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2022-07-18由 宇文說史 發表于 畜牧業

陸運是什麼意思

所謂

“倫理”,就是指人文道德之理,是一個社會的道德規範系統,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是否善惡的判斷標準。

價值觀和人生信條是商業發展以及商業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商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決定了商人有著特定的職業角色。商人的形象與商人的倫理觀念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絡。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在唐代,商人在社會上屬於比較特殊的群體。突出表現在他們的身份、地位正隨著社會的變化,處在不斷的上升期。因此,唐代商人的職業倫理觀念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唐代商人的職業倫理觀念不僅體現了商人個體從商的基本原則,更標誌著唐代商業市場的發展水平。

(一) 勤勉為本

“勤奮”是唐代商人職業倫理觀念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商人的經商謀生之道。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唐代時期,以長江為主線,南北遍佈著許多的支流以及運河與之相通,除此之外的其他航道也是縱橫交錯,商人在商業貿易中廣泛使用舟船,這使得水運事業十分發達,當時的商船之多、往返之盛。作為商人,凡是有利可圖的地方。

都會出現他們的身影。當然,唐代的商人也不會脫離這個規律,他們為了謀求利潤、積累財富,常常是不辭辛苦,或是早出晚歸,耕耘收穫;或是往返奔波,居無定所。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在唐代筆記小說《三水小牘》中,有一則

“衛慶耕田得大珠”的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社會中的一些現實。故事中說到,衛慶之所以成為富翁,是因為他得到了一顆合浦寶珠,他之所以得到這顆大珠,完全歸功於他起早貪黑的辛勤勞作。

或許筆記小說中的這種記載太過偶然性,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衛慶的確是一個勤勞的入,因而勤勞致富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體現。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另外,由於長途販運的空前興盛,一些商人出入

路途遙遠

、常年在外奔波忙碌,生活的極為辛苦。當時商人的活動範圍之廣泛,遍及了大江南北。

古代時的交通遠不如今天便利,所以商人行商不得不靠腳力,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做生意要多跑才能多賺,如果商人不是以勤勞為基礎,那麼他就無法適應經商生活的奔波勞苦。作為商人,除了資本之外,勤勉是開創事業的根本因素。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當時唐代商人長途跋涉的艱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

“便換飛錢”的出現,就是唐代商品經濟發達的一個顯著標志。嚴格說來,“飛錢”只是人們的俗稱。由於是憑紙券取錢而不必運輸,錢無翅而飛,故日“飛錢”。在官府文案中,這種現象叫“便換”。

實際上,

“飛錢”是一種匯票或者說是匯兌券。“飛錢”的出現,大大的方便了商人的出行,不必再攜帶大量笨重的現錢,保證了商人的行商安全。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崇尚勤勉。

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唐代商人職業倫理觀念內涵的一部分。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商人積累財富的一種重要手段,是一種人格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古代商業倫理精神一貫倡導的美德。

(二) 寓利於義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多把儒家經典奉為

統。儒家文化的指向是積極入世的,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商人接受了儒家文化的薰陶,那麼他的做事哲學就是來自於儒學的,他的行商原則也是這個文化的反映。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儒家文化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闡述及其主張,反映在商人的人際關係上就是商人的義利觀,即仁義取利。在商人這樣一個群體中,並不缺乏讀詩書的知識分子,或者他們與同商賈有著特殊關係的知識分子保持著密切的交往,這也正是讓商人從中汲取到精神上的養料,充實了自己的思想,並影響了商人的義利觀。

唐代商人在經商過程中,與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們往來買賣,並且與朝廷的官員交往,其職業倫理思想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司馬遷在《史記》卷

129

《貨殖列傳》中,對商人的求利行為作了精確的描述:商人們像流水一樣到處奔忙,無非都是為了求得利潤。商入在商業活動中追求物質利益的行為,有其合理性的一方面,即取得正當的勞動回報,它是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決定性動機,也是社會財富流通和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

幾千年來,儒家文化一直反對唯利是圖的、無限制的、不仁義的經濟行為,主張把商人的經濟行為約束在道德的範圍內。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在這裡,孔子一方面承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又強調了這種追求必須符合社會道德的標準。從商人這一階層來講,就是說商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講商人的職業倫理觀念。如果不講商人的職業倫理觀念,那麼商人取得的就是

“不義之財”。

儒家的

“義利觀”的思想內容,貫徹到唐代商人的經營和社會實踐中,就是要求商人要仁義治商、仁義取利、寓利於義。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在《太平廣記》中,記載了竇義

“仁義治商”的故事。竇義遇到一個胡人名叫米亮,米亮當時飢寒交迫、難以生存。竇義“凡七年,不之問”,長期慷慨的資助他錢財。

這件仁義之舉給竇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商業收益:經米亮的建議,竇義買下了崇賢裡的一所宅院,院內有一個搗衣砧,乃是價值連城的真玉,這下,他獲利數十萬貫。竇義將這座宅院送給了米亮,表示感謝,竇義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將錢財用於仁義行善,救助弱者,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說明他已經將此作為一種職業信念,採取

“寓利於義”的商業經營的方式。其行為能稱得上是一位“儒商”的代表。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作為商人,在通曉了商人的職業倫理後,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商人。商人謀利,天經地義。利者,利益,利潤。義者,道義,仁義。商人必須要寓利於義,寓義於利,義利結合,義利相生,義和利方可兩全,利才能增利於利和義。

商人經商總是要盈利賺錢的,但是賺錢要符合道德要求,提倡

“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商人在做買賣的時候,首先要符合自己的行業道德,不能因為一時之利而毀壞自己的名聲。商人應該去掉貪慾,經常懷有一顆仁義之心來經營生意。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唐國史補》中,記載著有位叫宋清的賣藥商人,就是將義與利相統一的唐代商人代表。做買賣,要少取多予,該施捨的時候就要施捨。藥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特別是在危急時刻,其作用不可低估。宋清開了藥店,專門經營藥品買賣。他對

“貧士”,經常是“多折券”,就是少收錢,而對於“有急難”的病人,他更是“傾財救之”。

宋清經營藥店,已經不是僅僅為了謀取高額的利潤,他是懷著一顆惻隱的仁義之心來救人的。所謂

“醫者父母心”,其實賣藥之人同樣是這樣的。正是宋清的“仁義取利”。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長安的人們互相之間傳送著

“人有義聲,賣藥宋清”的資訊,宋清仁義的口碑在外,所以“歲計所入”,才會有“利亦百倍”,這樣可觀的利潤收入是和宋清從商的利義觀分不開的。可以說,正是宋清的本著“仁義”治商,才能夠讓他得到“百倍”利潤的回報。

唐代商人的義利觀中,還包括誠實守信,就是要求商人在正直、誠實的基礎之上取得物質利益。誠信是一個商人從商的基本品質。

“誠信”的品質必須從“不說假話、不欺騙”開始,經過長久的素質修養,一個人才能達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處事坦然”的境界。故而商人對“誠信”二字的重視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唐代商人在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之後,成為富甲一方的巨豪。他們不僅在從商取利中講求

“仁義”,而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同樣重視“仁義”。無論是王元寶“掃雪迎賓”,還是長安富家子“結棚避暑”,都反映了當時的富商大賈在社會活動中重視表現“仁義”的品德。他們以此來樹立自己的形象,顯示出唐代商人的社會地位逐漸被提高。

儒家的

“義利觀”的思想內容,貫徹到唐代商人的經營和社會實踐中,就是要求商人要“仁義治商、仁義取利、寓利於義”。唐代商人只有樹立起這些職業倫理觀念,才能夠得到世人的認可,才能夠為他們求取財富提供便利。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三) 險中求勝

唐代商人為了牟利,常年奔波在外。富商大賈經營的內容和活動的範圍都十分廣泛,但最主要的是靠長途販運、買賤賣貴,利用在不同地區價格上的差異來牟取暴利。商人買賣貨物,靠的是對市場的準確判斷和勇敢決斷,為了爭取到更大的物質利益,他們不得不身犯險境,以取得競爭上的優勢。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商人的膽量、膽識、膽略,體現了他的一種冒險精神。唐代商人外出經商。並非經常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估計不準市場的行情,行情漲則盛,行情跌則衰。

商入在經商時很可能遇到很多很大的風險,甚至賠本無賺。但是他們敢於冒險,這是符合價值規律的市場運作的結果。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除了遇到賠掉本錢不獲利的風險,商人還可能遭遇到各種複雜的、難以預料的事件,因而,他們每次出行都是一次冒險。難以預料的社會動盪、自然災害對於商人生命財產的威脅,幾乎無處不在。

且除了行商路途的風險之外,平時還有地痞流氓的欺行霸市,對於一些普通的商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從商人的職業素養,探究“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原因

總之,商賈逐利同樣要付出艱苦的勞動,有時甚至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其中有艱辛、有痛苦、也有風險,他們是應該得到人們的理解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