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2021-05-26由 種桑養蠶 發表于 畜牧業

什麼是遲眠蠶和不眠蠶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蠶膿病病毒是完全可以殺滅的。但也不是用漂白粉、石灰漿、強氯精、消殺淨、消特靈等藥物就可以簡單隨便殺滅的。想要殺滅膿病病毒,我們就必須瞭解清楚其具體的來龍去脈,剖析病毒的結構形態,找出它的弱點才能將其殺滅。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病毒的主要來源:

為了防治農業和林業害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被人為的分離培養出來,製成生物農藥,用於防治棉花、高粱、玉米、菸草、西紅柿的棉鈴蟲。世界上成功地大面積應用過的還有松黃葉蜂、松葉蜂、維基尼亞松葉蜂、舞毒蛾、毒蛾、天幕毛蟲、苜蓿粉蝶、粉紋夜蛾、實夜蛾、斜紋夜蛾、金合歡樹蓑蛾等害蟲的核型多角體病毒。我國分離培養的,大面積田間治蟲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棉鈴蟲、桑毛蟲、斜紋夜蛾、舞毒蛾的核型多角體病毒。害蟲是被殺死了,可核型多角體病毒(膿病病毒)卻生存了下來,所以在桑園方圓數公里內,都不能使用核型多角體病毒製成的生物農藥,以免給種桑養蠶行業帶來滅頂之災,。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蠶膿病即為病毒病,病毒為核型多角體,是最古老的病毒性蠶病。蠶農根據病蠶的各種症狀,形象地稱其為高節蠶、膿蠶、白肚蠶、託白水蠶等等。根據病症被稱為血液型膿病或體腔(中腸)型膿病。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種殺滅蠶膿病病毒的方法

VX:GXLST888

一、病原

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Bombyx 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NPV)。存在形式有兩種:NPV與NPB(多角體)。屬桿狀病毒科,核型多角體病毒屬,病毒粒子桿狀,330×80 nm;dsDNA;Tm為87。5℃;多為整齊六角形十八面體(偶有四方、三角或不正形);2~6μm(平均3。2);光鏡下易觀察到;淡綠色,折光性強;比水重;易溶於氫氧化鈣、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氨及硫酸的水溶液和乙酸;不溶於水、乙醇、乙醚、氯仿、苯、丙酮、1mol/l鹽酸;蘇丹Ⅲ不能使其著色。多在寄主的血、脂肪、氯管、皮肢等細胞的細胞核內發育,故稱核型多角體病毒。核型多角體病毒寄主範圍較廣,主要寄生鱗翅目昆蟲。經口食下或傷口感染。經口進入蟲體的病毒被胃液消化,遊離出桿狀病毒粒子,透過中腸上皮細胞進入體腔,侵入細胞,在細胞核內增殖,之後再侵入健康細胞,直到昆蟲致死。

二、病症

核型多角體病在蠶的各個齡期和各發育階段都有發生。因病期不同,表現的症狀大致有以下幾個型別。不眠蠶在蠶的催眠期間,蠶群體大部分快入眠時,核型多角體病蠶體壁緊張發亮,呈乳白色,行動活潑,狂躁爬行,不能入眠,最終體皮破裂,流膿而死。

起縮蠶:

在起蠶時發病。病蠶生長停滯,體色乳白而不見轉青。體壁鬆弛多皺,體軀縮小。前節的節間膜向後套疊,最後出現典型的病徵而死。

高節蠶:

又稱“竹節蠶”。源於病蠶各環節節間膜或環節後半部(靠近節間膜處)隆起,就象竹節。多在4、5齡蠶盛食期發病。

膿蠶:

多發生於5齡後期至上簇前。環節腫脹拱起,呈算盤珠狀,體壁緊張發亮,體色乳白,病重時,爬行緩慢,終因腹足失去把持力,從蠶匾或蔟中墜下,流膿而死。發病遲者死於蔟中或結薄皮繭而死亡,生產上比較常見。

斑膿蠶:

在生產上較少見,與蠶品種有關,現行品種少發生。發生時出現對稱性的病斑,如黑褐色的焦腳、黑色氣門及大的斑塊等。

膿病蛹:

在5齡後期、熟蠶、初蛹期感染可造成蛹期發病。病蛹體色暗褐或乳白,體壁易破,一經震動即流出濃汁而死,造成繭層汙染,即內印繭或死蘢繭。

三、病變

NPV及其包涵體是在寄主細胞核內增殖和形成的,因而受感染的細胞核便發生一系列的病變過程。隨著多角體的不斷增多,使細胞核逐漸膨脹,隨後細胞亦膨大破裂,這樣多角體、病毒及細胞碎片就遊離於血液中。

細胞、氣管上皮、脂肪組織及真皮細胞易形成多角體。在生殖腺和神經細胞中只能形成少量多角體,而蛻皮脫、唾腺和馬氏管等則很難形成,在絲腺中除前部絲腺不能形成多角體,中、後部絲腺細胞核均能形成大量多角體。已發現NPV可在中腸圓筒形細胞中增殖,但不能形成多角體。

四、發病特點

1、本病以食下傳染為主(NPB),也可經傷口感染(NPV)。

2、主要傳染源為病蠶血液(膿汁)。

3、本病主要發生在3齡~老熟(蛹期),尤以5齡中期~老熟前後最為嚴重。

4、本病屬於亞急性傳染病,小蠶感染後經3~4天發病死亡,大蠶經4~6天發病;外溫高時,病程加快。

5、病蠶體壁破裂流膿之前,蠶座二次感染的可能性較小。

6、由於NPB對自然環境有強的抵抗力,故該病除具有水平傳播外,尚具有較強的垂直傳播能力。

7、惡劣的環境條件及一些理化因素刺激可誘發本病。

8、不同蠶品種對本病抗性不同。

五、膿病病毒多角體的殺滅辦法

透過上面對蠶膿病的核型多角體病毒的深度剖析,我們發現核型多角體病毒的六角型十八面體(偶有四方、三角或不正形)易溶於鹼性溶液,當病毒的保護層被溶解後,被包埋的桿狀病毒粒子處於遊離狀態時,就可以用藥物將其殺死,此時在藥物的選擇上就至關重要。舉例常用漂白粉與石灰粉的消毒原理:

(1)漂白粉【主要 成份:次氯酸鈣,分子式 :Ca(ClO)2】消毒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解釋:漂白粉主要成份是次氯酸鈣,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產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鈣(無消毒作用)和次氯酸(可再分解)。

2HClO=光照=2HCl+O2↑

解釋:由於次氯酸的不穩定性,在光照條件下釋放出原子氧,原子氧有強氧化性,將病毒或細菌的蛋白質氧化,達到殺菌消毒的目的,之所以要求用漂白粉消毒後要拿到陽光下曬就是這個道理,曬了釋放原子氧速度快,不曬釋放原子氧速度就慢,達不到消毒的統一性。

從以上整個化學反應過程中,我們發現漂白粉是在酸性環境下完成消毒,而核型多角體病毒的外殼不溶於酸性環境,其桿狀病毒粒子依然被完好的保護著。由此我們可以肯定的判斷出,

漂白粉對蠶的膿病病毒沒有絲毫的殺滅作用

,當然對其他病毒和細菌是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2)石灰粉【又叫熟石灰,主要成分:氫氧化鈣,分子式Ca(OH)2】消毒原理:

直接或間接以鹼性物質破壞病原菌的蛋白質和核酸,擾亂其正常代謝。由於它有改變溶液的酸鹼度,奪取微生物細胞的水份,並與蛋白質形成蛋白化合物的性質,所以 具有殺菌與防腐能力。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呈中強鹼性,能溶解核型多角體病毒的外殼,但氫氧化鈣常溫下(20℃)溶解度約為0。17%,其殺菌能力比較低,不可徹底殺滅核型多角體病毒外殼溶解後釋放出來的桿狀病毒粒子,此時就需要加入【膿病康溶液】,將處於遊離狀態的桿狀病毒粒子蛋白質凝固並殺死。

石灰粉不可長時間敞開露在空氣中,否則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

Ca(OH) 2+CO2 =CaCO 3↓ +H 2 O

解釋:石灰粉( Ca(OH) 2)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CO 2)結合,生成碳酸鈣和水,碳酸鈣沒有任何殺菌消毒作用,從而導致石灰粉失效。

由此可見,殺滅膿病病毒最有效的方法為:

①利用【石灰粉水溶液】的中強鹼性,溶解蠶膿病病毒核型多角體外殼,使桿狀病毒粒子處於裸露遊離狀態;

②新增【膿病康溶液】,利用其強氧化性原理,迅速將遊離態桿狀病毒粒子蛋白質凝固,從而將病毒殺死。

由於核型多角體病毒多為食下感染,所以利用上述藥水混合物做好桑葉消毒,噴灑蠶房、消毒蠶具,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發現創傷型蠶,及時拾出扔進盛裝石灰粉的容器中。

更多交流,請關注本頭條號或私密作者。謝謝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