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2022-11-20由 大河財立方 發表于 畜牧業

鄭州機械研究所好進嗎

編者按

近年來,河南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位置,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個“華山一條路”。

為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環節,近日,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公佈首批河南省產業創新中心名單。透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推動河南製造向河南創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

為全面展現我省產業創新成效,助力打造國家產業創新中心“預備隊”,9月5日起,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聯合河南省發展改革委推出迎接黨的二十大特別報道——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繫列報道,對8家中心進行實地走訪。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段偉朵)

Ta是“共和國工業長子”,興建於國家“一五”期間,承擔著國之重任。從建廠之初,“創新”二字就融入其基因與血脈,代代傳承。

Ta跟隨時代脈動而發展,戰略引領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佈局新興產業,上天、入地、下海,各種產品盡顯“神通”。

如今,Ta牽頭建設河南省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中心,助推產品向產業發展。近日,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走進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探尋產業創新發展背後的“密碼”。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

背後是戰略引領與創新驅動

前不久,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辦,來自各個領域的500餘款機器人產品集中“炫技”高精尖,其中包括來自中信重工的20款特種機器人創新產品——從礦用消防、巡檢系列機器人,到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再到電力執行、新型破拆機器人——在人類不適宜的作業環境中,智慧機器人產業正在快速崛起,創造更多可能性。

7月30日,中信重工舉行揭陽神泉二海上風電專案增容專案Ⅱ標段單樁製作收官儀式,提前完成了國家電投揭陽神泉二350MW海上風電專案增容專案Ⅱ標段單樁基礎全部製造計劃。這批單樁中,有目前國內單體最重、直徑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單樁,可謂名副其實的“定海神針”。

7月,中信重工研發製造的直徑14米豎井掘進機成套裝備在駐馬店一城市儲油井筒專案順利完成深井掘進施工,該裝置採用包絡成型掘進技術,該技術世界首創,且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中信重工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國內大型重型裝備製造企業、全球領先的礦山裝備製造商……這些是中信重工被大家熟知的標籤,不過,近年來,中信重工依託產業基礎,聚焦風口,加快佈局新興產業,上天、入地、下海,盡顯“神通”。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中信重工海上風電裝備(圖源官網)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的背後,離不開“創新”二字。

8月25日,中信重工披露半年報,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2。67億元,同比增長13。25%;歸母淨利潤1。84億元,同比增長5。71%。中信重工秉承“戰略引領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價值提升發展”思路,統籌一體推進傳統動能的轉型升級、新動能的培育發展。以機器人及智慧裝備、新能源裝備、特種材料為代表的新產業培育效果明顯,營業收入佔比超過50%。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圍繞6大技術攻關方向

打造“兩中心、兩基地”

建立河南省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中心,是中信重工踐行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佈局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一步。

據河南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河南省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中心由中信重工牽頭,聯合河南科技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堆城鉬業汝陽有限責任公司、鄭州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合作共建。

該創新中心以礦山裝備製造龍頭企業為核心,以網際網路+先進製造和服務為途徑,透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優勢資源,靠協同創新突破產業核心技術,打造涵蓋技術研發、運營和服務全領域的科技創新生態圈,作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的實驗田和孵化地,促進礦山行業資源能源的高效節能利用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河南省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產業創新中心)的主要職能是什麼?如何佈局?

“我們這個產業創新中心將圍繞6大技術攻關方向,最終打造成為具有4個平臺、6大功能的‘兩中心、兩基地’。”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研究院院長劉俊在接受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專訪時表示,其中,6大技術攻關方向為:綠色礦物加工工藝、礦山智慧裝備、裝備智慧製造工藝、檢測儀表、智慧控制系統、智慧運維服務。

4個平臺是指:礦山智慧裝備及綠色工藝平臺、礦山裝備智慧製造支撐平臺、礦山工業網際網路智慧服務平臺、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平臺。

6大功能是指:前沿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技術成果中試和檢驗驗證、科技成果商業化應用、提供行業所需公共服務、人才交流與合作培養。

“兩中心”是指:產業共性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科技綜合服務中心。

“兩基地”是指:技術成果孵化轉化基地、人才培養建設基地。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圖片由中信重工開誠智慧承建的窯街煤電集團“智慧煤礦”專案(圖源官網)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牽頭單位與共建單位

分工明確、各負“使命”

產業創新中心為何選擇這5家共建?作為牽頭單位,中信重工與5家共建單位之間如何分工?

劉俊介紹,產業創新中心以中信重工為依託主體,將整合科研院所、業務客戶、上下游企業的專業人才、智慧財產權、儀器設施、實驗室等創新資源,對行業的應用技術、關鍵技術和產業化工藝進行開發和研究;促進技術成果產業化和商業化,打造全產業鏈創新生態系統,提供一站式採購和全生命週期服務,全方位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大幅降低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同時促進礦山行業和重型裝備製造行業的智慧化轉型升級,實現創新中心合作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增強、盈利能力提升、品牌效應顯著、市場佔有率擴大。

就5家共建單位而言,分工明確,各負“使命”——河南科技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負責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堆城鉬業汝陽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產品中試和驗證。鄭州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負責耐磨材料、齒輪傳動等專有技術研究。

“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堆城鉬業汝陽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們的下游企業,鄭州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可以為我們提供關鍵零部件。”劉俊補充道。

產業創新中心的具體功能,如何實現?

劉俊介紹,就前沿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方面,學校、科研單位能夠發揮基礎技術、前沿共性技術的研發優勢,助力解決企業研發過程中遇到的理論難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方面,產學研用處於礦山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便於發揮各自優勢,協同解決行業內的複雜課題;技術成果中試和檢驗驗證方面,要實現裝備和工藝研發成果能夠及時在生產線進行工業驗證;科技成果商業化應用方面,礦山使用者根據生產經營的痛點需求提出研究課題方向,產學研單位針對性地進行科技攻關,成果能夠快速轉化落地並形成示範應用;提供行業所需公共服務方面,要實現組建單位公共服務平臺和資源能夠得到共享;人才交流與合作培養方面,產業創新中心將促進共建單位之間人才定期流動和交流,及時掌握上下游的技術動向。

產業創新中心目前整體建設進展如何?劉俊介紹,近期將重點完成產業創新中心的組建工作,包括搭建辦公場所、明確主要工作人員、創新中心掛牌等。

中期目標是在完成創新中心組建工作後的5年裡按計劃開展研發工作,包括完成礦山智慧裝備研發平臺、礦物綠色加工工業研發平臺、礦山工業網際網路智慧服務平臺3個平臺的搭建。完成智慧化礦山生產系統的主體開發,大部分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得到解決,研發的新型產品大量問世,並在使用者企業得到成功的應用驗證。同時培養出一批核心領域的技術研究人員和高質量的技術生產工人,全方位提升技術研發和生產製造實力,最終打造礦山裝備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創新融入企業發展基因

研發投入連續多年6%以上

“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是我省“十大戰略”之首,對於企業來說,創新意義重大。對於中信重工而言,從建立之初,創新就融入了企業發展的基因與血脈。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廠初期,焦裕祿曾在洛礦這片熱土上,度過了9年歲月。據中信重工廠史資料記載,在裝置不全、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的情況下,焦裕祿帶領工人刻苦鑽研,僅用時3個月,就試製出了新型雙筒提升機。他說,“我們要生產的,不僅是新中國第一臺先進的提升機,更是億萬中國人的志氣。”

近日,中信重工“大工匠”楊金安在首屆大國工匠論壇主題徵文活動中榮獲特等獎,這背後,是他多年如一日堅守鍊鋼一線,用創新精神克服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的真實寫照。2013年,楊金安“大工匠”工作室成立,他和其他多名優秀技術人員、工人結成了“創客”團隊,核電用鋼、航天用鋼等難題被他們先後攻克,形成了公司全面而強大的鍊鋼系統。

艱苦努力與不斷創新,融入發展血脈,代代傳承。

“如今,中信重工連續多年研發投入6%以上。”中信重工技術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張宏星介紹,作為國家重型裝備製造的骨幹企業,中信重工多年來始終不忘實業報國初心、擔當製造強國使命,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創新擺在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地位,構建“45154”技術創新體系,搭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持續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科技創新改革,積極承擔和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學裝置和高階裝備的研發與製造,努力為國家解決更多的“卡脖子”技術,生產出更多的替代進口首臺(套)產品,持續打造自身的“硬科技”實力,積極發揮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力軍作用。

“共和國工業長子”華麗轉身,聚力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②

中信重工自主研製的全球最大盤式過濾機(圖源官網)

“下一步,產業創新中心將秉承開放、創新、共享、共贏理念,聚集行業龍頭單位和優勢資源的深度融合,聚焦行業前沿、共性關鍵技術,促進行業和企業高質量發展。”張宏星表示,爭取加快推進礦山技術裝備智慧化、綠色化、國際化、服務化轉型升級。

責編:陶紀燕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