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1816年的“無夏之年”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2-06-01由 科學獵奇 發表于 農業

夏天是幾月份開始的

1816年是不平靜的一年,因為正是這一年整個北半球迎來了極端反常的天氣,許多國家和地區迎來了6月飛雪、霜凍等反季節的自然災害,而每年的6月對於北半球來說正值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夏季,所以,這一年被稱為“無夏之年”。

那麼,如此反常的氣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1816年的“無夏之年”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夏之年

1816年,整個北半球迎來了1600年以來最寒冷的一年。這一年的春季與往常差不多,氣溫逐漸的回暖,各個國家和地區相繼開始了春耕。但是,當春耕結束後,本應該向著炎熱的夏天邁進的天氣出現了反常。從這一年的農曆四月份開始,氣溫竟然持續的下降,到了5月份,北美首先洲出現了大範圍的霜凍,霜凍的出現直接給了剛剛萌芽和待收的農作物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之後,在6月份的幾次大規模的暴雪,更是讓倖存的農作物失去了最後的生機。這一年,整個美洲的農作物幾乎絕產,造成了嚴重的饑荒。

在這個不平凡的6月份中,受災的不止是美洲,還有亞洲和歐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比如當時的我國正值清朝年間,許多地區在6月份突降大雪,我國的東北地區更是出現了嚴重的霜凍。這一年,許多人在饑荒中度過。

到了七月份,反常天氣在歐洲爆發,連續的降雨和大幅度的降溫,據記載饑荒和異常的寒冷至少奪走了20萬人的生命。

因此,1816年也成為了近2000年來最反常的一年,這一年許多人和動物在這場災難中喪生。

1816年的“無夏之年”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夏之年的形成原因

根據當時科學家的研究認為:無夏之年與1815年的一次火山噴發有很大的關係。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火山噴發能夠讓整個北半球出現極端反常天氣呢?

坦博拉火山噴發

1815年4月5日,一聲巨響從印尼的松巴哇島上直接傳到了2000公里外的蘇門答臘島上,正是這一聲巨響為第二年北半球的災難埋下了伏筆。因為這聲巨響是由這座島上的一座著名的活火山-坦博拉火山傳出來的。坦博拉火山海拔2850米,火山口直徑約為6。5公里,深度平均650米左右,是整個小巽他群島上最大的活火山。

坦博拉火山的噴發直接釋放出了

超過1000億立方米的物質,大量的火山灰直接覆蓋了整個小巽他群島,最終造成約7萬人死亡,其中超過1萬人是直接被岩漿吞噬。

而且此次火山噴發從4月5日一直持續到了4月15日,因此,坦博拉火山的噴發成為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火山噴發。根據災後科學家的研究,這次的火山噴發等於

火山爆發指數7。

1816年的“無夏之年”到底是怎麼回事?

既然說到了火山爆發指數,我們就簡單的來說一下

火山爆發指數最早是由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克里斯·牛爾豪和夏威夷大學的斯蒂芬·賽爾夫提出的,他們根據火山爆發產生的

噴出物體積、火山灰和顆粒物形成的雲層大小等因素量化出的資料來評定火山爆發的等級,最高階為8級,最低階為0級。在0-8級之間,每增加一級,火山爆發的威力提高10倍。

根據地質學家對不同地質年代地質層的研究發現,從5億年前到2。6萬年前,地球上一共發生了47次8級的火山爆發,其中離現代最近的一次也就是最後一次,是發生在距今約26500年前。而7級的火山爆發一共發生了約7次左右,最近的一次就是坦博拉火山爆發,再上一次是發生在16世紀的米諾斯火山爆發。

1816年的“無夏之年”到底是怎麼回事?

坦博拉火山爆發是如何影響氣候的?

坦博拉火山爆發直接將大量的火山灰噴射到大氣中,造成了高空中二氧化硫的濃度劇增,而二氧化硫在雲層中遇水會發生化學反應,根據化學公式SO2+H2O=H2SO3,也就是最終的產物為亞硫酸,而酸雨就是這樣形成的。而且遇水後的二氧化硫本身就能吸收大量的熱量。

當然,除了坦博拉火山的噴發外,在1812年-1814年間,還有數次的小型火山噴發,再加上7級火山爆發等級的坦博拉火山爆發出的二氧化硫,直接導致了全球氣溫下降了約0。5℃。

眾所周知,大氣是流動的,一些摻雜著大量二氧化硫的空氣飄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熱被短時間大量吸走後,就會形成極端天氣。這一點從,1816年的5-8月的氣溫變化就能看出,在這個時間段內,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一天內甚至會經歷“冰火兩重天”,起初30℃左右的氣溫,突然驟降至0℃。

因此,氣溫的急劇變化和異常的低溫才是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的主要原因。

1816年的“無夏之年”到底是怎麼回事?

總結

1816年的無夏之年主要就是由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大爆發和1812年-1814年的數次小型火山爆發噴射出的二氧化硫導致的。可見,二氧化硫的可怕之處,但是就目前來看,工業排放的廢氣、汽車的尾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硫。所以,節能減排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畢竟如果全球範圍內出現“無夏之年”,那將會是全人類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