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蚯蚓腿”變“老爛腿”?防治下肢靜脈曲張有方法

2022-09-02由 文匯網 發表于 畜牧業

如何改善靜脈曲張

“蚯蚓腿”變“老爛腿”?防治下肢靜脈曲張有方法

下肢靜脈曲張在國內成年人中發病率約10%,而我國是14億人口大國,這麼龐大的患者群體,每年接受治療的患者不足20萬。

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需長時間站立工作的人群中,比如教師、護士、交警的小腿上都很容易找到“蚯蚓狀”的“青筋”。“蚯蚓狀”的症狀,是人們對於靜脈曲張這種下肢血管疾病初步的認知。

更嚴重的是,由於靜脈曲張初期症狀輕微,很多不瞭解疾病,缺乏健康知識的患者無法及時做出診斷治療,隨著病情的不斷髮展,症狀越來越嚴重,不僅治療起來會更加困難,患者受到的傷害也會更加嚴重。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什麼是下肢靜脈曲張。

誘發靜脈曲張的因素有哪些

下肢靜脈曲張是由於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阻塞導致的下肢靜脈血液迴流受阻,靜脈出現迂曲、擴張。可能與遺傳因素、靜脈壓力增高等因素相關,具體原因如下:

■年齡因素:

靜脈瓣膜張力可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老年人靜脈瓣膜張力較弱,導致血液迴流障礙,下肢靜脈壓力不斷升高,從而誘發下肢靜脈曲張。

■職業因素:

如空姐、護士、教師、交警、工地工人等,這些久站久坐或重體力勞動的人群,均可因重力作用影響靜脈迴流,從而誘發下肢靜脈曲張。

■肥胖因素:

肥胖會導致股靜脈血液迴流阻力升高,迴流受阻致使下肢靜脈壓力升高,誘發下肢靜脈曲張。

■妊娠因素:

妊娠可能導致體內激素水平紊亂,子宮增大也會阻礙靜脈迴流,從而誘發下肢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嚴重會發展成“老爛腿”

臨床上,下肢靜脈曲張應用最廣泛的分類方法是下肢CEAP分級法,這是用於規範下肢慢性靜脈性疾病的診斷標準。不同的分級,臨床症狀不一樣,嚴重時會發生“老爛腿”。

C1級,僅有一些毛細血管擴張的靜脈曲張,隻影響美觀,少有臨床症狀;

C2級,存在了淺靜脈曲張,表現出“蚯蚓腿”,偶有酸脹;

C3級,存在一定水腫,伴有酸脹不適、易抽筋、小腿有“無處安放”的感覺;

C4級,合併有營養障礙、色素沉著、溼疹等較嚴重的併發症。

C5級,面板營養障礙,形成潰瘍已經癒合,已經得過“老爛腿”。

C6級,靜脈曲張,存在未癒合的潰瘍或者出血,存在“老爛腿”,如果伴有“噴血”,心理、視覺衝擊感極強。

輕者保守治療,重者手術改善

下肢靜脈曲張主要採取保守治療、手術治療等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一般預後較好。

保守治療適用於症狀輕微的患者、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和妊娠期患者。保守治療的方法一般有靜脈活性藥物和加壓治療:靜脈活性藥物可增加靜脈張力,降低血管通透性,減輕患者的症狀。

壓力治療可以透過穿醫用彈力襪或使用彈力繃帶的方式進行加壓治療。保守治療方法簡單實用,對消除一般症狀如酸脹、抽筋等效果明顯,但對消除“蚯蚓腿”效果不明顯。

目前比較主流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單純硬化劑治療、鐳射閉合術、射頻消融術等。

■單純硬化劑治療:

適用於靜脈曲張較輕的年輕女性,該方法是將硬化劑(聚桂醇/聚多卡醇)注射到曲張的靜脈,破壞血管內膜,使其封愈後消失。

此方法的優點為創傷小,不留疤痕,缺點是沒有處理大隱靜脈主幹,易復發,也可能出現面板色素沉著、疼痛以及治療部位硬塊等不良反應。

■鐳射閉合術:

適用於大隱靜脈、小隱靜脈功能不全且合併屬支靜脈曲張者,該方法是在光導纖維引導下,利用鐳射(1000℃左右)對靜脈內皮進行燒灼,從而達到靜脈閉合的治療目的。

此方法優點為安全有效,不易復發,適合大部分人群,費用較低;缺點為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創傷相對較大,可能出現面板灼傷、靜脈炎等併發症。

■射頻消融術:

適用人群同鐳射閉合術,該方法透過特定的射頻導管將熱能(110℃左右)傳導到相應的靜脈管壁,導致其變形、損傷,血管壁增厚,進而達到血管閉合的目的。

此方法優點為安全有效,不易復發,與鐳射閉合術相比,腹股溝沒有切口,創傷更小,區域性麻醉便可完成手術,術後當天即能下床活動;缺點為需要超聲輔助,對醫生技術要求高,費用高,仍可能出現面板灼傷、靜脈炎等併發症。

日常護理下肢靜脈曲張有方法

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在日常中可以做自我保健,從而減輕不適症狀,避免“老爛腿”的發生。主要方法有:

避免長時間站立:

患者不要長時間站立,不要長時間下垂肢體,否則靜脈淤血會加重,靜脈曲張也會加重。

適當抬高肢體:

患者在休息的時候可以適當抬高肢體,能夠促使血液迴流,能夠降低靜脈壓力,能夠防止靜脈曲張加重。

堅持穿彈力襪:

每日下床之前,穿上醫用彈力襪,晚上睡前可以脫掉,醫用彈力襪的壓力能改善並防止下肢靜脈曲張。

堅持天天行走:

每天堅持一定時間的行走,多項研究已經證明,走路是預防靜脈曲張最好的運動。每完成一次行走,足底就會像泵一樣將血液倒流回去,從而防止血液倒流的壓力。

作者:廉維帥(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

編輯:李晨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