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兒時“年味兒”去哪了?扎燈籠、鬧花會,回憶滿滿!

2021-12-30由 慄老舍 發表于 畜牧業

什麼時候打鑔

回家過年,是每個人的心願。有年頭不在老家過年了。搬到城裡以後,農村的那種熱鬧少了許多。

年前開車回老家,在叔伯家裡走走串串,送送果子,拜個早年,就匆匆開車回到城裡的小窩,看無聊的電視綜藝、抱著手機刷屏,嘴裡唸叨著“現在過年真沒意思……”

以前,在老家過年,家裡面總要請幾桌“客”。母親在廚房忙碌,孩子們被派出去,走街串戶,招呼沒出五服的三叔二大爺來家裡吃飯。當大人們圍在桌上喝酒聊天的時候,孩子們又被打發出去,滑冰、撞拐、放鞭炮……那時候規矩多,孩子不能上桌,更不能圍著鍋臺轉。

兒時的年味兒,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玩兒什麼!

二大爺手巧,是扎燈籠的高手。大年夜,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屬於自己的燈籠。二大爺家就分外熱鬧,孩子成群。秫秸稈細篾、糊窗戶的毛頭紙、漿糊、毛筆、蠟燭,簡單的材料在他手裡就會變成方的、圓的、各種形狀的燈籠,還有會搖晃腦袋的“鯉魚燈”、放在牆頭自己轉的“走馬燈”……

兒時“年味兒”去哪了?扎燈籠、鬧花會,回憶滿滿!

打燈籠

大年三十,天一擦黑兒,孩子們會打著燈籠走街串巷,形成一條流動的風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也就由此而來。二大爺的燈籠總能成為焦點。有的孩子走路不小心摔了跤,燈籠著起火來,哭著回家,大人們趕緊抓把糖塊塞嘴裡,“過年不哭,明天讓二大爺給你編個好的!”

兒時“年味兒”去哪了?扎燈籠、鬧花會,回憶滿滿!

這種摺疊燈籠現在已經沒有了

大年初一,二大爺可沒時間糊燈籠,他忙著呢。那時候,二大爺還是“文藝青年”,唱皮影、擂鼓、打鑔樣樣精通。每年初一到十五,臨近村莊的花會、武會就要串莊表演,二大爺的領銜的鼓樂隊必不可少。這種民俗傳承了多年。我們村是高蹺和武會、地秧歌。那時候,娛樂活動少,冬閒時節的村民,把“辦會”當成主要的娛樂方式,樂此不疲。

男孩子最喜歡的是武會,一種如京劇般裝扮的民間武術表演,想象著向《少林寺》裡演的那樣,習武強身。女的多數追著扮相俊美的高蹺、秧歌,加入其中,爭個好角色,漂漂亮亮,翩翩起舞。

兒時“年味兒”去哪了?扎燈籠、鬧花會,回憶滿滿!

高蹺

過年那天開始“走會”,一般大年初二以前不下外莊,只在本村熱鬧。每條街道、每一戶都走到,圖個吉利,討個彩頭。

彼時,十里八村都是一片喜慶,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門前,都要擺一張小方桌,一壺茶水,一包點心,一盒煙,三五塊錢,作為參演的老少爺們的酬勞。會旗到時,要先放一掛鞭炮,誰家的鞭炮長,就能讓表演的隊伍多留下一會兒,打個場子演兩出。鄉村的街道就是舞臺,大家圖個喜慶熱鬧,不在乎誰家的錢多錢少。

高蹺、花會的嗩吶雖然響亮,卻遠不如武會精彩。從農閒開始,整個冬仨月,老少爺們兒就一直操練。大家憋著勁兒,就是為了在“走會”的時候,一展身手。據村裡老人講,這項傳統源自明初,自老祖宗種下大槐樹,傳下文武藝,便沒有斷過。

兒時“年味兒”去哪了?扎燈籠、鬧花會,回憶滿滿!

武會

武會不用嗩吶,只用鑼鼓鐃鈸伴奏,以鼓為魂,節奏感強,氣氛熱烈。與高蹺的寬袍大袖相比,武會是短衣襟小打扮,類似戲臺上的任堂惠、武松的扮相,頭戴六稜抽口硬狀巾,頂梁門倒拉三尖茨菰葉,鬢插英雄球,身穿對襟綁身靠襖,騎馬紮蹲襠滾褲,還勾了花臉。

武會熱鬧,卻要有施展的場地,所以在擁擠的人群中“開場”尤為重要。

隊伍中最顯眼的有幾桿長槍,槍桿兩米多長,槍頭閃亮,紅纓耀眼,槍頭裡還加了滾珠,一晃起來,“譁楞楞”直響。這幾桿長槍是老武師的專利,別人不能碰。只見他們手持長槍,眼神一遞,跺腳“嗨”的一聲,大槍已如蛟龍出海直奔觀眾面門,嚇得大家急忙向後閃躲,如此搶前幾步,就拉開一個長條的空地,緊接著,回身撤步,向兩邊分開,打出一個場。動作迅猛的老武師,往往讓很多人驚出一身冷汗。其實,他們早已掌握分寸,槍頭高出頭頂半尺,槍纓子剛好掃到面門,為的就是讓人們害怕而後退。緊接著白蠟杆三節棍就上場了,挨著場地周圍,“噼啪噼啪”一路打過去,其餘武師跟在後邊呼啦啦站成一圈,一個場地就搶了出來。

兒時“年味兒”去哪了?扎燈籠、鬧花會,回憶滿滿!

武會

首先上場的一般是新手,表演的是六十拳、粘爪拳、大洪拳、小洪拳等單人拳腳和對打小段。接著有人打著“旋子”上場,除了單刀、雙刀,大刀、花槍、三節棍等常見兵器單打、對打套路外,還有“八步連環刀”、“雙刀進槍”、“單刀進槍”、“對花槍”、“單刀破雙槍”、“一人破二苗”“三杆槍”《八岔廟》等複雜套路。尤其是兩杆花槍圍著一個人的肩頭上下翻飛,那人甩開雙臂閃展騰挪的場面,十分刺激。最為驚險的要數“小鍘刀”了。農民鍘麥子用的鍘刀,摘下刀頭,在孔中穿一根紅綠布條就成了兵器,被柴草磨得鋥亮的刀刃閃著寒光,令人頭皮發炸。刀身重、刀刃薄的真傢伙一上場,兩旁立刻鴉雀無聲。兩個老武師亮相以後,掄起鍘刀戰成一團,直看的兩邊驚叫連連。

所有的精彩,全在一個冬天的苦練。武會要求新人三天之內必須把腿踢開,要忍住疼,不怕累,直到腳尖能夠到前額,才能開始學習下一步的拳腳功夫。很多人吃不消,回家上炕都要人掫一把才行。熟悉幾日後,才以棍棒替代刀槍,每人一杆白蠟杆兒,練習套路。之後才會,由功夫相近的作為搭檔,真刀真槍的操練。

現在村裡年輕人少,也吃不了那個苦,都躲在家裡打麻將,或抱著手機“吃雞”。鄉村的年味兒,隨著花會、武會的沒落而減少,除了偶爾燃放的煙花,再無往日的熱鬧。幾百年的傳承,只能留在回憶裡。

年味兒,唯一留存的地方,只有酒桌上的吃吃喝喝了!

你的老家現在還有熱鬧的花會嗎,是那種熱鬧?你還會下場跟著鄉里鄉親“扭”起來嗎?留言告訴我吧,一起樂呵樂呵!

本文來自“浭陽春”的公號,圖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