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小寨村歌唱起來(我們這裡的年輕人)

2022-06-14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畜牧業

請人粉牆一天要多少錢

小寨村歌唱起來(我們這裡的年輕人)

“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唱首歌謠給家鄉。

美麗的小寨,生我養我的地方!

麥浪翻滾果飄香,

綠樹成蔭花滿行;

粉牆黛瓦新民居,

大路開闊通四方……”

前段時間在豫北鄉間走訪,一個叫小寨的村莊,那裡的村歌吸引了我。

小寨其實不小,是河南省濮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習鎮數一數二的大村。開發區財政局派駐小寨村第一書記婁元發介紹說,村子共552戶2458人,2016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戶44人。截至目前,除1戶為享受“兩不愁三保障”政策的特困供養戶,其他所有村民都已經脫貧。

走進小寨,眼前所見正如歌中所唱:村裡民居粉牆黛瓦,錯落有致;街道橫平豎直,兩旁草木成行;現代化的黨群服務中心坐落在村東頭,前面是群眾文化活動廣場,乾淨整潔,設施齊全。

每天清晨的小寨村,總是嘹亮的村歌最先唱響。它喚醒了村莊,歌聲中,村民們或哼著曲調扭秧歌,或伴著音律跳廣場舞,或踏著節拍做健身操。往往是單曲迴圈到第三遍,大家四肢舒展,精神抖擻,忙碌的一天也隨之開始,下地的下地,進棚的進棚,入廠的入廠。耳邊有歡快的旋律縈繞,幹活不覺得累,效率也高了。用小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振生的話說:“俺小寨比一般村莊搞得好,跟村歌關係很大,鼓舞人心哩。”

到了晚上,晚飯過後,村民們三五成群地來到廣場上活動。此刻,彩燈閃爍,村歌響起。活動間隙,種植大戶交流果蔬的長勢,養殖能手互通禽畜的出入欄量,工商業主暢談產品的市場行情……最活躍的群體,當數那些既照料著老人孩子,又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的年輕媳婦們。她們三句話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同時憧憬著遠方,盼望有一天能將村歌唱到更大的舞臺上。

從安徽嫁來的塗曉巧,今年28歲,是村裡的扶貧專幹和資訊錄入員。在她的倡議下,去年冬天姐妹們組建了一個小寨文藝演出隊。村裡也很支援,立即給張羅了全新的行頭道具。眼下,她們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套文藝節目,包括歌舞、戲曲、詩朗誦等。塗曉巧說,即便上不了多大的舞臺,至少可以讓村裡的文化活動更豐富些,也讓大家看看,她們不僅會洗衣做飯,還能歌善舞、才藝不凡哩。

夜漸深,廣場上的人慢慢散去,村歌餘音縈繞夢鄉。

小寨村歌深入人心,也凝聚人心。村歌為村子注入了活力,也喚起了外出務工人員的歸屬感,激發了他們返鄉創業的熱情。張傳信就是當中的一位。

早年間,張傳信透過勞務輸出來到新加坡的一個建築工地。他從瓦工幹起,一直幹到工程師,其間自學了英語、馬來語和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後來,張傳信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因經營有方,很快打出了一片天地。2017年張傳信回鄉,剛從村頭下車,冷不丁聽到一句“美麗的小寨,生我養我的地方”,就忍不住熱淚盈眶,心中頓時感慨萬分。

回憶起那段返鄉往事,張傳信唏噓道:“你不在外面漂泊多年,體會不了那種乍一回到故鄉懷抱裡的感受。突然被久違的鄉音鄉情包圍,心裡瞬間感到無限溫暖。”

張傳信留了下來,深感回報家鄉這樁事,再缺席就枉為小寨兒女了。

張傳信手頭有資金,腦子裡有幹事的想法。他成立了一家公司,投資發展珍禽養殖,填補了周邊地區這方面的空白。公司僱了數十名貧困群眾,養有600只藍孔雀,3500只雞,一派產業興旺、日子紅火的景象。

如果說張傳信是不經意間讓村歌拴牢了心,那麼,另一位返鄉創業帶頭人張修攀,則把村歌設定成自己的手機來電鈴聲,一天裡有多少次電話打進來,他就聽多少遍村歌。

張修攀在北京擁有一個逾200名員工的公司。2019年,他把公司交給別人打理,自己回到家鄉,流轉500畝土地,從事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我見到他時,他正揮汗如雨地握著一把鐵鍁,為地膜白菜覆土。

陽光灑在500畝地膜白菜上,白茫茫綠瑩瑩一片。張修攀僱了20多個工人,每個環節都手工操作,全程不施農藥化肥。透過地膜可見,長勢良好的白菜青翠欲滴。目前,這批白菜已被訂購一空,部分直供北京大型批發市場。

張修攀說,白菜利潤雖薄,但需求量大。他在北京多年,好東西吃了不少,但還是放不下地道的白菜。白菜清淡可口,可用多種方法烹調,與多種食材搭配。他之所以下大力氣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也是想給大家帶個頭,脫貧致富用不著捨近求遠,越是家常的東西往往越蘊含商機。

問起在北京經商與在家鄉創業的感受,張修攀笑了:“各有得失。老家空氣好,更重要的是鄉情難忘。一想到乾的事兒能帶動鄉親們,就覺得這返鄉創業返得對、創得值了。”

說話間,村歌響了起來。不用說,是張修攀的手機有電話打來了。

張修攀走到一旁去接電話。可奇怪的是,這村歌怎麼還在唱?仔細一聽,原來是來自別處。“這個點的村歌,準是從浴帽廠傳來的。張總的電話可能還得聊一會兒。走,咱們先上浴帽廠看看去。”一旁的村委委員劉振威瞭解情況,他看看當空的太陽笑著說。

浴帽廠實際上是當地一家生產加工浴帽、雨衣等家居日用品的公司。總經理孫素梅,是小寨村樹立的巧媳婦致富標兵。公司常年用工三五十人,為本村和附近村子的婦女提供了一個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孫素梅說,因為大家都喜歡聽村歌,廠裡便把村歌設定成開飯的訊號,每天11時30分準時響起。

村歌響起,安靜的車間立刻喧鬧起來,一片歡聲笑語。“我們這兒的村歌不是催人幹活,而是提醒大家要勞逸結合,趕緊補充能量去哩。”一位年輕女工一邊活動著身子,一邊笑嘻嘻地說。

2016年,小寨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程序中,喜愛戲曲的老支書提出,創作一首村歌,以承載鄉風文明,寄託鄉愁鄉情。詞由那一屆村兩委集體創作,曲請來村小學和本村在鎮上區裡教音樂的老師集體譜寫。村歌譜寫出來後,還沒來得及推廣,老支書就病故了。

2017年,剛剛30歲的婁元發來到小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當知道這個村有一首村歌,再一聽朗朗上口,他很是驚訝。雖然沒能趕上村歌的創作,但婁元發相信歌聲可以令人振奮。現在小寨有現成的村歌,在脫貧攻堅戰中應該發揮村歌的凝聚力,把小寨奔向小康的號角吹得更嘹亮。

那會兒,村歌裡的願景還沒變成現實。村委會的擴音器、大喇叭等裝置都老化嚴重。別說唱歌,就連喊個話、找個人,都刺刺啦啦地響。婁元發他們拿出經費,第一時間添置了一套新音響,讓村歌在村裡字正腔圓地唱了起來。

從那以後,小寨村歌開始真正深入人心,在村裡廣泛傳唱。村歌越唱越響,村裡幹部群眾的精氣神也被調動起來,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在愉悅的村歌聲中,婁元發多方籌資,帶領大家硬化街道、安裝路燈,改造廁所、修繕危房,清理坑塘、植樹造林,最佳化產業結構、引種經濟作物……

與此同時,婁元發發動單位的黨員幹部與村裡的貧困家庭結對子,幫扶他們脫貧。如今村裡唯一享受“兩不愁三保障”政策的特困供養戶,家中曾多次遭遇變故,眼下一對孫子孫女跟著兩位老人生活,老兩口的身體也不好。婁元發三天兩頭就往他家跑,送去輪椅、米麵糧油等生活用品,還給落實了一個公益崗位,每月有固定收入,又為兩個孩子送去學習用品、教育補助等錢物。

現在,兩個孩子都是童聲版小寨村歌的領唱。在清脆響亮的村歌聲中,我彷彿看到了小寨村更加美麗富饒的未來。而此刻,正在村子裡幹事創業的年輕人,唱響的不正是一首美麗鄉村的創業者之歌嗎?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2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