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一文讀懂經濟滯漲!它到底有多可怕?

2021-07-06由 恆昌利通 發表于 畜牧業

滯脹危機什麼意思

所謂滯漲,就是在宏觀經濟領域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失業及通貨膨脹(inflation)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

一文讀懂經濟滯漲!它到底有多可怕?

一、滯漲時期的世界各國經濟表現

1970年代,美、歐、日等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都無一例外的陷入了長達10年的“滯脹”期。在此期間,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攀升、物價高位執行。與此同時,90年代的韓國和臺灣則經歷了“類滯脹”,而80年代末的巴西、墨西哥則經歷了“惡性滯脹”。

我們先看美國。

1970年代,美國經歷了高通脹與經濟衰退並存的滯脹時代:通脹長期在5%以上徘徊,並一度攀升至10%以上,而經濟增長則出現停滯。68-70年、73-75年,以及78-80年,都出現了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通脹和失業率持續回升的局面。

美國的滯脹並非偶然,同一時期的歐洲和日本也是如此。

聯邦德國GDP增速由69年的7。5%一路下滑至75年的-0。9%,同期CPI增速由2%以下攀升至7%左右。日本GDP增速則由68年12。9%的高點驟降至74年的-1。2%,同期CPI增速由5%左右激增至20%以上。類似的景象在1980年前後再次出現。

作為亞洲四小龍中的典型代表

90年代初韓國和臺灣經歷了“類滯脹”的過程,即經濟增速放緩,經濟自然增長率結構性下行,同時CPI上臺階。但過程不像發達國家的滯脹那麼猛烈,可以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結構轉型期“類滯脹”的樣本。

經歷了80年代中前期的高速增長後,韓國增長中樞從89年開始下調,增速從87年的12。3%下滑到92年的5。8%。與此同時,CPI增幅從3%左右上升到91年的9%。

在這樣滯漲的宏觀經濟環境下,最大的特色是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無效。

面對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企圖託底經濟下滑。以美國為例,70年代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率一路走高,並於1975年突破3%、1976年創新高至4。1%。而其M2增速也一度高達13。5%。然而,由於實體經濟缺乏增長點,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雙雙失靈,非但沒有起到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反而幫助推高了通貨膨脹。

我們總結70年代發達國家大滯脹、90年代初韓臺“類滯脹”和80年代末拉美“惡性滯脹”的共性,發現:

其一,滯脹的原因都與“經濟轉型+貨幣寬鬆”有關。

轉型期經濟增速下行,但傳統逆週期的總量刺激型寬鬆財政、貨幣政策或難有效託底經濟下滑。而當流動性過剩遭遇外生衝擊(如石油危機),將引發通脹大幅上行。

其二,滯脹期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整體表現欠佳。

債券收益率因通脹大幅上行和為抑制通脹而採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而大幅走高,債券市場整體表現低迷。經濟轉型意味著企業盈利低迷,疊加高利率令估值下行,股票市場整體低位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