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這種音樂叫道情,所用簡板與“八仙”有緊密聯絡

2021-12-18由 隴上非遺 發表于 畜牧業

道情歌曲中間呢段經

原創:唐伊

甘谷,古稱冀,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縣,迄今有2680年,為中國縣治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史稱“甘谷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人文薈萃。”千百年來,有一種古老的唱腔藝術,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經久不衰,這就是被稱為“黃冠體”的甘谷道情。在甘谷縣城關、磐安、六峰、白家灣、新興等鄉鎮,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具有北方說唱音樂特點的道情藝術。

這種音樂叫道情,所用簡板與“八仙”有緊密聯絡

道情古代也稱為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一種說唱藝術。唐朝《續仙傳》記載:“藍采和手持拍板(簡板),唱踏歌行乞於市。”這可能是對早期道情的最具體的描寫。唐朝中期時,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愛中國傳統的道教並將它奉為國教,一時道教大興。唐玄宗為了表達對道教的推崇,還與道教理論創始人老子李耳續起了家譜並親切地稱老子為自己的遠古祖先。甘谷道情歷史淵源已不可考,但從十六國時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聲燕樂音階的特徵來看,它的形成也應在十六國時期的西秦王朝,後經歷代藝人的不斷髮展,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傳播色彩的演唱形式。

這種音樂叫道情,所用簡板與“八仙”有緊密聯絡

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同時,又借鑑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顯的同時,彌補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獨有藝術。道情裡的倫理道德,引人遐想的宗教故事,傳遞著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影響著一代代人。百姓在農閒季節、節日廟會、婚嫁喜慶以及茶餘飯後都將道情作為最主要的娛樂形式。青年男女在婚宴喜慶前夜,新娘還未進門之前,請來道情藝人通宵演唱,親朋好友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其熱鬧場面為婚禮渲染出和諧、融洽的氣氛,也表達了大家對新婚男女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

這種音樂叫道情,所用簡板與“八仙”有緊密聯絡

甘谷道情的唱詞有古老的,也有歌唱者自己創作的新唱詞,還有演唱藝人隨口隨唱、現場自編自唱的歌。甘谷道情多數以一人演唱為主,亦有一唱眾和的形式。藝人手持漁鼓、簡板,在茶室或者庭院,盤腿而坐,和節而歌。道情基本上以唱為主,說為輔,吟唱時一般四句一段,最後一句末尾時帶出曲調腔為下句唱段起叫板作用,如宣揚出世思想,超脫凡塵的《五更參禪》:“一更鼓兒參禪,要把身心放自然,拴意馬鎖心猿,萬樣捎書挑經禪。”

這種音樂叫道情,所用簡板與“八仙”有緊密聯絡

表演時所用的道具很簡單,包括漁鼓、簡板和碰鈴。漁鼓用竹筒製成,一端用香油即豬護心膜矇住,簡板為兩條長二尺二寸,寬八分,厚三分的竹板,上端向外分開,在分開的彎部略下方,各裝一扇喇叭形的銅質小碰鐘,俗稱“水子”,由演唱者左手從下端握住,按節拍敲擊時銅鈴發出脆音。演唱者左臂托住漁鼓,左手握住簡板,右手用中指,無名指,小指敲擊鼓面,根據道情內容的需要,自己控制強弱、音色、韻味。甘肅道情結構上一般以曲牌為基本結構,也有連綴形式。在音階上有五聲音階、七聲燕樂音階、七聲清樂音階。調式上有徵調式、商調式、宮調式、羽調式。

這種音樂叫道情,所用簡板與“八仙”有緊密聯絡

甘谷道情的傳統內容多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思想,多以排除慾望、超凡脫法的內容警醒世俗。如:觀音菩薩點化呂洞賓修成正果的故事《杭州賣藥》“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內邊藏,有人跳出四牆外,不是神仙福壽長。”又如:勸人向善,孝敬父母的《五祥臥冰》“世人早出紅塵外,看經唸佛報雙親,天下男女孝子聽,這是五祥苦臥冰。”

這種音樂叫道情,所用簡板與“八仙”有緊密聯絡

作為原始的宗教音樂,道情的表演場所自然會與宗教場所相聯絡。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浴佛節”,即是道情藝人聚集演繹之時。自四月初七開始,道情藝人云集於大像山上,聽者相圍成圈,道情藝人端坐其中,輪流演唱,此起彼伏,徹夜不眠,漁鼓、板鈴、道歌雅韻入耳,聽眾如痴如醉。由此可見,甘谷道情是我國音樂海洋裡的一朵晶瑩的浪花,因其旋律優美動聽,內容貼近生活,演唱方式隨意自如而深受百姓的喜愛,多少年來,世代相傳,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