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2022-06-14由 玉從何來往何處 發表于 畜牧業

藍虎睛石怎麼辨認真假

【鼓勵創作,請點選關注本號】

春秋時期的玉龍造型除了延續商周時期的玉玦外,龍的特徵已不明顯,諸如五官不清晰或省去或變形,給人以神幻莫測之感。“臣”字形目和瓶形角幾乎沒有,有些外形更似虎,或龍虎合二為一。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62號墓出土的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龍形玉飾一對,玉為淺綠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澤。高4。2釐米 寬3。7釐米 厚0。2釐米,體扁平,呈“C”字形狀,源於紅山文化玉器的C形龍。龍首雕刻寬大,頭上飾一長角,頭頂起尖脊, 橢圓形眼,口部大張,上唇向上勾卷,長舌呈長條形向頸下勾卷。龍軀體捲成

彎鉤

形,尾端平齊。玉質光潤亮澤,紋飾流暢。

這種龍形玉飾是作為玉組佩中的飾件之一,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57號墓出土的透雕龍形玉飾,青綠色,器表有光澤。長4。6釐米,寬2。6釐米,厚0。4釐米,體扁平。鏤雕成雙首共身龍,呈“S”形狀,另一面光素無紋。器兩側與背部各有兩對穿孔,便於與其它玉飾穿綴。造型設計巧妙,紋飾簡潔,線條流暢,玉質光潤,製作精緻。此器應與其它飾件相連的項飾,

作為

組玉佩中飾件之一。

透雕龍形玉飾的造型上承紅山文化玉器的勾雲形器,下啟戰國“S”形玉龍佩之先河,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1978年河南省信陽市固始候古堆一號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龍形玉飾,乳白色玉,玉質瑩潤,半透明,區域性有褐色沁斑,器表遺留有硃砂痕跡。長11釐米,寬3。9釐米,厚0。5釐米,體扁平。龍身蜷曲,龍首與龍尾均上翹,龍足分別向上下旋轉,龍體表面雕刻臥蠶紋,龍體上下兩端共鑽8個小孔,以供穿戴之用。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1955年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龍形玉飾,玉雞骨白色,一面呈灰白色。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片狀。玉龍回首縮頸,長尾由粗漸細,微上翹,脊背長而平,中有孔,兩組捲雲紋形成匍匐行走狀的前後肢爪。龍體有廓並以淺浮雕飾捲雲紋狀的分解龍紋,間飾絲紋,裝飾上隱約凸起的渦紋,顯示了春秋玉器工藝由平面向隱起、由簡向繁方面的演變。兩面紋飾相同,頭部殘。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春秋晚期龍形玉飾,和田白玉質,區域性有褐色沁斑,玉質潤澤。長10。1釐米,厚0。6釐米,體扁平。龍作曲身狀,尾端上翹,龍爪作鳳首狀。通體雕琢夔紋,遍佈隱起谷紋,是春秋晚期龍形玉器的典型式樣。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趙卿墓還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龍形玉飾,和田白玉質,區域性有褐色沁斑,玉質潤澤。長11。7釐米,厚0。35釐米。龍作曲身狀,尾端上翹,龍爪作鳳首狀。通體雕琢夔紋,遍佈隱起谷紋。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博物館,也收藏了一件春秋時期的龍形玉飾,與趙卿墓兩件龍形玉飾類似。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春秋時期龍形玉飾,青玉質。長5釐米、寬3釐米,此器單面片雕龍形圖案。龍身

盤曲

成鏤空渦狀,頭側視,圓眼,吻前突,有足。龍身以雙陰線手法雕刻勾雲紋,對龍形進一步塑造,雖然器身扁平,但圖案的立體感卻顯著增強。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春秋晚期青玉龍首珩,和田青玉質,受沁呈黃褐色。長9。3釐米,璜面最寬6。3釐米,厚0。3釐米,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珩和玉璜中非常少見。

青玉龍首珩兩面滿飾隱起的勾雲紋,紋飾密集,區域性組成側面的獸面形。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這件玉珩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龍形玉器在春秋時期的演變

1988年河南光山黃季佗父墓出土的春秋中期青玉龍首璜,和田青玉質。長9。2釐米,寬2釐米,厚0。2釐米,體呈半環形。兩端飾龍首,且連體。龍首張口,玉璜器身遍佈裝飾龍紋,每面有4條龍。璜的兩端各有一小孔可供穿繩系佩。

此型別玉珩和玉璜,在江蘇省蘇州市春秋晚期吳國窖藏、山東沂水紀王崮春秋墓等多地均有發現。春秋時期玉牌、玉佩類飾物在裝飾紋樣上體現了與青銅器相同的時代特徵:龍首紋、蟠螭紋、蟠虺紋大量出現,在工藝技法上使用“陰線刻兼浮雕法”,藝術表現力要優於商、西周時期的平面陰線刻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