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造船的人已經老了,而龍舟越來越“年輕”| 端午之“變”之龍舟篇②

2022-08-20由 光明網 發表于 畜牧業

船板料什麼材質

龍舟依然競渡,但南寧市西鄉塘區壇洛鎮下楞村的造舟人已經賦閒了好久,傳統的製作手藝好像擱淺了。不過,也有人認為:傳心,比傳藝更重要,形式的變化是必要的,龍舟需要與時俱進地走下去。

會造龍舟的,都是“老”師傅

造龍舟這門手藝似乎已經“老”了,下楞村參與過龍舟製作的幾十人裡,年紀最大的已過九旬,最年輕的也60歲了,年輕人多數外出求學或務工,不再對造舟產生興趣。

68歲的梁雲遼算是這批工匠裡的“晚輩”,過去他和三四個同伴辛苦一個星期,就能造好一條龍舟。

造船的人已經老了,而龍舟越來越“年輕”| 端午之“變”之龍舟篇②

▲梁雲遼的身旁放著兩艘龍舟,下方那艘是他十幾年前參與制作的杉木龍舟。

他介紹,製作龍舟一般分為選材、定型、拼接、補縫、噴漆、試水6個步驟。選材上,本地多用杉木;定型是為了確保船板密合;拼接是重點,要動用最熟練的工匠;填補縫隙則要用到石灰、竹絲、膠水和木糠,反覆再三,才能滴水不漏;為了檢驗質量,最後一步是把龍舟放到江中試水。至於龍頭,一般都是單獨製作,在祭龍儀式時才會隆重登場。

1991年,梁雲遼製作的龍舟幫助下楞村拿到南寧龍舟大賽的第二名,這曾讓他感到無比自豪。

傳統龍舟,慢慢落後於時代

目前國際龍舟賽的競技用船,船身材質一般是玻璃鋼,船槳則選用碳塑材料。相比傳統木質龍舟,工業化生產的玻璃鋼龍舟重量輕、速度快、重量控制精確,更有利於提高選手的成績。不管是為了外出參賽,還是為了“內戰”求勝,村民們紛紛開始“升級裝備”,帶著圖紙找廣東的廠家定製龍舟。

老匠人陳民深偶爾也會感到寂寞。他年輕時在航運社上班,會畫圖設計,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自己搗鼓出了渡船,曾是村裡造龍舟的“大腦”,但73歲的陳老上一次造舟也要追溯到十幾年前。他告訴記者,近幾年仍有個別村民找他拜師學藝,不過學的卻是如何製造鐵皮船,“再過幾年,我也教不動了”。

造船的人已經老了,而龍舟越來越“年輕”| 端午之“變”之龍舟篇②

▲陳民深向南國早報記者講述自己當年的造龍舟故事。

有人懷念全村共同打磨、見證一條龍舟的“顯形”,看它慢慢下水、風馳電掣的儀式感。但在龍船上長大的村支書梁秀廷想得開,“光是重量,杉木龍舟就比現代玻璃鋼龍舟重幾百斤,批次生產的現代龍舟在競技層面優勢明顯,傳統龍舟製造慢慢地落後於時代了,這種選擇是自然的”。

傳心,比傳藝更重要

下楞村村委的會議室裡獎狀、獎章琳琅滿目,這些都是下楞村龍舟隊近年來參加區內外大賽贏得的榮譽。而在下楞村龍舟隊不斷“劃出去”的同時,相關部門已經認識到民俗技藝的文化價值,越來越多地“走進來”。

造船的人已經老了,而龍舟越來越“年輕”| 端午之“變”之龍舟篇②

▲龍舟比賽獎盃。

2013年起,西鄉塘區文新體局收集了一批下楞龍舟的木製船體、船槳、船舵、鑼鼓,這些有年頭的龍舟製品在非遺視野下,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如今,入選了自治區第六批非遺專案保護名錄的下楞龍舟節,想讓更多人看到它的傳統與新生。

95歲的梁毓偉是村裡年紀最大的老人,這個資深龍舟愛好者見證了下楞村的滄桑鉅變,看到了龍舟如何在時間長河裡乘風破浪。他說,不管是什麼工藝、形式,重要的是讓龍舟跟上時代,讓這項運動與時俱進,把大家血脈中濃濃的龍舟情結傳承下去。

造船的人已經老了,而龍舟越來越“年輕”| 端午之“變”之龍舟篇②

▲下楞村沿江而建,江邊目前仍有不少小舟。

作者:覃江宜/文 鄒財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