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2021-07-03由 冷雨敲窗詩意來 發表于 農業

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有什麼重要意義

冷雨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課題:大自然的語言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課時分配: 建議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第一課時進行自主學習反饋及整體感知、結構梳理。第二課時進行課文具體感知的交流展示及當堂檢測。可適當調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銷聲匿跡、風雪載途”等詞語,掌握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地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課前預習

作者簡介: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他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學》《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

寫作背景

本文是根據《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而成。竺可楨寫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普及物候知識,幫助困難時期的農業生產,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讀準字音

翩然(piān) 孕育(yùn) 風雪載途(zài) 炎熱(yán)

簌簌(sù) 物候(hòu) 農諺(yàn) 連翹(qiáo)

懸殊(shū) 緯度(wěi) 經度(jīnɡ) 銷聲匿跡(nì)

辨清字形 衰(shuāi)衰敗 壤(rǎnɡ)土壤

哀(āi)悲哀 攘(rǎnɡ)攘除

萌(ménɡ)萌發 銷(xiāo)銷燬

蔭(yīn)蔭涼 消(xiāo)消失

理解詞語

次第:一個挨一個地。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育:懷胎生育。這裡指生長。

銷聲匿跡:本義是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衰草連天:很多草枯黃敗落的樣子。

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

週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迴圈。

草長鶯飛: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週期性現象與季節氣候的關係。也指自然界非生物變化與季節氣候的關係。

懸殊:相差很遠。

觀測:觀察並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新課匯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裡面分別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資訊似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

新課展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大聲自由地朗讀,邊讀邊畫出每小節的中心句。

2。“大自然的語言”在文中指什麼?

“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再讀課文,梳理結構

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如何劃分?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通讀課文,課堂討論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這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性?

物候觀測的資料反映氣溫、溫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裡,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感悟精彩句子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性。

(1)精讀第1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好在哪裡?

第1自然段寫得很美,從春天寫到夏天,然後到秋天,再到冬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唯美的四季圖。它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抓住了四季景物的特徵。這一段用詞準確生動,例如:“萌發”一詞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生動地表現了花開得有秩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貼切地表現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把風吹落葉的聲音表現出來,讓人感到了秋天的肅殺;“載途”形象地表現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2)精讀第2段,思考這一段在寫作上有何特色?

①前後照應。“草木榮枯”照應“桃花”“杏花”;“候鳥去來”照應“布穀鳥”。

②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寫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將杏花和桃花擬人化,十分親切可愛;寫布穀鳥“唱歌”,很形象,把布穀鳥的叫聲寫得很有音韻節奏,給人以美好的感受。

③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出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2。從文中的句子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北京的物候記錄……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這句話中“左右”一詞能否去掉?為什麼?

不能去掉,“左右”一詞表示約數,比“十天”稍多或稍少,若去掉了,就成了剛好十天,不太符合實際。

探究說明方法

1。下定義。如: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這句話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更具體,更科學,更概括地說明了什麼是物候學(物候學的特徵)。

2。打比方。如: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儀器”,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物候觀測重要性(或物候觀測複雜、靈敏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3。作比較。如: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這句話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突出強調了物候現象對農業的影響。

4。分類別。如文中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條理清楚地說明了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舉例子。這是運用最普遍的說明方法。本文運用舉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從說明事理的需要來舉例,如為了說明物候現象而舉出的豐富多彩的四季變換情況;有的例子有明確的針對性,如為了說明物候的作用,作者舉出北京地區在1962年因沒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遲而使農業受到損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舉例還注意到形式的變換,不拘一格。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

本文說明了物候學研究的物件、物候變化的一些規律和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提倡進一步加強對物候的觀測和研究,從而促進農業生產。

寫法運用

寫作方法運用

深入研讀,探究方法

1。說明條理性強。

本文謀篇佈局很講究條理性。課文從具體現象入手,清晰而有條理地說明了有關物候學各個方面的知識。文章一開始從自然現象入手,說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接著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意義,並號召人們要加強物候觀測。在介紹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作者用了“首先”“第二個”“第三個”“此外”等詞語,使文章顯得條理分明,既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又體現了說明的科學性。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2。語言生動而準確。

課文第一段寓說明於描寫之中,使用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利用生動形象而又專業性的語言和詩情畫意的描寫,給物候下定義,更能給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不一概而論,措辭嚴謹。說明時還列出了精確的數字,舉出了確切的例子,並加以比較,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請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也寫出一則物候現象。(200字左右)

教學板書

佈置作業:教師引導學生課後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並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教學反思

結束這節課,我心裡很輕鬆,因為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感覺到:說明文很單調、枯燥不生動。而本節課學生與我配合得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幾幅畫面,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講的內容中,並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認為物候現象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更多地去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我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在分清舉例說明的方法時,讓學生明白什麼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在細讀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方法,還重點品味第一段的生動語言,在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時,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匯入,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兩點情況。

5《大自然的語言》優質教案

方法指導:

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特點:

說明文語言有“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之分,生動說明是一種形象的說明方式。分析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考慮:

(1)看題目。說明文的題目如果採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則增加了這篇說明文的生動性。

(2)抓生動的詞語。語言生動而具有概括性,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給文章增添了文采。

(3)分析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說明文以說明為主,有時候也藉助描寫、記敘等多種表達方式;在說明過程中,有時還要用到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了擬人修辭,使文章更加生動,富有情趣。

(4)找生動的說明方法。一些說明方法的運用也可以增強說明的生動性,如打比方、引資料、摹狀貌。

素材積累:

竺可楨的故事

竺可楨十五歲那年從故鄉紹興小學畢業,考進了上海澄衷學堂。在澄衷學堂,他的才學沒有哪個能比得上,可是他的個頭和體重,卻要比同齡人矮一截,輕十來斤。他的這副單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學們譏諷和嘲笑的目標。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來幾個同學。他們中有的對著竺可楨擠眉弄眼,有的故意大聲挖苦:“好一個寒酸的小矮子,準活不過二十歲!”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針鋒相對地回敬幾句,但他又一想,誰叫我的身子骨長得這麼瘦小呢!再說,一個男子漢也犯不著為一兩句惡語,就跟人撕破臉皮爭吵起來。晚上,竺可楨輾轉反側,心潮翻湧:我們祖國災難深重,人民貧窮病弱,被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現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罵作短命的人。既然立志要為振興祖國出力,那就必須首先戰勝自己病弱的身體!想到這裡,竺可楨霍地從床上爬起來,連夜制訂了一個鍛鍊身體的計劃,還選了一條“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貼在宿舍裡,作為警鐘,隨時提醒自己。從那以後,竺可楨每天雞一啼就起床,到校園裡跑步、舞劍、做操……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竺可楨的體質明顯增強了,再也沒請過一堂課的病假。這時候,全班同學,包括過去譏諷過他的那些同學,都異口同聲稱讚他是“智體並重”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