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敏捷迭代,解鎖雲上增長新路徑

2022-08-19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畜牧業

用友u8如何備份賬套資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上雲”,到“雲上”,業務數字化的增長驅動正在發生變化。對於企業而言,“上雲”只是驅動業務數字化增長的第一步,讓技術手段結合業務產生價值和長遠幫助才更具備價值。同時,在解決企業雲上多場景業務和應用的有效落地上,“敏捷迭代”是關鍵一步。

在上個月,火山引擎召開的“數字新引擎,雲上新增長”為主題的2022火山引擎FORCE原動力大會上,對全線雲產品解決方案進行新一輪全面升級,並將“雲上增長新動力”三個核心要素總結為:敏捷迭代、資料驅動、體驗創新。敏捷迭代,在當下最佳實踐是雲原生,它為數字業務的靈活性和可用性負責;資料驅動,則透過發揮資料資產價值,為決策和運營的科學性負責;體驗創新,透過豐富內容和互動為終端使用者的體驗負責。

其中,敏捷迭代,作為驅動以上數字化方法論的最基礎底座,不僅要求在技術架構層面,對涉及到的計算、儲存、網路,乃至硬體層面進行持續效能和穩定性上的升級,以支撐來自內外部使用者不斷變化的訴求,同時,還要與資料增長和體驗內容化/影片化運營兩個板塊進行聯動,對整體產品效能產生一種核心推力。

當業務要敏捷、要創新,雲原生成為最短路徑

敏捷迭代,源自網際網路行業,其最本質的涵義和目的其實是相較於瀑布式開發,從需求到設計上線每個階段兼顧一定質量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效率,更注重以較小的成本快速試錯、小步快跑,以響應客戶側不斷變化的訴求。如今,敏捷迭代思想已經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場景,包括業務也包括商業模式,並不侷限於研發模式本身。於是,當“變化”才是市場新常態的背景下,企業需要“敏捷響應”的意識和“高效迭代”的能力。

但正如深勢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張林峰所言:“敏捷不是一個你意識到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一系列基礎支撐進行能力的構建。”

2018年成立之初,深勢科技希望能夠將人工智慧和分子模擬演算法,應用到醫療藥物研發和工業材料設計兩大領域。作為一家面向科研領域提供技術服務的企業,保持自身科學演算法的領先性和業務場景的紮實落地,是非常明確的。

例如,深勢科技搭建的新一代藥物計算設計平臺Hermite,融合了蛋白結構預測Uni-Fold、自由能微擾計算Uni-FEP等核心演算法,目前已為數十家知名上市藥企提供服務。

技術層面,毋庸置疑,AI+蛋白結構預測的領域研究發展非常迅速,勢必要構建更大規模的算力平臺、承載更為密集的資料量,以加快演算法模型的突破;業務層面,使用該平臺的使用者恰恰是對藥物、材料研發追求科研效率的B端企業科學家們,問題的本質仍然是用計算代替科學實驗;競爭層面,時間和效率直接影響了深勢科技在激烈競爭環境中的先發優勢……這些,都迫使深勢科技從誕生之初,就需要一種非常敏捷的能力,至少能讓創新成功的機率變得更高。

對於深勢科技而言,其中一項關鍵選擇是,很早就開始接觸雲計算解決方案,利用雲上高彈性等特點,對底層資源排程遇到的一系列瓶頸進行了突破。這個過程歷經從演算法階段,到軟體工程化階段,再到產品商業化階段的轉變,在張林峰看來,“每個階段都有鮮明的特徵,需要有的放矢,抓住關鍵部分進行快速迭代。隨著業務規模的增長,企業的需求逐漸變成雲原生概念帶動下的需求點,如雲原生的科學計算、雲原生的工業生產等。”

而上雲,繼而走向雲原生,在深勢科技早期看似是一種被業務需求“推著走”的實踐,但實質是經歷了由源於業務,到先於業務的路徑演變。2022年,深勢科技選擇與火山引擎合作,基於GPU加速科學計算解決方案,提升了其在彈性擴縮容和超高併發吞吐的能力,降低了運維成本,讓深勢科技得以專注在構建應用本身,無需直接購買和管理底層伺服器等基礎設施。

“現在中國處於高速發展中,尤其在移動網際網路,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現在能做的就是不斷快速試錯,找到創新的方向,唯快不破。”火山引擎總裁譚待說道。

這意味著要效率,問誰要效率?過去是問管理、問供應鏈要效率,但原有條件下的效率提升已經接近極限。例如想要再進一步提高組織運營效率、提升企業內外部上下游整個鏈路的合作效能,傳統IT既不具備連線多源異構的泛在算力,也無法承載海量資料,更不能多觸點高效連線客戶。

此刻,唯有在雲上才能打造一個新的基本盤。企業的敏捷、創新,如何從雲計算的命題裡找答案?

在譚待看來,敏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雲原生。雲原生被看作是雲計算2。0,此時,企業不再單純為了上雲而上雲,而是關注在雲上如何構建應用敏捷迭代和業務創新的能力。“雲原生”成為企業提升創新效率、進行敏捷迭代的最短路徑。

例如在生物資訊醫療領域,隨著AI蛋白質測序、基因分析等業務對網際網路雲技術應用的持續加深,以及醫療基礎數字化建設的推進,企業需要越來越多的算力,構建更加敏捷的應用系統。

深勢科技恰恰代表了這一類企業,

自身具備非常強的IT研發能力,對一切能夠降低成本、提升業務敏捷性和創新能力的因素都非常關注,一開始就透過雲上資源來實現自己的最佳實踐。

同時,企業存有對極致價效比雲技術的追求,當業務發展到較大規模後,出於價格考慮甚至會考慮從購買雲服務轉向自建雲基礎設施,相當於從租房變為買房自住。這種選擇其實也是受制於當下算力難題的一種被迫選擇。

但對於更多企業和研究機構而言,

他們上雲仍僅停留在應用和系統上,簡單實現了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未能透過雲敏捷、可擴充套件等特性建好基礎,這導致企業的試錯成本也會非常高,機會視窗也逐漸減少。

雲原生的出現,讓每家企業都可以獲取到對雲和極致彈效能力的調取,這是一個普適性能力的釋放。

自我進化,不斷最佳化方法論

如果從技術路徑理解,“雲原生”其實更偏向底層邏輯,如容器、微服務、CI/CD等一系列技術,站在終端使用者層面仍是極難感知的。如何將只有CTO、IT運維人員才會敏感的事情,轉化為貼近客戶業務需求的問題?

根據信通院剛剛釋出的《雲計算白皮書(2022年)》,網際網路和資訊服務業作為雲計算應用的第一梯隊,已經基本實現雲的應用深化,這些行業自身具備IT屬性的先天優勢,可將AI、大資料等新興技術與雲原生能力融合,提升企業業務智慧化水平。第二梯隊的金融、政務、交通等行業,則普遍採用雲原生技術進行底層架構雲化升級,構建敏捷高效的研發運維體系,加大雲原生應用重構能力。

相對來講,能源、醫療、工業等行業仍然對雲化改造有待深入,絕大多數行業企業,當邁過“是否上雲”的階段,最現實的思考是:“用什麼方式上雲、什麼業務先上雲、上一朵或幾朵怎樣的雲”等等。

結合這幾個層面,火山引擎給出了自己的方法論:

一是在極致價效比的雲基礎設施之上,提供雲原生的平臺、融合化的新技術體系、面向行業場景的定製PaaS、以及安全等全棧雲原生解決方案。

1。 雲原生基礎平臺。包括容器、微服務等底層基礎設施,可提供高密度、大規模、高彈性的服務。

2。 融合化的新技術體系。如果將企業業務看做是一個大型負載,那麼涉及大資料處理、模型訓練等新應用場景時,將會出現雲原生數倉、雲原生機器學習平臺、容器化Serverless等雲原生概念泛化下的新技術體系。

3。 面向行業場景的定製PaaS。不同行業客戶,對雲原生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大有差異。透過不斷沉澱行業經驗,提供2個通用行業解決方案(面向雲原生資料計算、應用多雲)和3大行業解決方案(包括生物資訊、金融和IoT),進一步降低行業開發門檻,解決行業客戶應用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4。 安全解決方案。雲原生在為企業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的安全需求和技術挑戰。如可觀測性的出現,恰恰是為了解決雲原生技術棧中,客戶對微服務、容器化部署模式的不可感知、無法全域性洞察的問題。相較於傳統監測技術,雲原生可觀測性產品,可自動化提升業務運維效率,從而保證業務安全執行。

二是面向客戶業務價值入手。雲原生方案的實施是分階段、分層級實現的,如同自動駕駛L1到L4的逐級躍遷,需要有實現路徑的規劃。

“很多企業仍存在過去的歷史包袱,很難一開始就透過雲端各類元件實現最佳實踐,它們既要實現雲原生改造,又要同時保證原有技術穩定地執行。企業需要重新審視自身IT架構,從基礎環境到中介軟體,再到業務本身,本質上還是要更快實現業務增長、更快響應客戶或夥伴的需求。”譚待說道。

為此,企業需要有一個長期規劃,或者劃分成為不同階段,問題驅動、業務驅動,定義出不同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就是要看企業是否有足夠多的敏態業務,然後基於此進一步衡量雲原生技術改造的價效比、難易程度等等。往往是先從無狀態的應用開始,然後逐漸解決掉資料庫等有狀態應用場景,最後才是敏態應用。例如,抖音電商中的秒殺、搶紅包場景,就需要雲原生技術進行快速實施和部署。

三是從多雲環境出發,透過技術和業務場景的“互構”,促進業務的韌性和技術的沉澱,在開放互聯的生態中,互相成就彼此。

由於企業業務形態的變化,如多樣性、區域性發展,單一雲已無法滿足企業所有需求,多雲叢集、邊緣雲成為企業的常態化選項。譚待希望,能首先透過構建一個雲原生應用平臺,將多家雲服務的IaaS、PaaS能夠實現在一個介面統一排程;其次,透過自身能力的開源或開放,對不同負載的排程能夠有更簡單的方式進行適配,以減少企業應用的成本負擔;三是結合位元組特性,如資料分析、推薦演算法、音影片最佳化等技術層面,或者在內容、創意等具體業務場景中的特性,為客戶帶來不一定的體驗。

恰好是不同的雲,因其不同的業務場景沉澱出的不同經驗,才能夠讓客戶獲得不同型別的能力。這不僅反映在企業內部,同樣在非常開放的生態介質中,雲技術服務商與千行百業的客戶共創,也更進一步反作用於雲本身的發展。

從生產工具到生產力

數字化時代,從“基礎設施雲化”到“雲原生業務”,意味著雲服務已經由“生產工具”變成了“生產力”。

基礎設施雲化,解決的是資源靈活性、彈性擴容、彈性計算、存算分離等問題。而云原生業務,最重要的是提升數字業務的靈活性和可用性,快速準確地瞭解和響應業務和消費者/客戶的需求,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從技術創新走到業務創新。上雲只是第一步。

當雲不再僅僅是開箱即用的工具化服務模式,而是從以往標準化程度很高的產品思維中跳出來,開始針對不同客戶需求、客戶業務特點、業務流程提供一整套的服務方案,雲計算廠商也完成了從工具意識到生產力意識的轉變。

截至目前,火山引擎已面向生物製藥、汽車、製造、運營商、消費品等不同行業客戶提供了極致敏捷的雲原生技術服務,敏捷迭代的雲原生思想也逐漸滲透到各行業應用。但這還不夠明確,企業新業務模式依然層出不窮,雲廠商面臨的市場機會點仍有大的想象空間,火山引擎自身也在不斷調整方向盤,致力於為先進企業提供“數字化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