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2022-07-12由 盒子裡的密探 發表于 畜牧業

蠶在哪裡可以活得更好

在哲學課堂上,老師告訴我們,

意識屬於人腦的機能

,其本質就是對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大腦控制意識

在科學中同樣存在意識,比如

量子力學

中,哥本哈根學派就提出了

“觀察者效應”

在他們看來“薛定諤的貓”到底是死是活,

雙縫干涉實驗

中的光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子,觀察者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對於客觀世界來說,我們的

主觀意識似乎會影響科學

那麼人類的身體來自父母,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或許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薛定諤的貓

人腦對意識的重要性

首先,身體是人類意識的載體,我們現在肯定沒有辦法談論意識,在主流的唯物主義觀念中,

物質決定意識

將範圍縮小後,

大腦就是儲存意識的重要載體

人腦的發育,隨著人類的進化也經歷了多個階段,不管是

大腦容量

還是內部結構,都或多或少地發生了改變。

儘管大腦的重量只佔體重的2%,但每天卻

需要消耗身體20%的能量

,由此可見,人類的大部分活動,都要依靠大腦進行。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大腦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索意識的來源,在科學未誕生之前,人們認為

意識是造物主所賜

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腦科醫生終於發現了大腦中對意識起到關鍵作用的部位——

大腦前額葉

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在上世紀,葡萄牙神經科醫生

埃加斯·莫尼茲

在治療精神病人的時候,發現大腦前額葉和意識的關係。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埃加斯·莫尼茲

在治療過程中,莫尼茲主要透過

切除患者的大腦前額葉

來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幾乎沒有再出現精神癲狂等情況,而是變得十分安靜。

所以在1949-1970年間,腦科醫生就將這種方法作為治療精神病人的最佳方式,

大約30萬人

被切除了大腦前額葉。

結果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患者雖然沒有了奇怪的行為,但是每天除了吃喝睡之外,

基本沒有了其他意識

也就是說,他們從一個精神病人變成了沒有自主意識的

“傻瓜”

,每天的生活就像行屍走肉一般。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精神病人

儘管莫尼茲就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這一方法卻在1970年後,被

全面禁止

了。

後來科學家界發現,

靈長類動物

和人類一樣,都擁有大腦前額葉。

儘管科學家們認為大腦前額葉,和靈長類動物高度發達的治理、心理過程和認證功能有密切關係,但其究竟起到什麼具體作用,科學家一直不瞭解。

中國科學家對大腦前額葉的探索

2004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院,透過猴子進行實驗。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靈長類動物

研究院的科學家發現,

大腦前額葉在大腦皮質總面積的佔比

,是根據動物的進化程度來增加的。

比如在食肉目動物中,其佔比只有5-7%,在黑猩猩中,佔比增長到17%左右,而在人類的大腦中,佔比直接

增長到33%

研究院針對猴子進行了兩種遊戲實驗,大抵就是讓它們對螢幕上出現的影象,做出反應,而

遊戲一相比遊戲二要更復雜

最終結果就是,切除大腦前額葉的猴子

無法完成遊戲一

,而在遊戲二中的透過率可以達到90%。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進行實驗的猴子

所以得出結論:

靈長類大腦前額葉背側部涉及到了,

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記憶相關資訊的處理

,而這可能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神經基礎。

現在瞭解到,人體在成長過程中,大腦前額葉的發育,

直到25歲才會全部完成。

所以大腦前額葉很可能會改變個體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並且在發育過程中,大腦的可塑性會不斷增強,使得個體不斷主動適應環境,

甚至改變環境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大腦可塑性逐漸加強

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人類的意識在科學層面上,來源於大腦,來源於大腦前額葉。

人類意識的發展

當然,前面咱們也提到,並不是只有人類擁有大腦前額葉,所以在自然界並不只有人類有意識,很多動物也會有自己的“意識表現”。

只是就層次而言,人類的意識更加複雜。

不管是個人意識,還是人類群體的意識,都有多個發展階段。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意識的發展

我們可以簡單瞭解一下,人類意識的發展歷程,科學家將此分為

三個階段

首先是從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到低階生物的

刺激感應性

其次是從刺激感應性到

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最後就是從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發展到

人類意識的產生

在最後一個階段中,

勞動

起到了關鍵作用。

勞動的產生,使得古猿從最初的擲石子,到運用更復雜的工具,從動物語言轉變為人類語言,並且出現了文字,最後發展出

更高階的科學技術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勞動促進意識發展

由此可見,勞動一直在促進人類意識的發展,並出現強烈的

“個人意識”

意識和振動有關

但是隨著人類對意識的探索,科學家發現,在宇宙的大環境下,意識的來源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

在宇宙中,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擁有一種狀態,儘管那些單個的

波和粒子

,看上去都是靜止的,但實際上它們都

處於振動

中。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粒子

當兩個擁有不同頻率振動的物質放在一起後,它們會經過自我調整,逐漸變成相同的頻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共振

由此,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

喬納森·舒勒和塔姆·亨特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認為人類意識和振動有關。

在其理論中,我們個體的每一個部分,都處於振動狀態,當然它們的振動頻率起初並不相同,其產生的結果就是

“微意識”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意識

隨著這些微意識的不斷相互適應,逐漸實現共振,最後就形成了人類的意識。

當然,這一說法目前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與其相關和相反的理論還有很多,而其中就有一部分科學家,將意識與

量子力學

聯絡起來。

意識與量子力學的關係

將量子力學和意識聯絡起來,主要就是我們最開始提到的兩個實驗。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科學家們提出了“觀察者效應”,這讓人們摸不著頭腦。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雙縫干涉實驗

科學家對

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

,既具有波動的一面,又具有粒子條紋的一面,於是用

波粒二象性

解釋。

但其實,在實驗中我們很明顯地感受到,當我們對光子運動

進行觀察

時,它就會呈現粒子的條紋性,反之則為波動。

在量子力學中,還存在不確定關係和量子糾纏,這些令人費解的理論。

粒子在正常運動的時候,就可以同時具有動量和位置的資訊,但是

一旦介入人的觀察,就會發現動量不準確了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量子糾纏

所以一部分科學家認為

量子力學創造了意識

,但這一結論往往會遭到抨擊。

因為在現代科學界,量子力學雖然是現在物理學的支柱之一,但是其明顯還是一個

未解之謎

而用一個未解之謎,來解釋另一個未解之謎並不可取,所以對於二者之間的聯絡,科學家到現在也說不清楚。

但是對於我們個體而言,最重要的是

不斷完善自我意識

,透過對世界的觀察和學習,來塑造更強的意識行為。

身體來自父母,人類的意識又來自哪裡?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透過學習完善意識

當個人意識發展到最高境界時,人類的群體意識才有機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而我們的文明想要不斷進步,

達到宇宙文明的高階階段

,同樣需要加強意識。

因此,儘管我們對意識的來源還存在疑問,但是並不影響我們

利用現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