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2022-06-11由 知行路上道歷史 發表于 農業

小農經濟什麼時候形成

元代末年,各地被壓迫的漢族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就有因為自身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從而家徒四壁,親人全部因病而死的局面。

大批難民流離失所困苦不堪,這其中就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身影。

經歷人間疾苦從磨難中走出來的朱元璋痛恨各階層對農民的壓迫盤剝,深知百姓疾苦,所以最初採取了多種措施打壓其他階層,確保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可農民階層由於本身先天不足的小農經濟終究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弱勢,在明中後期不斷髮展的商品經濟裡淪為被分化打壓的物件,繼而在頻發的自然災害與流寇侵襲裡走向貧困破產的末路。

其中大部分的流亡者更是加入推翻大明王朝的農民起義軍裡,完全是重蹈當年明太祖的覆轍。

這樣悲劇性的輪迴使人們不得不聚焦大明中後期農民陷入貧困交加的癥結處。

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農民安於現狀

1.小農經濟只是用來自給自足的

明朝時期的農民們主要依靠的還是祖祖輩輩傳遞下來的小農經濟維持生計。

小農經濟的結構以及目的都比較簡單,基本就是為了提供農民們基本的生存物資。

比如糧食、衣服、果蔬以及勞動時需要的工具鐵鍬等。整個生產的發展過程異常緩慢,基本就是以家庭小作坊模式進行。即使到了明中後期整體的生產技術水平都沒有獲得極大提高一直停滯不前。這樣依賴土地生產獲取生存物資的方式造就了農民階層勤勞與淳樸的特質。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沒有商人與統治貴族們的奢華無度也沒有他們在利益糾葛裡的紛紛擾擾。

如果他們能待在如同桃花源一般不受他人干擾的環境裡也是可以幸福安樂一生的,可是如此簡單容易受損的生產模式實在太過脆弱,不足以抵擋現實世間的變化和磋磨。

2.也造成農民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這種從土地裡獲取生活物資的生存方式直截了當,沒有那麼多勾心鬥角與陰謀算計,只要能吃下苦來必然能得到維持生計的生存物資。

可是經年累月在這樣簡單的生產生活模式裡也使得農民們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農民們只是日復一日遵守著前人留下的規矩準則來生產,很少去思考如何提高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的問題。

農業生產在他們看來從來都是勉強維持生計的存在並沒有其他發展的前途,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可成為商人或是讀書人,如果做農民只能因循守舊地生活下去。在如此封閉的思想生活環境裡,農民們愈發孤陋寡聞不思進取起來。

人們常言:窮則思變。

可是如此貧困的環境裡農民階層彷彿被馴化一般完全習慣不再抵抗了。

可見比身處慘淡環境中更可怕的是習慣,不在沉默中爆發只能在沉默中滅亡。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二、小農經濟未形成貨幣商貿農民不易積累財富

1.生產效率低無多餘產品積累

明朝農民依賴的小農經濟生產規模不大,主要就是以家庭單位的生產規模。在生產技術不發達且勞動者沒有較大積極性的情況下,所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以及手工產品在滿足個人家庭生存與生活需要後本就所剩無幾。

而這些物資還要應付地主的賦稅政府的盤剝更是寥寥無幾。即使有幸有多餘的物資拿到市場上流通也不會積累可觀的財富。而明朝在經過幾代王朝努力發展後,已經到達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高峰期,朝廷統治者也是鼓勵商品經濟發展的。

在如此形勢下,有許多行業乘著這股政策東風迎來發展的高光時刻為經營者累積了巨大的財富。

可反觀農民賴以生存的小農經營模式,生產效率低產出的物資勉強維持生計,並沒有形成足夠的規模與數量能夠加入商品經濟的市場中。

如此,便錯過累積財富的絕佳時機並與其他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2.農產品基本用來以物換物

明朝中後期,受到商品經濟的豐厚利潤的激發,也有些農民開始加入到高經濟效益農作物的生產中去。但農民階層並沒有醒悟貨幣對自身經營和生活的保障作用。

他們依舊保持最初的生產目的性,在滿足自身生活物資需求後,這些多餘的物資以及高經濟效益的作物依舊被用來進行以物換物,用來得到農業經濟模式下不能獲得的生活物資。

這樣封閉的經營模式,使得農民階層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時代逐漸脫節並被遠遠拋卻。

對於農民階層來說,每一次的生產所得基本都被消耗掉,不用來進行商品貨幣流通勢必會造成農民階層無法累積財富。不能夠積累財富就代表無法投入更多生產資本,所以生產模式依舊簡單弱小不足以開拓更大的發展。

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下,農民階層始終是無法謀求到更大發展,更無法累積一定的貨幣財富。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三、為何明中後期農民極易破產

1.明中後期自然災害頻發

小農經濟滿足自給自足的狀態,農民階層也安於現狀並不對生產有過多積極性,所以生產技術水平並不高。同時依靠土地生產的運作模式風險太高,在古代自然氣候完全不受人為控制,不似如今有各類科學技術應對洪澇或乾旱。

一旦氣候不好整年的辛勞便要付諸東流,面對各類自然災害只能聽天由命。

而縱觀明朝整個時期面對的自然災害都極其多,據記載276年裡共發生了1011次災害,包括洪澇、旱災、地震以及蝗災等。整個大明王朝沒有一處倖免於難,且這些記載並不完全,可見整個大明王朝受災的嚴重性。

後世的專家學者研究,當時的大明處於地球的小冰河期,可謂生不逢時。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也十分有限,根本無法抵禦這樣的災害侵襲。在這樣的災害過後,大多農民房屋土地損毀,連年歉收,過上顛沛流離的流民生活。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2.農民被不斷盤剝

除了要面對無情自然災害的磋磨,來自社會階層的高低以及貧富差異也壓的農民喘不過氣。

一方面是朝廷對農民的賦稅,在黑暗的官吏統治下,這些官員不思考如何讓農民過上富足的生活而是壓榨剋扣。比如透過白銀和銅錢之間不斷變化的兌換比例進行剋扣。

由於後期賣官鬻爵風氣敗壞,這些上任的官員都急於將自己投資的買官錢收回盈利,不斷增加賦稅甚至提前徵收。另一方面,明朝的商品經濟不斷繁榮富強,使得大批商人階層雖然明面上地位不高但卻積累了豐厚的財富。而沒有抓住商品經濟發展契機的農民與之的差距越來越大。

極端的貧富分化也造成了極端的社會風氣,富人縱情聲色犬馬不斷抬高消費水平和物價,譬如賣炭翁雖然衣著單薄卻又希望天氣冷些炭火能夠賣個好價錢,但換取的微薄錢財根本不夠在繁華世間消費的。

雖然農民不斷勞作卻依舊缺衣少食正是越努力越心酸,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3.農民階層難以抵禦外界衝擊

農民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運營模式結構單一極易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

一旦出現運營問題就會陷入停滯的狀況。明中後期這些自然災害以及流民作亂不勝列舉。除此外,在商品經濟市場下,農民非但沒有累積一定的貨幣財富更加被上層壓垮,更被巨大的貧富分化差距壓迫地抬不起頭來。

由於自身經營不善以及環境的變化,農民階層始終無法進行貨幣財富的積累。

這就造成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停止生產時他們沒有維持生計的能力與辦法。商人階層依舊可以用自身累積的財富購買生活物資甚至繼續買賣,即使家室損毀,只要能帶著足夠的錢財即使流落他鄉也能謀得出路。

上層貴族更不必說,自身透過特權本身就累積了足夠財富,並且朝廷不倒他們依舊享有特權。但是農民階層不同無權無勢,本身就沒有過多財富積累,失去土地就意味著失去所有生活來源,即使逃出生天沒有土地也無法生存。

沒有足夠的財富積累以及各類特權農民階層根本無法抵禦各類天災人禍帶來的危害與破壞。

小農束縛、災難頻發、貴族剝削,明朝中後期為何農民“被榨乾”?

四、總結

農民階層本身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結構單一容易遭受破壞。

困守在土地上的農民階層思想也保守不求進取,在漫長歲月裡生產技術也沒有有效提高,使得辛苦勞作維持生計都十分艱難。

而明中後期多災多難,除了各類自然災害的侵襲還有流民賊寇的滋擾,更有黑暗的官吏盤剝以及巨大的貧富分化對農民的再次壓榨。如此動亂不堪的局勢下,農民極易走上貧困破產的道路。雖然農民階層的苦難有著時代制度的破壞,其自身的因循守舊安於現狀的思維也困住了自己。

人們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不應沉湎現狀安於享樂,要時刻警醒著才能在渾濁世間闖出自己的出路。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實錄》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