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魯賓遜漂流記》的背後,藏著一副歐洲千年變遷史的速寫畫卷

2021-12-20由 渭水徐公 發表于 畜牧業

林肯島在哪裡

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中,刻畫了“魯濱遜”這個鮮活的角色。出身中產階級的魯濱遜,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冒險者。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執意乘船出海冒險。在他不幸流落荒島後,便主動改造這座島嶼,使其變得舒適宜居,還自封為島嶼的總督。這種開拓進取的精神,被人們稱之為“魯濱遜精神”。

在“魯濱遜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英國人前仆後繼。他們不知疲倦地開拓著殖民地,將帝國的邊緣一再擴大。正是這些人的努力,造就了不世出的日不落帝國。

《魯賓遜漂流記》的背後,藏著一副歐洲千年變遷史的速寫畫卷

魯濱遜其人

百年之後,歷史再一次重演。在儒勒·凡爾納的筆下,五個美國人在南北戰爭期間被俘。他們乘坐敵軍的氣球出逃,卻流落到了一個荒島上。這些人將島嶼命名為林肯島,並以美國的人名、地名,來為島嶼的各處角落命名。在他們的辛勤耕耘之下,林肯島漸漸變得舒適宜居,甚至還通上了電報,從而成為了一片美好的世外桃源。

這部小說的名字,叫做《神秘島》。而這背後的精神,則是美國人信仰已久的“美國夢”。

《魯賓遜漂流記》的背後,藏著一副歐洲千年變遷史的速寫畫卷

《神秘島》

從“魯濱遜精神”到“美國夢”,歷史的車輪在緩緩前進,新舊霸權掌握者也在緩緩輪替

。但無論如何輪替,歷史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在重演,絕無例外。

這兩段漂流記,都堪稱是人類文明史的“快進版”。人類花費了很多年,才算是從蠻荒時代,一步步跨越到了文明時代。而流落荒島的魯濱遜們,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便完成了這個目標。

單單站在魯濱遜的角度看,

他的生活歷程,無疑就是一部快進的歐洲文明史。

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經歷,來回溯這一段歷史的諸多細節。

(一)新石器時代,不僅是磨製石器

很多人對於新時代石器時代的認識,還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的描述。在他們看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都在用敲打的方式來製造石器。新時期時代的居民,則用磨製的方式來加工石器。所以,

新石器時代的最大區別標準,便是石器的加工方式了

這個判定標準沒有錯誤,但他們忽略了關鍵的一點:

為什麼這個時代的人,能有那麼多的時間來磨製石器?舊石器時代,為什麼就不行呢?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

因為此時的人類,已經開始嘗試定居——因為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大都是成批出土。

如果沒有大型的定居部落,就不可能出現如此大批次的石器。當他們定居之後,在無需勞動的閒暇時光裡,人們便可以改進石器的工藝,從而加工出大量精緻的磨製石器。

在人類的早期文明史中,定居無疑是耐人尋味的一環:

人類為什麼會選擇定居

這個答案也不難尋找。人類的定居,通常與農耕相輔相成。為了守護種下的植物,以及防止被馴養的動物逃跑,人類只好選擇固定的居住點,以守護這些尚未長成的食物。

久而久之,植物便進化為莊稼,動物也進化為家畜。

與此同時,他們也需要乾淨、便攜的容器來儲藏食物。於是,陶器應運而生。如果我們去博物館參觀,就會發現:最早的陶器大都誕生在新石器時代,它們與大批出土的磨製石器,屬於同一時代的文物。

新石器時代,並不僅僅包括磨製的石器,還包括精心呵護的莊稼,被馴養的牲畜,以及大規模出現的陶器。

那麼魯濱遜的新石器時代是什麼樣子的呢?

他什麼都有,石器除外——因為他並不需要石器了。

(二)魯濱遜的新石器時代

魯濱遜在剛剛流落荒島的時候,他從沉船上撈回了很多工具和武器。但這些東西,都是很難複製的。畢竟荒島上沒有任何可用的機械,如果想要製造槍支彈藥,那真是難上加難。如果他想要生活下去,就必須要打好基礎,從狩獵採集時代從頭來過。

魯濱遜親手燒製了很多陶器,因為他在這方面並不專業,所以他在燒陶的過程中屢遭失敗。雖然大部分陶器,都在中途紛紛碎裂,但一部分陶器還可以勉強使用。雖然花了很大力氣,但是他總算闖過了這一關。

魯濱遜的笨拙,恰好符合現代社會居民的特徵:

社會的分工已經高度細化,很少有人掌握完整的獨立生活技能

在文明社會中,想要買到麵包並不是難事。但身在荒島的魯濱遜,如果想吃上一口麵包,就要在農田耕作上耗費心血。

而對農田的維護水平,也是評判新石器時代是否成熟的標準之一

。不過,此時的魯濱遜擁有著中世紀人民的思維,手裡還有厲害的火器,如果他想保護自己的農田,那當然是易如反掌。

《魯賓遜漂流記》的背後,藏著一副歐洲千年變遷史的速寫畫卷

種田的魯濱遜

當那些掠食小麥的鳥兒落入農田時,魯濱遜立刻用槍彈招呼它們,還把這些鳥統統掛在了農田附近。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其他的鳥敢過來了。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魯濱遜對絞刑的“活學活用”。如果把犯人放在絞刑架上吊幾天,不僅能夠讓罪犯死得很難看,還能帶來極好的殺雞儆猴效果。唯有擁有中世紀思維的魯濱遜,才能想出這樣的高招。

當然,此時的魯濱遜,還並未跨入文明時代。魯濱遜的前半生唯利是圖,幾乎毫無底線。這樣的人,或許能成為強大的征服者,但卻很難獨善其身。被皮薩羅幹掉的西班牙冒險家巴爾博亞,便是魯濱遜的前車之鑑。

是什麼讓魯濱遜從一個殘酷的掠奪者,變成了一個合格的殖民者呢?

是《聖經》。

(三)左手聖經,右手刀劍

真正的殖民者,絕不能僅靠刀劍和火藥開疆拓土。如果不能改變被殖民者的信仰,恐怕很難得到長治久安的結果。我們縱觀殖民史,便不難發現,無論是征服印加帝國的皮薩羅,還是征服阿茲特克的科爾特斯,他們的大型征服活動,往往伴隨著《聖經》而行。

當宗教與戰爭融為一體時,信徒便會為征服者大開方便之門。有了這些人的幫助,征服的歷程會變得容易很多。沒有徵服者願意屠城——如果把當地土著全都殺光了,還有誰肯幫他們勞動呢?

想要成為宗教的傳播者,自己就必須成為宗教的信仰者——哪怕是假惺惺的信仰者,也沒關係。

魯濱遜在流落荒島後不久,一場瘧疾摧毀了他的心理防線。此時此刻的魯濱遜,將這場重病視為上帝的懲罰。從此他才明白,在他無法觸及的世界裡,永遠存在著無法掌控的力量。

天不怕地不怕的魯濱遜,第一次向上帝誠心懺悔。與其說這是信仰,倒不如說是萌生了敬畏之心。只有心存敬畏的人,才能在做事情的時候有所收斂,並留下餘地,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更好的生存下去。

當野人“星期五”來到荒島時,魯濱遜放下了火槍和刀劍,然後捧起了《聖經》,將書中的故事為他娓娓道來。在思想和武器的雙重脅迫下,“星期五”成為了一個忠誠的夥伴,並追隨了魯濱遜一輩子。

《魯賓遜漂流記》的背後,藏著一副歐洲千年變遷史的速寫畫卷

魯濱遜與星期五

那本不起眼的《聖經》,成為了歐洲各國征服世界的最大本錢。

一不留神間,人類對上帝的虔誠,便席捲了大半個地球。

(四)征服者留下的後遺症

《魯濱遜漂流記》剛剛出版時,英國仍然處於向上的發展期。比起之後那個恢宏的日不落帝國,其實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但沒有人忽略“魯濱遜精神”的作用。英國的國旗與駐軍,很快便席捲了大半個世界。

當然,殖民主義不可能永遠持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強國淪為一片廢墟。他們對殖民地的掌握,也被大幅度削弱。殖民地的本土居民紛紛發起暴動,最終成為了獨立的國家。然而,英國為他們帶來的影響,卻始終揮之不去。

哪怕脫離了殖民者,很多國家的國旗上,仍然殘存著英國的米字旗標誌。這不僅是文化的認同,更代表著對昔日宗主國的依靠。

《魯賓遜漂流記》的背後,藏著一副歐洲千年變遷史的速寫畫卷

澳大利亞國旗是其中的代表

時至如今,英聯邦這個組織仍然存在。其中的成員國,大都是昔日英國的殖民國。而這個聯邦的最高領袖,仍然是英國的現任女王。他們是日不落帝國的殘軀,也是一個龐大的文化共同體。在上世紀80年代,女王曾經為了英聯邦的利益,向撒切爾夫人尋求援助。雖然後者拒絕了女王提出的條件,但英聯邦的影響力仍然可見一斑。這種文化凝聚力,無疑與昔日的《聖經》,有著不可磨滅的關係。

而這一切的根基,則來源於發軔於歐洲的千年文明史。而魯濱遜在荒島上的這些生活經歷,則相當於歐洲文明史的快速回放。

它宛如一個雙面鏡,一面照耀著人類的開拓與進取,另一面則可窺視到開拓之路的血腥與殘忍。

若將兩者合併,便是完整、立體的歐洲文明史

(完)

參考書籍:

《魯賓遜漂流記》,【英】丹尼爾·笛福

《人類群星閃耀時》,【奧】斯蒂芬·茨威格

《撒切爾夫人傳》,【英】查爾斯·莫爾

《陶瓷簡史》,【中】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