交與李雄。李雄帶領流民軍擊退羅尚軍隊,重新佔領廣漢郡、梓潼郡、巴西郡。荊州刺史宋岱又在此時病逝於墊江,羅尚援軍荊州軍隊退出巴蜀。

永興元年,李雄自稱成都王,“赦其境內,建元為建興,除晉法,約法七章”,設立百官。光熙元年,李雄稱皇帝,改元晏平,國號大成,正式建立大成國。

成漢流民軍政府的政治整合,透過戰爭,矛盾激化到合作

二、僑舊矛盾與合作

雖然流民軍政府流民性質和宗族性質明顯,但為獲得巴蜀人士支援,李特還是採取了一些維護社會穩定的措施。《晉書》記載:“特與蜀人約法三章,施捨振貸,禮賢拔滯,軍政肅然”,即賑濟百姓、提拔人才、整頓軍紀及政治。與羅尚的貪婪殘酷相比,巴蜀人民自然更能接受李特相對溫和的政策。甚至巴蜀百姓當時流行的歌謠為:“李特尚可,羅尚殺我”。

流民軍每攻佔一個地方,都會下令安撫該地的百姓。

《晉書》記載李蕩攻下對巴西郡後,對巴西郡人民進行安撫救濟,巴西郡“百姓安之”。太安元年,李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將軍、大都督,改年建初,赦其境內”,“赦其境內”也是為了拉攏巴蜀人民。之後李特攻下成都少城,李特也任命李瑾為蜀郡太守“以撫之”。僑舊矛盾有所緩和。

但巴蜀人民與流民軍的矛盾並未解決。李特之前攻打趙廞時,入成都“縱兵大掠”,並殺害許多蜀地大族,僑舊仇恨一時難以消弭。且流民軍政府排外性極強,並沒有將巴蜀人士納入統治集團,自然巴蜀人民並不從內心認可流民軍政府。太安二年正月,李特攻入少城,當時蜀地大姓為自保紛紛“並結村堡”,李特為了加強對蜀地大姓的控制以及減少流民軍糧食消耗,決定派六郡壯勇到各村保就食。

成漢流民軍政府的政治整合,透過戰爭,矛盾激化到合作

李流與李雄都認為這樣會分散軍隊力量,反對李特的做法。李流進一步進諫道:“宜錄州郡大姓子弟以為質任,送付廣漢”,即將蜀地大姓子弟作為人質送到流民軍政府中心——廣漢,以牽制蜀郡大姓。但李特認為“大事以定,但當安民”,並未理會李流、李雄的勸諫,堅持分壯勇到村堡就食。但派到各村堡的壯勇卻是掠奪當地糧食財物,“劫害不止”,激起了蜀民憤怒。

太安二年秋七月,李雄攻入郫城,蜀地人民為避流民之禍,大多南入寧州或東下荊州,《華陽國志》載:“三蜀民流迸,南入東下,野無煙火,滷掠無處”,《晉書》也記載“蜀人流散,東下江陽,南入七郡”。蜀地民眾流亡達到高潮,同時

舊矛盾也達到頂峰。遷徙到荊湘地區的蜀地流民因主客難以相容,爆發了由蜀郡人杜弢領導的流民運動。而南中地區也因蜀地流民的進入而更加動盪。

蜀民外流嚴重,故流民軍“亦尋飢餓”,流民運動局勢十分危急。

此時羅尚屬下平西參軍涪陵徐輿與羅尚發生矛盾,降於李雄,向李雄提議與大姓範長生合作,李雄也意識到流民軍要想在巴蜀建立政權,就必須要與巴蜀大姓合作。

加之範長生是益州著名天師道首領,

賨人

李氏又世代信奉天師道,於是李雄同意與範長生合作,並任命徐輿為安西將軍。範氏本為涪陵郡大族,蜀漢延熙十一年,涪陵郡(今重慶涪陵)大姓徐巨反,蜀漢車騎將軍鄧芝平定了這場叛亂,為進一步削弱涪陵大姓勢力,於是“移其豪徐、藺、謝、範五千家於蜀,為獵射官”,範長生應是在此時被遷徙到了蜀地。

成漢流民軍政府的政治整合,透過戰爭,矛盾激化到合作

為了躲避魏晉混亂的局勢以及西晉政府對民間宗教的打壓,範長生率千餘家族居於青城山上。因範長生與徐輿都為涪陵人,又與李氏有相同的信仰——天師道,所以範長生很快同意資助流民軍糧食,“雄得以振”。範長生作為巴蜀著名天師道首領與大姓,在巴蜀頗有聲望,流民軍與其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巴蜀人民對其的接受度,僑舊矛盾有所緩和。此後流民軍開始與巴蜀大姓合作,最終建立成漢政權。

三、流民軍政府內部矛盾

流民軍政府從建立初就是一個由六郡大姓掌握的政權。本文上一目已經說明了流民軍政府初建的官職任免情況,多為六郡大姓,並無氐、羌首領。

流民軍政府建立初始就存在氐羌首領與六郡大姓的矛盾,但李特在世時因領軍能力強、威望高,所以矛盾並未爆發。

李特死後,流民軍軍心不穩,李流並沒有足夠的威望以服眾,氐羌首領與六郡大姓矛盾越發顯露。太安二年三月,羅尚派“左汜、黃誾攻北營”。此時流民軍內部出現了很大的矛盾,“營中氐、羌因符成、隗伯、石定叛應(左)汜、(黃)誾,攻蕩、雄”。氐人符成、隗伯都是跟隨李氏投靠趙廞的。

成漢流民軍政府的政治整合,透過戰爭,矛盾激化到合作

李氏和趙廞決裂後,符成、隗伯就跟隨李氏到了綿竹。但他們在流民軍政府裡卻並不受重用,甚至《華陽國志》和《晉書》都無他們擔任官職的記載,所以符成、隗伯心生怨氣選擇反叛,繼而投奔羅尚。符成、隗伯都為氐人首領,這次叛亂應是氐人發起的,可見氐人在流民軍少數民族中具有很大號召力。李蕩還在這次叛亂中為追叛軍“為叟長矛所摏死。”使流民軍內部更加不穩定。此次叛亂充分暴露了流民軍內部的民族矛盾。

流民軍內部還有一個重大矛盾,即關於流民軍領導權的問題,

主要圍繞於流民軍戰還是降兵展開。李特死後,李流與李特之子李蕩、李雄收合遺眾,退回赤祖。“(李)流

自稱

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成為流民軍新一任領導。但李流並無足夠的威望和軍事才能,對羅尚的戰爭多次失敗後,李特妹夫李含勸李流趁荊州刺史宋岱及其前鋒孫阜尚未到來,選擇投降。李流也認為流民軍無法戰勝羅宋聯軍,同意投降。

成漢流民軍政府的政治整合,透過戰爭,矛盾激化到合作

而李特之弟李驤和李特之子李雄迭諫不可,但李流並未採納。李含之子李離也不贊同投降,對李雄言:“雖君叔,勢不得已;老父在君,夫復何言?”意為流民軍認可的首領還是李特,自然應以李特之子李雄決定為準。於是李雄“激以尚之自侵,懼以共殘蜀民之禍,陳以襲阜可富貴之秋”,以激勵、威脅想投降的流民,並親自率軍突襲孫阜,大勝。

此戰過後李雄聲望大振,流民軍中呼籲投降的勢力減少了很多。

之後,李流將流民軍交由李雄領導,流民軍完成了一次較為平穩的權力交接。李流死後,李雄“複稱大將軍、都督、州牧”,最終建立大成國。

總結

六郡流民入蜀後很快為益州刺史趙廞所覬覦,其任命流民中頗有威望的

賨人

李氏兄弟收合流民,形成流民軍。但因流民軍領導權並未掌握在趙廞及巴蜀人士手中,加之流民軍四處劫掠,引發民怨,嚴重激化了僑舊矛盾。最終雙方決裂,李特率領流民軍消滅了趙廞集團。

新任益州刺史羅尚覬覦流民財富,設立關卡催促流民返鄉,反而使更多流民投靠李特。李特勢力愈加壯大,於益州綿竹建立了流民軍政府,設立百官,為之後成漢政權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