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對基金神話迴歸 “凡間”的幾點反思

2022-08-03由 中金線上 發表于 畜牧業

壘大戶是什麼意思

原標題:對基金神話迴歸,“凡間”的幾點反思

上週,個股普跌,特別是基金抱團股走勢慘烈。這讓“基金大跌”上了熱搜,像“辛棄基”“古拒基”“一地基茅”等段子充斥網路。牛氣了近兩年、“買了就等於賺錢”的基金瞬時走下神壇,被總結為“2021年抱團,滅了基民”。基金從被神化到回到凡間的這齣戲,有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不作死就不會死,基金抱團炒作之禍。最近這輪市場調整,嚴格說來與經濟基本面和外圍市場沒有多大關係,主要是公募基金前期抱團炒作惹的禍。一段時間以來,一批公募基金利用註冊制改革的機會,抓住中小投資者對新生事物不瞭解的情況,把註冊制後的市場“洗”成了特定股票的市場,方法是這樣的:一是“結構性行情論”。說註冊制後股市的行情是結構性行情為主,有牛市也只會是結構性牛市,暗示大家不要隨意買股票。二是“優質賽道論”。提出結構性行情的關鍵在於找到好的賽道(行業),只要找到好的行業,買什麼都能賺錢。三是“核心資產論”。強調未來市場最終能夠賺大錢、值得長期投資的標的只能是好賽道中的“核心資產”,有的甚至乾脆把核心資產範圍縮小到基金重倉抱團的少數行業龍頭大盤股上,意思就是“想賺錢,跟我走”!這個邏輯線條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離開估值、成長性、股價談投資,那就和“黑嘴”無異。為了讓普通投資者相信這幾個觀點是正確的,抱團基金一改過去穩健操作的習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把“抱團”演變為炒作。透過炒作,讓跟著抱團股走的投資者有些許甜頭,更重要的是拉高基金淨值,有利於新基金髮行。而新基金的不斷髮行,又給抱團炒作提供源源不絕的子彈,看起來好像是一個良性迴圈。不幸的是,投資者很多有恐高症,看到不斷刷新歷史新高的股價,跟風者越來越少,兌現離場的越來越多。好在有便宜的基金可以申購,可申購完基金又發現,前面不敢買的股票,自己新買的基金衝進去了,怎麼辦?趕快收手。於是資金平衡的天平被打破,原來單邊上漲的股價開始震盪。這個時候,基金淨值也開始波動了,有些先知先覺的投資者因為盈利豐厚開始落袋為安,基金贖回的壓力開始展現,抱團基金或被動、或主動開始跑路。結果是抱團崩塌,抱團股更是接盤者稀少、流動性枯竭,跌起來飛快。因為這些股票漲幅巨大,一旦轉勢,投資者就會瘋狂出貨、堅決出貨。可以說,如果抱團基金不去投機炒作、而是依靠業績成長、慢牛消化,行情也不會這麼不堪。這完全是市場對抱團基金不尊重價值規律、強行投機的一次大的懲罰。遺憾的是,廣大中小投資者、普通基民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一贖回就現原形,基金踩踏之害。這次調整為什麼會這麼快、這麼深?根本原因在於基金抱團股過於集中,在行業配置、資產配置、個股配置上差異不大,有不少還是指數權重股。這種趨同的抱團,在拉昇的時候雖然可以四兩撥千斤,但也容易引發股災式牛市。而一旦行情轉向,由於大家都是重倉在少數股票上,一旦想撤出來,鬆動瓦解就非常快、崩塌起來也會非常慘。在抱團股大跌初期,市場就會開始擔憂基金淨值回撤的問題,如果一兩天之內大盤還不能止跌企穩,擔憂會轉化為基金的贖回行動。一旦贖回者眾,必然引發基金拋售股票來應對,拋售結果就是加劇大盤與個股下跌、基金淨值縮水,進而引發更大恐慌性贖回,逼迫基金更大規模的拋售……如此形成惡性迴圈,多殺多踩踏成為必然。春節後短短十幾個交易日,指數、股價今年以來全部漲幅被迅速抹去。假如基金不是這樣集中抱團,不去泡沫化炒作,而是有區別的投資、有差異的配置、有耐心的長期策略,股市的調整絕不會像本週初這麼慘烈。

合格的基金機構和經理稀缺,穩定市場作用之虛。我們大力發展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目的是為了儘可能熨平市場不正常的波動,讓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發揮基金對市場的穩定作用。然而從這次基金抱團炒作來看,相關作用發揮還存在很大問題。首先,

做莊

的痕跡依然可見。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多隻基金持倉品種相近甚至相同,同一品種在不同基金之間倒騰分倉,新基金為老基金接盤抬轎、甚至接力拉昇等等。其次,價值投資形式化問題突出。很多情況下是拋開估值、價格談價值投資,好公司估值泡沫再高也有機構推薦。最典型的就是對貴州茅臺的研報,完全是按照技術趨勢做文章,股價到了500元喊1000元,到了1000元喊2000元,到了2000元喊3000元,而茅臺的基本面其實沒有任何變化。其他不少龍頭公司的研報也是如此。給人的感覺是,只要是好公司,估值全憑抱團基金等機構的意願,想做多高就值多少,完全是偽投資了。最後,專業人士不專業的案例隨處可見。剛剛成立的匯安均衡優選混合基金,兩天內就完成建倉,比一般散戶還不謹慎,完全是在賭博。還有一個華夏產業升級基金,集中資金賭軍工行業,硬生生把一隻混合基金整成主題基金。這些年基金業發展很快,相互競爭激烈,人才隊伍跟不上。不少基金經理年紀輕、學歷高、人生閱歷簡單,很多連一輪牛熊週期都沒有經歷過,雖然理論上一套套,模型也能建很多個,就是缺乏對市場的敬畏和領悟,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錢——基民的錢,做錯了不用負責。為了追逐規模和排名,他們的操作手法與大戶沒有區別。可以說,基金經理是這輪行情大幅波動的最大推手。

如果基民不賺錢,基金公司和經理就不該拿管理費,基金激勵機制之弊。公募基金在執行中不僅沒有成為市場的穩定器,反而成為市場追漲殺跌的推進劑,成為不受約束的大莊家。第一是旱澇保收的收費模式,讓基金管理人只注重規模而不太關心效益。第二是粗放多變的投資約束,為基金坐莊抱團炒作提供了條件。第三是單隻基金的年度考核排名,強化了“壘大戶”和短期行為。第四是決定基金經理薪酬收入的不是基民而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老闆,基民被邊緣化。為此,有必要對公募基金的管理機制進行改革完善。在利益激勵上弱化固定管理費的影響,參照私募基金的做法,增加淨收益的提成獎勵。在投資規則上強化持倉比例約束,不僅對單一基金的個股持倉有比例限制,更要對同一基金管理公司名下的不同基金的個股持倉合計進行比例限制;對指數基金、主題基金、混合基金等不同基金投資持倉的品種、比例等都要有可操作的細則進行規範,防止基金抱團坐莊炒作。在業績考核上最佳化評估方法,把同一基金管理公司名下同型別基金和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所有基金同步納入考核參照體系,設定適當權重值,防止基金公司與基金經理人集中資金“做大戶”“做盆景”,犧牲多隻基金利益壯大明星基金。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的時候,一定要對基金經理人的歷史業績和管理基金的所有業績進行全面考量,再做出準確判斷和決策。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週刊)

(責任編輯:DF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