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神經流派的崛起

2022-06-12由 小五郎愛數碼 發表于 農業

合成路線怎麼查詢

20世紀50年代,當基於邏輯和樹搜尋的傳統人工智慧觸及極限時,機器學習的先驅紛紛開始發聲。他們認為,要使人工智慧像人類或動物那樣執行復雜任務,僅靠邏輯是不夠的,而應該以大腦的學習機制為藍圖,設計出更加接近大腦的、能夠自行規劃的系統。我走的就是基於深度學習和(人工)神經網路的研究道路。這種研究幾乎活躍在所有當前熱門應用中,首當其衝的就是自動駕駛。

神經網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唐納德·赫布(Donald Hebb)熱衷於研究神經連線在學習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人工智慧領域的烏托邦主義者是唐納德理論的擁護者,他們認為,與其重現人類推理的完整邏輯序列,不如探索它們的載體,也就是大腦這個強大的生物處理器。

因此,旨在模擬生物神經電路的計算機科學家被人們統稱為神經流派(與之前的邏輯流派或順序流派相反)。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基於一種原創體系結構的機器學習方式,這種體系本質上是一種數學函式網路,我們類比人類的神經網路,稱它為人工神經元。當網路接收了輸入訊號,其中的神經元將以原創體系結構對其進行處理,以便輸出端能夠識別該訊號。簡單元素——人工神經元——的共同作用產生了複雜的認識。就像在大腦中,基本功能單元——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使人產生了思想一樣。

這股研究潮流始於1957年,當時心理學家弗蘭克·羅森布拉特(FrankRosenblatt)在康奈爾大學開發出了感知器,它是第一臺受唐納德·赫布認知理論啟發而被開發出來的學習機,它在經過訓練後便可以擁有識別形態的功能。因為到目前為止,感知器仍是機器學習的參考模型,我們將會在下一章對其進行詳細探討。

20世紀70年代,兩位美國人,時任加利福尼亞聖何塞州立大學的電氣工程學教授理查德·杜達(Richard Duda)和位於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的斯坦福研究所(SRI)的計算機科學家彼得·哈特(Peter Hart),評估了所有被稱為“統計形式的識別”的方法,[插圖]並撰寫了一本評估手冊,感知器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手冊一經推出,立刻成為模式識別領域的參考標杆。對所有的學生,甚至於我而言,它都是一本行業“聖經”。

但感知器並不是萬能的,它的系統由單層人工神經網路構成,功能十分有限。研究人員也曾試圖引入多層神經網路來提高效率,但囿於沒有找到相對應的訓練演算法(優良的指令序列)而以失敗告終。因此,這種機器學習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

神經流派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