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2022-06-12由 龍漢資訊 發表于 農業

上口寬下口窄的溝叫什麼溝

太陽溝、寺兒溝,大連這兩個“溝”被大家熟知,但它們的歷史,你卻不一定了解。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它們為啥以“溝”命名?

它們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跟隨旅順博物館研究員王嗣洲,走進這兩個史地及史地文化。

源於地貌的“太陽溝”名稱

大連地區冠於“太陽”的地名不多,而此“太陽溝”地名說的是位於旅順口城區西部著名的太陽溝旅遊景區。

關於“太陽溝”的地名,有著諸多說法,且皆莫衷一是。我以為考察和研究一個地名,最切合實際的方式和方法就是以名字入手,循名究義,可謂是“顧名思義”。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旅順口若以城區地形地貌而論,它是一個小小的盆地,且東北高西南低,由此而形成東北面的溝溝坎坎皆一面坡似的趨向於低凹的西南面。溝的發育為旅順城裡冠以“溝”的地名賦予了含義,尤以橫貫城區東西的中心河最為著名。原旅順中學校址,清代時是駐防旅順清軍馬玉坤兵營的練兵場,故中心河也稱為“教場溝”。後來教場溝由上而下又分別稱為“上溝”和“下溝”,成為人文地理區域概念。

下溝河的末端直接流入了旅順口港灣。港灣分東面和西面,在東面旅順船塢及壩沿等浩繁防務工程尚未竣工的1888年之前,海灣直接漫延於城區的白玉山腳下,向西面綿延於沿岸溝坎6公里餘,後來稱之為“太陽溝”。有人說旅順城區由三大溝構成,上溝、下溝和太陽溝。而“太陽溝”之名的來歷和形成時間,有說是沙俄佔領時,有說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有說是清代以來就有的,眾說紛紜。以我之見,“太陽溝”的地名就是因地因時、應運而生的。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1898年12月沙俄租借旅大之前,也可以追溯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時為清代光緒年間。旅順城裡居民主要居住於教場溝兩岸,即上溝和下溝及馬家屯(即今郭家甸)、趙家溝、陳家村、韓家屯(即今迎春街上臺子一帶)。居民除了經商於西大街等,多是做工於著名的旅順船塢。那時的“太陽溝”人煙稀少,可以說是未開墾的處女地。

而甲午戰爭後不久,沙俄將此地作為旅順城裡的“西部開發”,招募大量從山東、河北等地來的勞工,山上刨地鑿石鑄就堡壘,著名的有“太陽溝西堡壘”等。山下,沿海岸由平地及坡地,漸進的大興土木,開建道路,建兵營、建置各類統治常設機構、建學校、建商業旅館及別墅等。至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之前,短暫5年間,旅順西部形成了高規格且佈局合理的新城區雛形。相對於上溝和下溝的旅順城區,人們將其稱之為“太陽溝”或“旅順新市區”。

尤以冠於“太陽溝”頗有地理含義。可以想象它的地理空間,每每西落的太陽,其餘輝紅紅火火映照在浩渺的港灣及逶迤的溝溝坎坎上,太陽仿若不情願的離去,依然遊走在山林溝坎與樓宇間,影影綽綽,故人們隨之名曰“太陽溝”,久而久之,叫著上口,就約定俗成了。而此名的初始,當是在沙俄“開發西部”,居多了人氣,形成“新市區”之後,並非任何官方或人為專此定名。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寺兒溝”源於明代的“感恩寺”

現在說起寺兒溝,都知道是大連重要歷史地名之一,位於中山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稱之為“紅房子”,居住者大都是大連港的苦力。關於“寺兒溝”名稱的來歷,有說是因區域內曾建有日本神社而得名,有說是來自於旅順的。我傾向於後者。

考古學是一門實證科學。2009年逢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我帶隊於旅順口區文物普查。秋天的九月,在水師營街道寺兒溝村全面踏查時,於村的西面大山溝裡寺兒溝水庫西北岸邊,雜草叢生的荒涼之處,發現一通墓碑,墓碑後隱約能看出是圓形土墳丘。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墓碑是綠色砂岩質,刻鑿簡潔,略顯粗糙,圓額,露出地面高0。8米,寬0。45米,厚0。1米。墓碑僅正面刻有文字,“侍 碑故比丘僧當來一位靈 萬曆叄拾肆年二月初八 年二十七歲”。從簡單的碑文中可知,亡者是一位“比丘”(男性出家人),時為明代萬曆三十四年,既公元1606年。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關鍵是證明此地在明代萬曆年間曾有一處寺廟建築。我們循其方圓幾里踏查,未發現有寺廟遺蹟。在村裡聽一位長者說,村西頭大溝裡聽老人說以前有一座寺廟,名為感恩寺,房殼勒(殘垣)小時候我們還見到,1975年修建水庫時,房殼勒被淹沒於庫區內,現存的小和尚墓碑,就是這座寺廟存在的見證。

確鑿的明代“比丘僧”墓碑的發現,淹沒於大山溝裡水庫下的寺廟殘垣,及“感恩寺”這個非同尋常廟宇的名字。這一連串的排序,我一時間腦海裡思緒萬千,感覺到它的存在和存在的意義及發現的學術價值,這就是考古學的魅力所在。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誘使我直驅思索並聯想到本村“寺兒溝”名稱的來歷。這個稱謂應該與這座明代萬曆年間的“感恩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寺”就是這座廟宇感恩寺;“溝”是這滿目山林的大山溝,顯然“溝”的地理概念源於此;“兒”當是一種語言的兒化音。“寺兒溝”地名的出現源於此,正本清源而毋庸置疑。這一稱謂的形成,當是在明代萬曆以後至清初時期。在中國古代,一座廟宇的所在地,是方圓幾公里乃至幾十公里的地標。是虔誠佛教徒的嚮往,是百姓膜拜的去處。遙想時年,大山溝裡山清水秀,佛門淨地的感恩寺,繞樑的鐘聲悠悠,嫋嫋的香火綿綿……正是人們趨之若鶩之聖地。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

時間至1898年沙俄進佔旅順,正值沙俄於旅順西部開發建設之時。沙俄在寺兒溝找到了可飲用的水源,於是就地招募附近村民建壩截水,修建水源地,引至新開發的“太陽溝新市區”。旅順寺兒溝水源地工程竣工之後,沙俄馬不停蹄地又強徵這些民工去修建大連港。可以說,修建大連港第一批中國民工多是來自於旅順寺兒溝。隨著大連港碼頭工程規模的建設,旅順寺兒溝的民工蜚聲亦然,寺兒溝民工及民工駐地成為這裡的代名詞,致大量中國民工不斷湧入。有鑑於此,我以為大連寺兒溝的名稱理應源於此,追蹤溯源,乃是考古發現明代萬曆34年(公元1606)“比丘僧”石碑為佐證。

發現大連|太陽溝、寺兒溝,這兩個“溝兒”的名字並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