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環衛工配智慧手環:管理還是監視?手環還是“鐐銬”?

2022-05-18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農業

環衛管理人員是做什麼的

網際網路大資料時代,科技本身並無溫度,可掌握科技的人不能沒有溫度。利用AI沒問題,只是不能濫用。城市的管理者須明白,一切管理手段,必須基於“人性”的前提,在此基礎之上,應該不斷提升先進的、靈活的管理思維,而非僅僅是依憑過度的技術手段。

文 | Anne

最近,南京建鄴區的環衛工人們,陸續配發了智慧手環。該款手環除了具備時間、天氣等功能外,一項特別功能引發關注。一旦環衛工在原地不動超過20分鐘,手環即自動發出語音:“短暫的休息之後,繼續努力工作吧,加油”。而鑑於此“特別功能”爭議頗大,手環的配發單位——南京建環環境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稱,目前,已取消20分鐘提醒。

環衛工配智慧手環:管理還是監視?手環還是“鐐銬”?

環衛工:感覺有人盯著,被監視了

南京建鄴區的環衛工人們反映,他們在3月初發放了一批智慧手環,除了看時間,還可以對講說話,最重要的是定位功能。不過,一旦在原地不動超過了20分鐘,這款手環就會語音提示,“繼續努力工作吧”,令人感覺形同被監視,“像是有人一直在盯著”。

環衛工表示,佩戴了這款手環後,再不像以前那麼自由了。一位環衛工告訴記者,這個手環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每天上班時間,還有每個人的保潔範圍都是固定的。也有環衛工人認為,道路乾淨與否靠的是環衛工的責任心,就算24小時戴著,幹活敷衍、馬馬虎虎也不行。

管理方:只是一種管理手段

除了語音提示以外,如果環衛工在工作時間內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區域,這款手環還會自動上報。記者從這款手環的配發單位——南京建環環境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瞭解到,目前建鄴區有五百多名環衛工,這款智慧手環是在去年就開始陸續配發的,在建鄴區之前,鼓樓區也配發了類似的智慧手環。

建環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配發手環並不是說監視環衛工,只是一種管理手段。環衛工作為公司的員工,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以前相對來說比較難管理。此外,智慧手環的一些定位、語音提醒功能並不作為環衛工的考核依據,只是智慧管理的一種工具。

環衛工配智慧手環:管理還是監視?手環還是“鐐銬”?

在“智慧環衛”綜合排程監控指揮中心,有一塊電子顯示屏。螢幕上精確地顯示著所有建環公司工作人員的所在位置。工作人員表示,除了街面負責保潔的環衛工配發智慧手環之外,公司所有管理人員的手機裡都有一個“智慧環衛”的軟體,他們在哪裡呆了多久,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系統後臺都可看到。對於隱私問題,工作人員稱,智慧環衛系統每天對環衛工人的定位只侷限於上班期間,下了班後,他們就不會再進行操作。

南京市城管局對於街面保潔有一個要求——做到15分鐘的巡迴保潔,保證路面的乾淨整潔。基於此,智慧手環的後臺設定了原地停留20分鐘就“警鐘響起”的語音提示,目的是想讓環衛工動起來,因為市裡對區裡的考核就是此般標準。環衛工管理方的一名負責人表示,“並不是說催促趕緊幹活”,自從配發智慧手環以來,沒有一位環衛工因為手環提供的資訊被處罰;環衛工的工作任務完不成,不達標,市城管局有一整套的考核辦法,各區都是按照市裡的方案執行,絕不會剋扣。

據悉,除了南京以外,成都和杭州的環衛工也都配備了智慧手環。智慧手環有助於及時瞭解心率和血壓等重要身體引數,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還有一鍵SOS報警功能。

必須基於“人性”的前提

管理還是監視?手環還是“鐐銬”?網友們對此議論紛紛。

有網友認為這樣是監督環衛工工作,並不合適:

這跟奴隸有什麼區別,以盡職之名,踐踏勞動者尊嚴。

戴了這個東西后,就有點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冷漠無情了,沒有人的味道了。

難道這不是變相的監工嗎?拿最少的工資,幹最髒的活,受最嚴的監督。

也有網友認為,這樣便於管理監督工作:

理性來看,這種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對人員的監管確實很困難,人員大面積散佈在城市裡,怎麼監督檢查?工作時間戴沒問題,下班了不用戴。

也就一個監督功能,就像辦公室裡面裝監控一樣。

沒什麼問題呀。工作時間內的事情,怎麼管是上面的事,你不喜歡可以不做。這也沒傷害到什麼吧?

小編覺得,前有學校推出智慧校服“管”學生,後有深圳為環衛工裝GPS定位器考核,里程不足視為出勤不合格,南京為環衛工配發智慧手錶,原地休息20分鐘就“友情催逼”……“高大上”的技術手段,缺乏同理心,內在鑲嵌著根深蒂固的權力思維。

配備手環的初衷,或在於避免一些環衛工人“在其位不司其職”,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忽視了環衛工的心理需求,難免使人不適。

事實上,“動不動”和“淨不淨”之間,並無牢不可破的必然聯絡。環衛工只要認真將馬路打掃乾淨了,就達到了其工作的目的。完成本職工作後,休息一會兒也無妨。城市道路整潔與否,靠的是環衛工的勞動和責任心,利用技術手段念緊箍咒,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人終歸不是機器,不是完全遵循程式的,合該受控的。雖說智慧手環背後的“即時監控”+“資料管理”,也算環衛管理方式的創新,但僅以此來監控、督促工作,顯得苛刻冷硬,丟失了尊重與信任。相形之下,適當的獎勵機制或更有效,亦更具人性。

此舉引發公眾質疑後,手環的20分鐘提醒功能已取消。然而,此次輿論風波實為一種警醒:網際網路大資料時代,科技本身並無溫度,可掌握科技的人不能沒有溫度。利用AI沒問題,只是不能濫用。城市的管理者須明白,一切管理手段,必須基於“人性”的前提,在此基礎之上,應該不斷提升先進的、靈活的管理思維,而非僅僅是依憑過度的技術手段。

本文綜合自揚子晚報、新京報、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