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文化合肥|這些新技術,讓合肥“糧倉”更充盈

2022-11-20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畜牧業

臉上有蠶沙怎麼治

十月的合肥,鄉村大地處處稻浪滾滾、谷香飄溢、農機轟鳴,為秋天染上金燦耀眼的豐收色調。

行走其中,從田間地頭到天上“雲”端、從氣象服務到儲糧售糧,一項項“科里科氣”的新技術、新裝置,勾勒出了“藏糧於技”的生動圖景。種“科技稻”、手機成“新農具”、氣象預警“知天而作”……如今,莊稼田裡發生了很多改變,從“靠天吃飯”變成“靠科技吃飯”,有大智慧。

水稻新品種

扛住高溫乾旱天氣考驗

金秋十月,正是水稻收割季。

10月16日上午,在長豐縣崗集鎮牛寨村淮西現代農業示範園豐大節水抗旱稻試驗基地裡,優質節水抗旱稻陸續成熟,收割機正開鐮收割。稻田裡一派忙碌的勞動景象,構成一幅美麗的豐收畫卷。

剛剛過去的這個盛夏,高溫和乾旱天氣對水稻的生長造成了不利影響。可這片試驗田裡,60餘個優質節水抗旱稻新品種扛住持續高溫乾旱天氣考驗,預計畝產在550到700公斤之間。

文化合肥|這些新技術,讓合肥“糧倉”更充盈

節水抗旱稻。

這些新品種有“旱優3015”“旱優758”“旱兩優703”“滬旱106”等。“旱優3015”無疑是這塊試驗田的明星水稻品種,其播種期為6月12日,始穗期為9月5日,經歷了高溫和乾旱天氣,這片水稻長勢良好。

“‘旱優3015’是旱直播、旱管的水稻,通俗地說就是旱地長的水稻,不需要灌溉和移栽。”豐大種業總經理王海燕告訴記者。

“今年夏季出現了極端高溫乾旱天氣,部分水稻品種經受了高溫乾旱考驗,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技中心品種區試處處長王玉璽告訴記者,目前節水抗旱稻在多個省份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300萬畝,今後將逐步推廣至1000萬畝。

節水抗旱稻是透過將現代水稻高產優質特性與旱稻的抗旱耐旱特性結合,進而培育出的新型栽培稻品種。節水抗旱稻可像小麥一樣“旱直播旱管”,也可“水直播旱管”。

節水抗旱稻優勢在哪?王玉璽介紹,低窪易澇地、山改田、灘塗地都是節水抗旱稻適宜生長的目標區域。能在如此廣泛區域普遍適種,關鍵就在於節水抗旱稻的節水、抗旱、易種等顯著特性。

“實踐證明,在實現節水50%情況下,節水抗旱稻畝產達550公斤左右。”節水抗旱稻研究領軍人物、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說。

據介紹,節水抗旱稻不需要灌溉、移栽,減少了人工投入成本;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節水抗旱稻可以實現節水50%以上、節肥30%以上、減少面源汙染及碳排放90%以上。”

節水抗旱稻栽培是一種全新的稻作方式,本地無先例可以參考使用。專家介紹,節水抗旱稻在國內的推廣面積已達每年300多萬畝,儘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想要讓節水抗旱稻再上新臺階仍需多方發力。“我們建議,主管部門早日將節水抗旱稻推廣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制定技術意見供基層培訓使用。”相關專家表示。

據瞭解,全國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創新聯盟已於上月底在合肥成立。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與長豐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龔麗英告訴記者,長豐是農業大縣,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該中心將在長豐縣篩選水稻品種進行試點,然後進行相關推廣。此次活動是合肥市全力打造“種業之都”系列舉措的一部分。

合肥市《種業之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通知提出,到2024年,合肥初步形成“種業之都”基本框架,要在全國種業行業中有影響,培育全球種業10強企業1家,全國10強企業2家,水產良種領軍企業1家,打造種業知名品牌10個以上。

合肥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高燦紅介紹,合肥將全力打造種業上市公司合肥板塊,量身定製上市輔導服務,落實政務事項辦理綠色通道。預計到2024年,新增上市種業企業2家以上,總數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AI+裝備讓“舌尖上的安全”有底氣

在廬江縣,聯合收割機往來穿梭于田間地頭,將成排的水稻捲入,“吐”出秸稈碎末,直接還田。收割機駛過的田野平整乾淨,散發著若有若無的淡淡稻香,引來成群的鳥兒嘬食、盤旋。

和傳統收割機不同,聯合收割機是“收割機+脫粒機”的升級版,可一站式完成收割、脫粒、莖稈分離、清除雜餘物等工序,從田間直接獲取穀粒。聯合收割機一天可收割稻子50多畝,再加上工序縮減,工作效率至少比人工收割快20倍,還比人力便宜。

收割機上有個黑色盒子,這是它的“智慧大腦”——北斗農機資訊終端監測系統,利用衛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資訊,可以按照預定路徑實現自動行進、自動對行等精準作業,並能準確採集農田位置、收割里程、行進軌跡、工作進度等資訊。農機作業資料一目瞭然,工作監管有據可查。

“過去,收割了多少面積都靠人工估算,難免存在誤差。有了智慧科技,所有資訊一清二楚、透明直接,不僅準確、公平,還便於更好地安排農產計劃。”農機手趙新友介紹,系統還搭載了檢測識別技術,可精準探知農機作業質量,提升農業生產的精準度,“種地質量怎麼樣,心裡跟明鏡似的。”

連上物聯網,北斗系統還可實時傳輸各項執行引數,自動生成圖表分析圖、視覺化呈現,用手機APP就能檢視。“不用出門,在家動動手指就知道幹了多少活、幹得怎麼樣,就算在城裡也能管好鄉下田。”這幾年,趙新友在田間接觸過不少“智慧農業”應用,莊稼地變得越來越“聰明”,糧食豐收更有底氣。

文化合肥|這些新技術,讓合肥“糧倉”更充盈

工作人員利用溫度感測器對土壤表層溫度進行觀測。

合肥不少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還用上了“物聯網+”的智慧烘乾,可實時監測烘乾過程中的溫度、水分、風量等,系統一旦發現哪個區域溫度高會發送提醒,透過計算機終端和軟體操作可以遠端控制。

色選是保障糧食品質的關鍵一環,一款來自合肥“智”造的色選機,為“放心糧食”出品賦“智慧”。用高速攝像機對大米進行掃描後,色選機的核心處理晶片可透過智慧演算法識別出大米中的黴變粒、堊白粒,以及玻璃、塑膠、並肩石等惡性雜質,並能驅動磁懸浮噴閥進行“靶向剔除”,精準無誤。

在谷糙分離段,裝置還能甄選出多個品種的營養米、功能米,在合理去除稻殼和皮層的前提下有效保留營養成分。此外,連線上全景品質分析儀,可實時檢測白度、脫殼率、碎米率等品質資料,並智慧調控加工生產程式,讓每一粒米都符合標準。大米加工多環節數字化,為糧食品質添後勁。

文化合肥|這些新技術,讓合肥“糧倉”更充盈

合報全媒體記者/周洪 王靚

【來源:江淮晨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