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一季度擬發行近9000億地方專項債,或與“土地財政”不好使了有關

2023-01-09由 王五說說看 發表于 畜牧業

政府財政什麼開帳

根據中國日報網報道,已有18個省及計劃單列市披露了地方債發行資訊,2023年一季度發行規模合計超過1。2萬億元,其中專項債發行規模達8978。1億元。

地方債按照性質不同分為兩類,一是一般債、二是專項債,

18地今年一季度發行的地方債裡有近9000億元是專項債,

超過了7成,數量不能說不大。比如,作為計劃單列市的青島1月6日發行了171。6億元專項債和41億元一般債,前者的規模是後者的4。18倍。

無論是專項債還是一般債都是地方政府向社會借錢,兩者的區別在哪?其中隱含了哪些重要資訊?這得從地方財政體系說起。

一季度擬發行近9000億地方專項債,或與“土地財政”不好使了有關

國內財政有四本賬,財政收入不等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我們經常提到財政收入,實際上大部分人說的財政收入只是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如,2021年全國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元,該收入主要是由各類稅收組成。

除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外我國還有另外三大收入,

分別是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

這三大收入都有自己的核算賬本,與記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賬本統稱為財政四本賬。

有收入就有支出,絕大部分情況下收入低於支出。以一般公共預算賬本為例,2021年全國雖然實現了20。25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但也發生了

24。63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收入少於支出的部分主要由國債填補,

這裡的債務屬於一般債。

一季度擬發行近9000億地方專項債,或與“土地財政”不好使了有關

那麼專項債出現在哪裡呢?我們會在財政的另外一個賬本,政府性基金預算裡看到相關資料。

以江蘇省2021年政府性基金預算賬本為例,2021年江蘇省實現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74萬億元,

其中有2393.84億元為地方政府專項債收入,

佔總收入的13。75%。江蘇省2021年有將近2400億元的資金是透過發行專項債向社會借來的。

一季度擬發行近9000億地方專項債,或與“土地財政”不好使了有關

賣地收入不足,靠專項債填補?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土地財政”,自房地產成為支柱型產業以來中國各級政府依靠出讓土地所有權獲得的收入始終佔據總收入的大頭,這筆收入體現在哪裡呢?

很多人認為賣地收入是包含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裡的,其實並非如此。前面說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主要是由稅收組成,土地出讓金不屬於稅收,所以不包含在一般公共預算賬本之中,

賣地收入和專項債一樣體現在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裡。

還是看江蘇省2021年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賬本,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一共有12大類,一共1。36萬億元,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佔據絕對大頭,

僅這一項就達到了1.28萬億元,金額是剩餘11大類總和的16倍,

可以說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主要就是賣地收入,“土地財政”的提法很貼切。

一季度擬發行近9000億地方專項債,或與“土地財政”不好使了有關

2022年樓市蕭條導致土地市場成交額銳減,全年資料還未出來,先看1-11月的情況。

2022年1-11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同比減少21。5%,究其原因是由於該收入中的大頭賣地收入下降,1-11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比減少24。4%,少了整整1。65萬億元。另外一方面,去年前11個月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卻同比增加了5。5%,差不多多花了5000億元。

賣地收入減少1.65萬億,支出多了5000億,

2022年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賬本如何實現收支平衡呢?只能靠多發行專項債,向社會借錢實現平衡。

一季度擬發行近9000億地方專項債,或與“土地財政”不好使了有關

2023年的樓市和土地市場能否迎來逆襲猶未可知,看來還是隻能靠發行專項債填補收支差,這解釋了為何今年一季度18地擬合計發行的1。2萬億元地方債中有8978。1億元是專項債,不就是為了補充賣地收入的不足嗎?

“土地財政”形成已久,沒法做到說轉型就轉型,在各地找到替代收入來源之前(比如房地產稅)土地出讓金下滑的問題只能靠發行專項債解決。

不過,這種方式只能解燃眉之急,無法長期維持下去,畢竟靠不斷擴大債務規模過日子可不是長久之計。

一季度擬發行近9000億地方專項債,或與“土地財政”不好使了有關

投資是2023年的經濟增長主線,該借的錢還得借

最後討論一個問題,土地出讓收入減少,要維持高支出只能多借債,那麼能否降低支出呢?這麼一來哪怕收入少了也不用著增加負債規模。

從數學角度上來說完全可以,賺的少花的少,不借錢也能實現收支平衡,但從經濟角度來說不能這麼做。

一國的經濟主要由投資、淨出口和消費組成。2023年全球各國大機率進入經濟衰退期,這對外貿的影響是很大的,淨出口無法為經濟增長做出貢獻。消費是我們未來的發力重點,高層多次提及要擴大內需,但內需與收入以及老百姓的信心相關,存在不確定性,能否助力經濟有待觀察。

剩下的就只剩下投資了,這是我們能夠掌控的方面,加大基建投資力度對2023年整體經濟的穩定發展意義非凡。

一季度擬發行近9000億地方專項債,或與“土地財政”不好使了有關

投資的前提是有“錢”,發行專項債正是解決資金問題,地方專項債是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所以該借的錢還是得借,哪怕債務規模因此而增加也沒有辦法。

記得前些年冰島政府破產、希臘政府在破產的邊緣來回遊走、阿根廷政府更是每隔幾年就要遭遇一次破產,主要原因均是國家負債實在太多。

幸運的是我國的政府債務佔GDP比值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土地財政”的轉型期間專項債的增加提供了安全墊,不太會出現債務規模過大而影響經濟的整體執行。

當然,隨著債務規模的擴大安全墊會越來越薄,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由政府為主的投資模式必須轉型,內需代替投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是徹底解決債務問題的關鍵。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援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