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王彥:有煙火氣的城市更新,石庫門的另一種可能

2022-08-05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畜牧業

謝雲靜這個宇一共有幾畫

王彥:有煙火氣的城市更新,石庫門的另一種可能

goa大象設計總建築師王彥海派作家筆下,石庫門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座城市居民不可磨滅的記憶寶藏。

圍繞著這些“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石庫門裡弄,衍生出“形形種種”的城市更新路徑,從改變石庫門居住功能的上海新天地,到承襲了原有功能提升整體環境品質的建業裡,再到原汁原味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內部整體改造的春陽裡。

在設計師的想象中,這一海派文化的經典符號,可以是世界主義生活的櫥窗、城市會客廳,可以是文藝青年的打卡地,可以是高階住客的下榻之所。

goa大象設計總建築師王彥在石庫門裡長大,在城市更新專案鴻壽坊的規劃中,他為石庫門活化設計了另外一種可能——菜場。

王彥的記憶中,石庫門是盛放人間煙火的所在,因此,在他的設想中,石庫門的未來仍應充斥人間煙火:“市民生活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更新要想保留街區活力,不僅僅是在物質層面上體現,而是要將市井煙火融入到物質空間中去。”

石庫門更新的第N種可能

石庫門更新為上海奉上了一張張名片,也引發了各種探討。

按下石庫門更新啟動鍵的上海新天地,突破了當時國內“大拆大建”的舊城改造模式,將城市中心瀕臨拆除的老建築改造為城市會客廳,這個將狹窄弄堂改造成尺度適宜、適合社交的公共空間的先鋒,也因改變石庫門的居住功能被指破壞了原有的生活氣,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認為,老居民,也是石庫門保護的一部分;

步高裡在保留居住功能與居民的基礎上進行修繕,但因從前一棟一戶的居住密度變為一棟七八戶人家,居住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而被加入的“七八隻馬桶”、“七八個灶披間”,反而破壞了原有結構;

田子坊、建業裡、張園、春陽裡……在二十年的時光裡,這場由新天地開始的石庫門城市更新,湧現了形式多元的案例,體現人們對新理念與新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創造。歷史風貌保護與市場經濟效益如何平衡、是否應當改變原有功能、是否應該推倒重建,根據空間、環境、肌理和建築單體,各個專案作出了不拘一格的選擇,王彥認為,對歷史風貌的保護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先調研:

“專案的所處的區位、使用功能、設施配套、歷史文化、商業需求和政策環境等。明確這些建築的保護保留價值,現存狀態,該保留還是該拆除,或者是否可以改造再利用,合理制定‘留’、‘改’、‘拆’方案。”

2018年,受上海新天地的開發商瑞安房地產委託,王彥著手規劃設計上海普陀區重要的城市更新專案鴻壽坊,並對用地中的歷史建築——鴻壽坊里弄住宅展開調研。鴻壽坊石庫門建築屬於一般歷史建築,不在保護名錄內,建築儲存狀況較不理想,大部分是石庫門二層磚木結構。根據 1948 年的《上海行號圖錄》,歷史上有密集的工廠分佈在該地塊,地塊內西側原櫻華里區域肌理已經不存在;中部的大旭裡區域仍有少量建築、南北向主弄空間仍存在;東側鴻壽坊區域,空間肌理儲存狀況較為完好。

既不是全部保留也不是一味推到重建,王彥對每座建築量體裁衣,採用三種歷史建築保護更新策略——原址保護、整體復建、構件再利用。即對價值較高、儲存狀況較好的建築整體保留,以修繕利用等措施為主;對空間格局意義重大,但儲存狀況一般的建築採用復建措施,不改變原有體量和形式;建築儲存狀況較差,但是區域性構件具有特色且儲存較好,則對其構件進行保護利用。

經過調查,設計團隊發現,儘管街坊內建築大部分已殘損不堪,但整體肌理儲存較好,場地現存魚骨狀肌理,主弄寬度約 3 米,次弄寬度約 2。4 米,小弄寬度約 1。5 米。基於這些原因,設計方案保留了鴻壽坊南側格局保護範圍內的里弄空間肌理,將原有連通長壽路和新會路的主弄空間動線完整保留,作為連線基地南北道路之間的主要商業人流動線。原有東側次弄空間維持原狀不變。西側次弄空間結合集市功能,採用玻璃頂封閉。

王彥:有煙火氣的城市更新,石庫門的另一種可能

西康路新會路轉角保留修繕“鴻壽坊”原有立面 更新後效果圖

王彥:有煙火氣的城市更新,石庫門的另一種可能

“鴻壽坊”石庫門菜場集市中的通高空間 更新後效果圖玻璃頂下,這一通高美學空間被王彥打造為一個看得到藍天、白雲、陽光,卻不必經受風吹日曬的菜場。從歷史建築到菜場,看似違和的角色轉變靈感來源於王彥的西班牙之行。

在高迪之外,張揚的、眼花繚亂的菜場也是巴塞羅那的城市名片,於1997年啟動改造的聖卡特琳娜市場脫胎於教堂和修道院的歷史遺蹟,設計師保留了舊外牆,並以鋼,混凝土,木材和陶瓷打造一個新屋頂,漂浮在原始結構之上。

受到這座市場的啟發,王彥為石庫門賦予另一種可能,從新天地的酒吧、潮店,到建業裡的高階酒店,這一上海特色民居建築在二十年的更新曆程中不斷被注入新的想象、新的理念,而“市場”這一嶄新的功能定位,似乎是某種程度的顛覆,又似乎是原汁原味的傳承。

從人間煙火到人間煙火

《繁花》中的小毛住在滬西大自鳴鐘(普陀區長壽路與西康路交界處一帶),作家金宇澄在這裡度過少年歲月,這裡也是王彥自幼熟悉的地方。

鴻壽坊石庫門歷史街區,正位於這一作家筆下“小市民最集中的地區”,因此王彥認為這裡的歷史肌理是親民的有煙火氣的:“小時候很喜歡逛這裡的菜場,它的頂棚就是陽光板,比較簡單,但是提供了一個有光的、高敞的空間。”

王彥清楚地記得,他最喜歡的一套水彩筆就是阿姨帶他到菜場裡的一間文具店購買的,畫畫是他的興趣,也是他選擇建築這一專業的原因。而這個在菜市場裡買畫筆的男孩在成為建築師後開始了對市場的想象和描繪——要有光,要有綠植,看得到花開花謝雲捲雲舒;要有歷史和當代的交融與碰撞,既通往兒時溫暖的記憶,也籠罩在當代城市的便捷之中。

他並不忌諱對石庫門原始功能的改變,並且覺得這種改變對於某些建築而言不可避免:“我曾經在陝西路的石庫門住過一段時間,那座建築相傳是上海一位大亨的公館,但如今居住體驗已經很差了,臥室很潮溼,冬天非常冷,空調開很長時間舒適度也不夠,包括衛生間、廚房等設施都是老舊、陰暗。”

王彥希望,在傳承文脈保留傳統的同時,能夠提高建築本身的物理效能,包括舒適度、衛生條件、採光條件,因為城市生活在不斷進步,人類對生活空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鑑於鴻壽坊專案的建築價值及現狀,王彥在改變物理效能的同時改變了建築的功能,即從居住功能變為商業功能。在他看來,石庫門承載的是上海人的童年回憶、是雞犬相聞的鄰里關係,是生動而溫暖的人間煙火。

因此,儘管改變了原有功能,定位菜場的鴻壽坊西側依然是盛放人間煙火的容器,主弄空間寬度調整為6。9 米,而次弄空間寬度維持原有 3 米不變。調整後的街巷尺度將人流行進區域與停留區域更好地劃分,並留出綠植空間位置。

魚骨狀的肌理仍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與回憶重合的流線安排,人們從弄堂口步入,從前是歸家,而今是購物、遊憩,閒庭信步。

新舊共生,是上海無與倫比的美麗

許多城市更新專案鍾情高格調的路線,工業遺產變身美術館,歷史建築變身酒吧、潮店。被問及為什麼選擇充滿煙火氣的更新方向,王彥回答:“充滿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是我們的設計理想。”

他認為,城市更新程序中,僅僅喚醒老建築是遠遠不夠的,新的建築如同植物般生長,新、舊碰撞共生,是城市保持活力的密碼。

翻開設計稿,鴻壽坊專案儼然不同型別保護建築與新建築的一個拼圖:原址保護修繕的三棟老建築、落架復建的三排建築、構建再利用的一棟建築,以及兩座新建的高層建築。王彥解釋,多種形態的共生源於經濟、功能等多方考慮:“原址完整保留的西康路新會路轉角老建築將成為特色商業;落架復建的三排石庫門建築連成菜場集市,並與地鐵相通;核心的1000平米露天廣場為鄰里社群提供公共活動場所;兩座新建的5A級高層辦公建築將成為長壽路上的標杆樓宇,它們的租金利潤以及首層商業的價值將會是專案營收平衡的關鍵。”

儘管歷史文脈的價值早已得到普遍認可,但在城市更新程序中如何於歷史肌理中植入現代生活空間甚至高層建築,是設計師面對的共同課題。在新舊共生的處理上,王彥從空間尺度、設計元素到建築關係等多個維度進行切入。

與此同時,為了體現共生,便於社群內各個空間的便利連綴,王彥在新建築與老建築之間做了很多大膽銜接:將東側5A辦公塔樓與整體復建建築做結建處理,西側總部辦公塔樓則透過空中連廊與老建築連綴。透過新建築的裙房屋頂空中花園、空中露臺,可以俯瞰舊建築的石庫門風貌;而透過老建築街巷的玻璃屋頂,則可以抬頭望見藍天白雲之下的巍巍高樓。

歷史與未來在這裡交疊,商務辦公與人間煙火,在此水乳交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