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一代中國人的影像——張曉剛「全家福」標誌中國當代藝術的成熟

2022-08-21由 古泉說 發表于 畜牧業

全家福指什麼人

一代中國人的影像——張曉剛「全家福」標誌中國當代藝術的成熟

LOT 2067

張曉剛(B。1958)

全家福

2001年作

布面油畫

100 × 120 cm

籤 名:張曉剛 2001 Zhang Xiaogang

出 版:《典藏今藝術》,2004年3月期

《面對面》,第雅藝術有限公司,2004年,P6

展 覽:DnA SHENZHEN,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深圳,2021年

估 價:RMB 4,500,000 - 6,500,000

張曉剛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中的領軍人物,他的油畫作品尤其是表現家庭的「全家福照片」系列在學術和市場上均有極大的影響力。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張曉剛運用極具個人藝術語言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張曉剛從藝術、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發,以「全家福照片」的樣式對中國社會、集體以及家庭、血緣關係進行了再演繹,其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及歷史意義。

一代中國人的影像——張曉剛「全家福」標誌中國當代藝術的成熟

2001 年,張曉剛在北京花家地工作室

張曉剛的家庭背景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熟悉的「革命幹部」家庭,這類家庭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早年革命與建設的舊照片。1993年,一次回成都老家探親的經歷讓張曉剛偶然在家中發現了一些泛黃的老照片,這讓他沉浸於以往那段家庭記憶的同時,更陷入到一種自省式的冥想之中,於是以文革時期照片為藍本創作的「血緣:大家庭」系列在昆明誕生,而創作於2000年後的「全家福」系列是張曉剛「血緣:大家庭」系列至臻成熟的作品。張曉剛所畫的照片中的人物通常有著單眼皮、瓜子臉、直鼻樑、大而無神的眼睛、平靜黯淡的目光、呆板統一的坐姿,讓人彷彿進入了幽深、恍惚、神秘的夢境裡,不自覺中觸控到了那個時代的脈搏,那種呆滯的表情和驚覺的目光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家庭的故事,有著某種難以言傳的神秘。明明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溫馨全家福,瀰漫的卻是隔閡與孤獨的感受。

一代中國人的影像——張曉剛「全家福」標誌中國當代藝術的成熟

1950 年代,張曉剛父母與二哥的合照

張曉剛曾表示,構成這一系列作品的因素「除了歷史和現實所賦予我們的複雜心理外,直接的靈感來源出自私人家藏的舊照片,以及中國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碳精素描畫像’。」

在這件《全家福》作品中,張曉剛延續了慣常可見的一家三口家庭肖像的照片正規化,以冷色調繪製家庭胸像,用油畫的材料表現出碳精素描畫像的效果,不留筆觸的平塗技法帶來暈染感。畫面左右分別是一女一男一對青年夫妻,在他們中間的是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嬰兒通體紅色,以不符合年紀的眼神、像左右兩邊的父母一樣盯著畫面外。男、女、嬰兒的臉型、神態、眼神相像,人物的性別模糊,呈中性化。

如張曉剛自己所言「我真正想畫的不是具體的個人化的肖像,而是畫一種型別化、符號化的人,這個人是男人女人都沒關係。」青年夫妻內著白色襯衫,外套中山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服飾文化加之人物平靜、木訥的表情,共同顯示出「同一化」的時代特徵。主體男性臉上留下了一塊水漬一般的淡淡黃顏色,這是胎記還是疤痕?亦或是時間留在照片上的印記?畫面中的三個人呈現三角形的穩定構圖關係,色彩以中性灰色調為主,讓人想到老照片的色感,人物面部的淡黃色光斑和嬰兒身體的紅顏色給平靜的畫面色調氣氛帶來一點打破。

用正如畫家本人說的「家庭不堪一擊,血緣牢不可破」。紅色在張曉剛關於家庭的創作中有著特別的意義,通常象徵著血緣關係。經由父母臉上的黃色塊狀光斑和孩子滿身的紅色塗寫,張曉剛開始植入「自我」的烙印。這些繪畫作品基於歷史的影象文字,但同時有著張曉剛個人對記憶的自我修正。從表現手法的層面分析,張曉剛用寫實的手法表達一種似真而幻的情景,讓觀眾自覺地欣賞繪畫帶來的非真實世界,在這個真實與虛幻交替的境地,張曉剛創造了一個可以在公與私、記憶與遺忘、隱私和眾所周知的秘密等曖昧關係上徘徊的圖式。

一代中國人的影像——張曉剛「全家福」標誌中國當代藝術的成熟

LOT 2067 張曉剛《全家福》

《全家福》,這些畫面中的人物頭部拉長,面部表情木訥,眼神中似有所想,若有所思,表達出了張曉剛對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的記憶和反思,他成功地將這種私密化老照片的視覺資源轉化成自己的繪畫語言,擺脫了他在80年代創作中的學院化痕跡,呈現更成熟的藝術語言,並且將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滲透其中,抒發自己對那個年代家庭、親情、社會關係的複雜情緒。《全家福》所表現的家庭已經不是張曉剛個人的小家庭,而是整個中國這一大家庭,中國文化裡一直注重家庭觀念,個人的家庭關係與社會、文化等更大領域交織、錯綜複雜,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中國社會形態的文化特色。

對「家庭」系列的表現不僅是張曉剛的藝術成熟期,同時也標誌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某種成熟,這種成熟體現在張曉剛在西方當代藝術的語言中成功地將中國人的歷史記憶轉換為個人的話語,這段對中國人的心靈隱痛和苦難秘史的挖掘是歷史的真實表現,亦呈現出了國人的精神成長史。在張曉剛呈現出一個家庭生活史的同時,也揭示出一個隱蔽的中國人的心靈史,視覺圖景中呆滯的眼神,無表情的面孔很顯然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命運與困惑。在張曉剛表現「大家庭」的繪畫裡,愈往後發展愈精煉純淨,繪畫被消解、學院被消解、技術被消解、場景被去掉,只剩下家庭人員那不變的、毫無血色的冷漠表情,伴隨著觀者共同回憶起計劃經濟時期。

在《全家福》中,張曉剛在持續不斷地深化著回溯性的凝視和冥想,交織著他的創傷記憶和創造性表達,令觀看者讀出了藝術背後深深的政治性及人性的複雜和隱秘,時代的脈搏和個人的情感在張曉剛的筆下如照片一般記錄著一種真實,在影象及心靈世界中閃耀著強烈的歷史意識和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