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2022-01-11由 皇城根衚衕串子 發表于 畜牧業

龍爪菊和龍爪槐一樣嗎

北京有一條從永定門至鐘鼓樓之間、長達7。8公里的中軸線,被形象地稱為龍脈。其實,在老北京的衚衕中,也有很多都含“龍”字。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飛龍橋衚衕

位於南池子大街路西,原名飛虹橋衚衕。據《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載:“飛龍橋衚衕,清朝屬皇城,此地為明南城龍德殿的一部分,殿後原有飛虹橋,其橋南北有牌樓曰飛虹、曰戴鰲。因龍、虹音訛,衚衕得名飛龍橋,今橋已無存。清宣統時稱飛龍橋,民國沿稱,1949年後稱飛龍橋衚衕。”《京師坊巷志稿》有“飛虹橋,虹俗訛龍”記載。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冰窖衚衕併入,“文革”中一度改稱葵花向陽路七條,後恢復原名。

上龍南巷 位於青年湖南側,民國時稱上龍大院,1965年將上龍大院南部改稱上龍南巷。據傳該衚衕得名與井有關。過去上龍南巷和上龍西巷統稱上龍巷,在巷內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涼甘甜。舊時每天早上皇宮中的水車就來到這裡,裝滿水後運回宮中,為帝后們御用。過去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所以這口水井就叫成了上龍井,衚衕因此而得名。相傳這口井的位置就在上龍南巷和上龍西巷之間。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龍頭井街

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北側,據傳該街原有一口井,舊名“人頭井”,附近有座古廟。清朝時有一年大旱,別處水井的水位急劇下降,唯有“人頭井”的水卻一直很旺。有一天有人來井上提水,見井裡有一個龍頭在晃動著,好像正在吐水,訊息傳開,人們爭相觀看,於是“人頭井”便改名為“龍頭井”。其實,井中哪有什麼龍頭,而是廟殿上的鴟吻倒映在井水裡,形似龍頭,此後這口井所在的衚衕被叫成了龍頭井街。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二龍路

位於西單北大街西側,原稱二龍坑。早在元代,這一帶曾是玉河分出的兩條彎彎曲曲的河汊,明永樂年間建都北京時,以玉河作為都城的重要水系,稱大明壕。這兩條河汊由於靠近刑部大堂和牢房,此水系正巧流經刑部大牢院牆之外,無形之中就形成了護院之河。到清代,由於忽略河流清淤,遂成兩個彎彎曲曲的水坑,被稱為二龍坑。《京師坊巷志稿》將今二龍路這一帶稱為“二龍坑”。民國初年(1912年),二龍坑被填平修路,形成了街道,稱二龍路。

龍鬚溝路

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因緊鄰龍鬚溝而得名。《北京市崇文區地名志》載:“龍鬚溝最早見於清宣統年間《清北京城》圖,原為一條水溝,北起正陽門大街迤東溝巴衚衕、精忠廟街、中經金魚池東流,沿著天壇北壇牆,過紅橋,折向東南,經東四塊玉一大片葦坑,入左安門內,西入龍潭湖再出南城入護城河中。因這條水溝狹長,最寬不足四米,窄處只有一米,但是彎彎曲曲很長,所以人們稱它“龍鬚溝”。”早年間這是南城一條又髒又臭的水溝,《京塵雜錄》提到它時,不得不寫上“今皆掩鼻而過”。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整治變成了一條清水溝。老舍先生以此溝的變化為題材寫下了話劇《龍鬚溝》,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名而為人們所熟知。

龍潭路

位於龍潭公園北面,因龍潭湖而得名。龍潭湖原為明代修建外城後留下的一片窯坑,西部為龍鬚溝汙水排洩處。1952年整修成三個人工湖,因與龍鬚溝成首尾之勢。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起名為“龍潭湖”。1984年後東湖建為龍潭公園,沿湖以龍為主題建有龍殿、龍亭、龍潭、龍山、龍門等“龍景觀”,此後將其北側的道路和街巷以“龍潭”而命名。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龍鳳裡

位於原宣武區中部,於1997年危改中拆除,建成法源寺西里小區。據《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載:“龍鳳裡清時稱“樓房坑”。因由北向南地勢逐漸窪下,至南端為一大院,暴雨積水難洩,成坑。又因南端東側有一舊式樓房,故稱“樓房坑”。民國以後,諧音為龍鳳坑。1965年整頓街巷名稱時,改稱龍鳳裡至今。”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龍泉衚衕

地處菜市口大街東側,因衚衕中的龍泉寺得名。該寺為元代建築,明成化四年(1473年)改建,清康熙年間重建。寺內原有龍泉井,水味甘甜。1949年以前附近多為菜地、葦坑,僅有幾十戶居民,此後逐漸形成街巷。1960年寺內建築拆除改建,1965年鄰近的街巷被定名為龍泉衚衕。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龍爪槐衚衕

位於龍泉衚衕西側,據《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載:“龍爪槐衚衕原稱龍爪槐,因地原有龍樹寺,寺內有古槐,樹狀似龍爪,稱龍爪槐,故寺定名龍樹寺。龍樹寺周圍也因寺內古槐,稱為“龍爪槐”。晚清,龍樹寺是文人雅士遊覽吟詠酬唱之地。”早年這一帶空曠荒涼,1949年後漸成居民區,1965年附近街巷定名為龍爪槐衚衕。今陶然亭公園內抱冰堂所處位置,即為龍樹寺遺址。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老虎洞”原本也是“龍衚衕”

宗春啟

在東城沙灘附近、景山東大街東,有三條衚衕分別被叫做“東老胡同”、“西老胡同”、“中老胡同”。最早,衚衕的名字叫“老虎洞”。其實,這裡原本是“龍衚衕”。

元大都是蒙古人當皇帝時建的,許多地名、衚衕名用的蒙古話。所以,老虎衚衕叫“扒兒衚衕”;“龍衚衕”呢,蒙古語發音是“婁衚衕”。黑龍江,蒙古話就是“哈喇婁”:“哈喇”是黑色,“婁”是龍(見《郎潛記聞》)。“婁衚衕兒”叫白了,變成了“老胡同兒”,後來就被寫成了“老虎洞”!

(文字來源:北京晚報 畫:況晗)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選

“閱讀原文”

從“飛龍橋”出發串串北京的“龍”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