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懷念沈慶:聽著歌,遠去吧

2022-07-10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畜牧業

歿字怎麼用

本文轉自:京報網

5月23日,肩膀莫名拉傷,要休息兩天才會好的樣子。晚飯過後,收拾完桌子碗筷,收衣服、晾衣服、疊衣服,在書桌前舒適地把自己安頓好,想翻翻電腦早早上床,躺著會沒那麼疼。開啟電腦,看見朋友留言:“今天沈慶身故,朋友圈刷屏了!”

懷念沈慶:聽著歌,遠去吧

我的心被打了一個感嘆號!

正搜尋訊息,成都老友也發來微信:“沈慶沒了。”

“我也剛聽說。突然很沉默。”我說。

感受了下肩膀,還能彈琴,既然還能彈琴,我就想,明晚得回江湖邊去唱一唱沈慶的歌。

那些歌已經很久沒有人唱起了,它們沉默在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裡,如今寫歌的人已遠行,像我這樣還會唱這些歌的人,有一種把它們再唱一遍的自覺。歌都還記得,拿起琴就能唱出來,“字字句句仍熟悉”。這些很多年沒有唱起的旋律歌詞重新在自己的琴絃上流淌出來的時候,時間變得溫暖無比。前塵如夢,幸得這些人和歌陪伴過自己。

1994年,我在重慶念大學。那個飄著細雨的暮春下午,我從校園走出來,去北碚街上唯一的音像店。隔著玻璃櫃,看見那盒寫著《校園民謠1》的磁帶。和當時正風起雲湧的北京搖滾不同,這盒磁帶顯出一種斯文但高階的氣質。就是這盒磁帶,開啟了大陸校園民謠的時代。這個時代不長,三五年即被商業運作消融雪化。然而“意義”二字又怎能用區區人間的時間去衡量評說呢?直至今天,仍不時見到對於校園民謠或非惡意但絕對偏頗的評價。沒有把自己的歌唱好,也沒有把自己的琴彈好的人,他們不需要那一段飄逸的美麗。

這盒磁帶裡有沈慶的兩首作品,其一當然是後來成為他標誌的《青春》,另一首是他作詞的《寂寞是因為思念誰》。我一直很想聽到他或者作曲的逯學軍的演繹,如今沈慶已歿,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聽見逯學軍的版本了。他們那批人,後來還從事音樂的其實並不多。《校園民謠1》之後,陸續發行了《校園民謠2》《校園民謠3》,當那些越來越專業的歌手替代了作者的聲音,校園民謠的時代如風吹絮,隨風而去。《校園民謠2》裡收錄了沈慶三首作品:《昔日重來》《最後》《沒有想法》,但已經不是沈慶自己的演繹。《校園民謠3》則完全換了一批作者,不值一提。對民謠這種音樂型別,作者的聲音其實和他的詞曲合起來才是一個整體。因為民謠的本質本來就不是所謂的專業性,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寫詞的寫詞,作曲的作曲,唱歌的唱歌,似乎這三者擁有太高超的專業要求,以至於不能讓一個人同時擁有。但民謠的本質正好相反,它來自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所不同處只是,這些普通人想要用唱歌的方式表達自己。民謠的本質其實在作者。作者的缺失讓歌成了一頁一頁譜子,如同三魂七魄不再完整。

懷念沈慶:聽著歌,遠去吧

我一首一首唱著,恢復著詞曲和絃的記憶,房間迴盪著那些如同失傳的聲音。此心沉默,用沉默的心唱歌,再高的調也一起孤寡沉默起來。《沒有想法》的旋律還像二十八年前一樣朗朗上口,我曾在這首歌學得大二和絃的另一種用法;唱《最後》的時候,我還是會想起畢業時送那個女生回家上車的陽光;唱《歲月》會想起那個愛邊走路邊彈吉他的朋友,多年前他水遁而去的時候,並不知道這首歌的作者也將在數年後絕世而去;《離別歌》勾起的是1998年沿街賣唱的倉皇記憶;當然還有我愛的《對鏡梳妝》,在次日的江湖邊,我終於唱了自己最好的一版。

多年來我仍會不時搜尋關注沈慶的訊息,我知道他還在寫歌。最後一次搜尋是不久之前,因為自己的《詩詞殘卷》專輯收錄了蘇東坡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想聽聽別人譜這首詞是什麼樣子,結果搜到沈慶。他正在做音樂劇《蘇東坡》,在《定風波》這首歌裡,他對原序的處理是很好的想法。5月24日晚,我才知道原來我有一個朋友早已約好了沈慶,來廣州的時候一定帶他來江湖邊。我曾想過我們彼此唱彼此的《定風波》,看來是沒這個機會了。以音樂立名的人啊,多值得聽著歌遠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