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清末新軍、民國初期北洋軍,其武器裝備的來源

2022-06-23由 烈日炎天 發表于 畜牧業

上一個辛丑年發生了什麼

大清在甲午戰爭失敗後,下決心要重新建設新式軍隊,以鞏固其統治。自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此後陸續建成十四鎮、十八協的新軍。當時一鎮有兵12512人,十四鎮就是175000多人;一協有兵4038人,十八協就有72500多人;這樣加起來共有總兵力約25萬多人。數量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武器裝備就是第一大問題。

清末新軍、民國初期北洋軍,其武器裝備的來源

其實提出訓練新軍的是德國人漢納根,它曾擔任北洋水師副提督。袁世凱在原有槍械的基礎上,又透過漢納根為他訓練的新軍購入六響手槍1000支,曼利夏馬槍700支、步槍5400支,五十七毫米格魯森快炮40門,軍官掛刀500把等,以充實軍備。到1905年,小站新軍擴大為北洋六鎮,使用的武器大多數是進口的洋貨,只有少數部隊裝備一些漢陽兵工廠的產品。這些洋貨中,步槍主要有德國毛瑟步槍、奧地利曼利夏步、馬槍;火炮是德國克虜伯廠和格魯森廠生產的山炮,法國克魯蘇廠生產的野炮等。

清末新軍、民國初期北洋軍,其武器裝備的來源

清廷在1907年提出的計劃是在全國建立三十六鎮新軍,規定以六點八毫米口徑步馬槍、七十五毫米山炮和野炮為制式武器。雖然沒有達到三十六鎮的數量,但是現有組建的新軍對槍炮的需求量也很大,大清幾個兵工廠的產能遠遠達不到要求,還是要靠從國外大量輸入才能彌補缺口。此後輸入的步槍仍然是以毛瑟、曼利夏以及日本30式為主,口徑從六點五到八毫米不等。而山野炮還是引進德國克虜伯、格魯森廠的產品,口徑為五十七和七十五毫米。

清末新軍、民國初期北洋軍,其武器裝備的來源

雖然在八國聯軍侵華前,清軍就引進了馬克沁重機槍,但是畢竟數量不大。到此時才大量地輸入重機槍,型號是以德國改進生產的馬克沁MG08和法國哈奇開斯兩種。1908年,新軍個別鎮還從日本購入山田式氣球,以作為偵察之用。1910年,大清有了航空兵,當時購買法國沙麥式雙翼偵察機一架,並在北京南苑修築了機場,以供航空學習。

清末新軍、民國初期北洋軍,其武器裝備的來源

大清滅亡後的1912年,袁世凱當了民國大總統,他的嫡系北洋軍有十三個師以及十七個混成旅。當時我國落後的軍工產業及粗糙的工藝技術,生產的武器裝備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無法令人滿意,所以,軍械仍然以從國外輸入為主。

1913年,袁世凱用五個帝國主義國家銀行所謂的善後大借款,大肆購置軍械。首先從法國購入高德隆飛機12架,1915年又購入教練機3架。海軍裝備方面,本來想購買德國伏爾鏗級驅逐艦六艘,但是被英國攪黃了。只好從奧匈帝國訂購水雷驅逐艦,不過隨著一戰的到來,這個計劃也流產了,民國初期的海軍只好還是使用清朝留下的艦艇。

清末新軍、民國初期北洋軍,其武器裝備的來源

在那個苦難深重的年代,當權者為了一己之私,不管民眾的死活,搜刮大量的資金從國外購置軍火以擴充實力,各系軍閥相互混戰,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和國家的積貧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