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周南·關雎》表達了什麼意思

2022-12-28由 啟光無一 發表于 畜牧業

拉什麼組詞兩個字

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周南·關雎》表達了什麼意思

解析

1、后妃之德說

漢代學者鄭玄認為《關雎》是讚美周文王的詩,而宋代學者整理了“三家詩”有關文獻資料之後,認為《關雎》的創作目的是諷刺周康王及其王后。

歐陽修說,“《關雎》,齊魯韓三家,皆以為康王政衰之詩。”其實關於諷刺康王的說法,最早的出處是劉向的《烈女傳》,“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關雎》豫見,思得淑女以配君子……知詩為康王后夫人作”。

康王后喜歡賴床,起得很晚。這也導致康王貪戀溫柔之鄉,常常不能早朝,被朝臣批評。於是有人創作《關雎》這首詩,希望再選一個賢淑的女子,換掉王后。至少要讓王和王后知道,應該怎麼做。

古人認為君王不早朝是因為他身邊的女人無德。好妃子要在每個黎明“夫人鳴璜,行步成聲”,就是每天要用叮叮噹噹、細細密密的珠翠之聲喚醒君王(敢情女人穿金戴銀還有這個作用啊!相比之下,我們每天喚醒丈夫的聲音是多麼簡單粗暴)。總之,君王不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后妃之德說

這裡所說的“為夫納妾”可不是一般人家的,而是 王后為君王納妾。《毛詩序》曰:“《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

孔穎達解釋說,王后最高興的是能夠為自己的夫君找到賢善之女,來幫助自己共同事奉君王。如果她發現了品貌兼優的女子,卻沒有機會來到宮中與自己共事,她就會憂心忡忡,寢食難安。

這種說法,是否合理呢?如果放在古代“王制”的背景下,也許在理論上能說得通。《禮記·昏義》雲:“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

君王的後宮安排這麼多妻妾,目的不僅僅是增加子嗣,另外在其中還有一層政治的設計。王后管理後宮的婦人,以及百官的夫人,便是“內治”。君王管理前朝的大臣百官,便是“外治”。內治是家事,外治是政事。家不和,則政不興。

2、為夫納妾說

寫一個“君子”對“淑女

”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國風》

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3、愛情說

王國維《釋樂次》:“金奏(即敲擊鐘、磬、鼓等——引者)之樂,天子諸侯用鐘鼓,大夫士,鼓而已。”詩言“鐘鼓樂之”,有可能是周天子婚禮用樂,而詩篇“君子”“淑女”云云,也不是一般國、野之人。其次,篇中的鐘鼓與琴瑟,正與《儀禮》等記載典禮文獻所載奏樂情況吻合:堂上歌唱用琴瑟,堂下奏樂則有鐘鼓,詩既表鐘鼓,又言琴瑟,正合乎貴族之家典禮用樂的情形。其三,為詩篇稱謂所不許。詩既言“淑女”是“君子”的“好逑”,“君子”與“淑女”都是第三人稱形態,“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不是愛情表達該有的語氣。

寫在最後

此詩主題,自古至今說法頗多,不管那種解釋,都是表達了“淑女”配“君子”,才能構建和諧家庭。就像《易經》中說的“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也就是有“君子”和“淑女”組成的和諧家庭,才能有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