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當我們在吵架時,如何減輕族群負面效應?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2021-07-10由 快樂圓規 發表于 畜牧業

如何減輕族群負面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在研究中發現,一件壞事的影響,遠超於一件好事,兩者若想實現均衡,比率需要達到1:4。意思就是,當我們遇到了1件“壞事”,就需要4件好事來填坑。

就拿情侶們來說,吵架,就屬於愛情中,比較嚴重的“壞事”。當雙方吵完後,若想重歸於好,步驟就應當是:道歉、投餵美食、送件禮物、看場電影。這幾個環節聚在一起剛剛好。如果缺了任何一項,最後關係的修補都會差點意思。

聊到這,我想起了一位前同事。

每當他被領導批評,事後都會連續點好幾杯奶茶來“壓壓驚”。當時我不太理解,以為他魔怔了。可實際上,同事就是透過點奶茶,主動創造“好事”,從而抵消了“壞事”的影響。

這也是我們擺脫“壞事”的步驟。

例如,當自己因為“壞事”受挫,就可以根據自身喜好,創造一些小確幸。有空就點些美食,看部喜歡的電影,去景色宜人的地方散散心,找那些認可我們的人聊聊天,晚上提前休息補補覺。

單看一件事,很平常。可若是把幾件好事彙集在一起,最終效果,就會給我們驚喜。同時,我們要正視“負面效應”的作用,在面對“壞事”的過程中,尋求成長。

心理學家謝利·泰勒曾在研究中發現,當“壞事”發生,我們的大腦就會啟動一種“動員”機制。

比如在工作中,當領導不在身邊,很多人就習慣各種摸魚,狀態極為懈怠。若是領導來了,隨著腎上腺素飆升,大家瞬間就“活”了過來,都開始專心工作。雖然有演的成分,但領導的出現,確實幫我們激發出了好狀態。

而我們在面對其他“壞事”時,“動員”機制也會出現。

有些人把“動員”的勁用在了逃避跑路;有些人則只顧自己,透過“動員”從而各種怨天尤人;也有人把“動員”用在瞭解決問題,擺平“壞事”的方向上。

所以經歷“壞事”並不可怕,這也不是我們人生不幸的藉口,一切的一切,都在於我們自身的選擇。

最後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話,與各位共勉:

如何面對負面效應

“當我們努力使自己變得比現在更好的時候,我們周圍的一切也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