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村莊新了,人卻老了

2022-06-14由 鳳竹清韻 發表于 畜牧業

長白豬最大能長多少斤

作者 閔曉萍

村莊新了,人卻老了

有一個地方,時常讓我魂牽夢繞,那就是我童年時期生活過的村莊。

這個村莊名叫小陽溝,一條小河從遠山蜿蜒而來,疏朗的人家居住在小河兩邊的山坡上。

山不高,那時山上有不少私人開墾的土地,大多種玉米和花生,也有人家用來栽蘋果樹。那時沒有自來水,半山坡的人家吃水都是到河裡去挑,年輕媳婦體力好,一口氣就能把水從河裡挑到半山坡的家中。

小河兩邊的山距離開闊,陽光早晨照陽坡,下午照陰坡。所以兩邊山上的莊稼長勢都好,“小陽溝”大概就是這樣得名的吧?我識字以後,發現也有人把這個地名寫成“小羊溝”,會不會是因為山路都是羊腸小道,所以才這樣命名的呢?老一輩不識字,具體是哪個字他們也說不清楚,沒有人在意過,不管用哪個字,都不影響他們在此的生活。

村莊新了,人卻老了

通往深山的這條溝寬窄正好,這邊山上放牛的人喊一嗓子,對面山上的人能聽得清清楚楚。尤其春夏時節,山上樹木茂盛,牛藏在樹林裡難以發現,於是這邊山上的放牛娃大喊一聲:“對面坡上的,看見我家的牛了嗎?”

於是,對面坡上的人手放額頭,做遮陽狀,快速在林子裡掃幾眼,便喊道:“三娃子,你的牛在劉老漢家地裡吃玉米苗呢”。三娃子聽見後,就朝劉老漢的玉米地裡跑去。別看山坡上雜草叢生,他卻如履平地,幾個箭步就衝到地裡,拿個棍子把牛趕走,也不管牛能不能聽懂,對牛罵罵咧咧一頓是少不了的。

村莊新了,人卻老了

小陽溝有30多戶人家,目前大多搬遷了,好多空房子在風雨中飄搖。那些有人住的房子裡,大多住著兩個老人或者一個。當一個老人去世後,另一個就被兒女接到城裡,讓辛苦一輩子的爹孃看看大城市,住住高樓,享享清福。

可這個老人在城裡實在住不慣,總是找各種藉口又住回鄉下,孤獨地守著這個和自己一樣老的屋子。感覺這個老屋才接地氣,不像城裡的房子,太高了住在裡邊心裡不踏實。但終歸有一天,老人不在了,入土為安進入祖墳,這就算完成了來人間走一遭的使命。逢年過節,孝順的子孫會回到墳地燒點紙錢抹把清淚,之後日子照舊往下過。

村莊新了,人卻老了

那樣的生活過不了多久,因為人在老,在走;那些老屋也在陪人老,在朽。老屋就一天天廢掉,慢慢變成了無人問津的廢墟。因為年輕人外出工作,在城裡買了房子定居下來,再回老屋居住的可能性不大,而每年出生的孩子和去世的老人相比,實在是太少了。即便有孩子,到了上學年紀,也都被父母帶到城裡去讀書了。因此,村莊裡冷冷清清,人越來越少,偶爾的雞鳴狗吠算是暫時打破溝裡的沉寂。

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當時小陽溝的許多房子都受到了影響,村子裡好多房子的土牆,裂開拳頭大的縫隙,椽子斷了,灰色的瓦片也搖掉不少,年代久一點的房子牆體傾斜,幾乎不能住人了。那時,政府給每家補貼,在原址上建起了磚房,條件好的自己再填補一些錢,還建起了二層小樓。

村莊新了,人卻老了

家家戶戶鋪上了地板磚,有了自來水,有的家裡也安裝了太陽能,農村的衛生條件大大的改善了。尤其大部分家裡還用上了抽水馬桶,代替了過去的茅廁,由開始坐著上廁所的不習慣,慢慢變成了蹲著不習慣。

村莊的新房多了,水泥路也修到了溝裡,偶爾還有人開著小車來旅遊,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但留下的人大多老弱病殘,他們的容貌卻不能返回青春 。肉眼可見的是,荒掉的地越來越多,過去開墾的坡地都成了樹林,好些年沒有聽到過的野豬也開始成群出沒,留守的老人們辛辛苦苦種的玉米,一夜之間就會被這些野豬糟蹋的東倒西歪,甚至顆粒無收。

房子新了,老屋廢了;年輕人進了城,老人入了土;兒時的玩伴,也不知去了何處。唉,小陽溝啊,你已不是原來的你了。

村莊新了,人卻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