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手機上看住“口糧地”

2022-05-15由 生活商報 發表于 農業

口糧地和承包地是一樣的嗎

濟寧任城區

□本報記者王浩奇

本報通訊員袁 進梁春峰

2月21日下午,濟寧市任城區安居街道橋西村一塊2畝多的撂荒地,一小時引來三撥人“光顧”,平時少人問津的農田裡一時熱鬧起來。

事情要從一條匿名資訊說起。“耕地不明原因撂荒。”當天下午3點多,一條配有兩張現場圖片的舉報資訊透過微信小程式上傳到任城區耕地保護田長制監管平臺。收到手機提示資訊,村幹部第一時間趕到;正在鄰村巡查的街道自然資源所所長周平勇十多分鐘後到達現場;區自然資源局耕保科和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工作人員根據平臺導航緊急趕到。經調查得知,這塊地在平臺上已有“前科”。

“都怪我當時不懂政策,盲目行動,又給大家添麻煩了。”撂荒地主人張全國一邊忙著挖溝排水,一邊不好意思地解釋。去年10月,張全國為增加收入,私自將農田挖成魚塘建設垂釣專案。結果,沒等魚苗進塘,事情就被傳到了監管平臺,專案因實施後將改變耕地地類變更被立即叫停。他緊接著又將魚塘填平,對地塊進行了復耕。白忙活一個多月,不僅誤了種糧農時,還因地處採煤塌陷區積了不少水,這才被迫撂了荒。他現在一邊排水,一邊等天氣回暖,準備重新種糧種菜。

“守住全區耕地紅線,我們時刻準備著。哪裡有絲毫異常,都會透過耕地保護田長制監管平臺觸碰各級監管‘神經’,我們將立即前往處置。”任城區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副大隊長賈寶群告訴記者,這次舉報儘管存在誤會,但他們沒有白來,一是對此前問題的處置程序進行了回訪,二是對村民進行了進一步的政策宣講和復耕指導。

去年4月,任城區建立區、鎮(街道)、村(社群)三級田長制體系,構建“黨政同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田長制”管理體系,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分層設定農田網格,建立以村(社群)為單位的網格化管理機制,由區長、鎮長(街道辦主任)和村(社群)主要負責人分別擔任一級、二級和三級田長。一二三級田長分別以一季度、兩週、一週為週期對負責區域進行巡查,及時發現並上報違法用地、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行為,透過“田長吹哨、部門報到”,實現土地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

為規範“田長制”監管、提高工作效率,任城區以網際網路和3S技術為基礎,開發耕地保護田長制監管平臺,透過線索上報、資訊核實、違法研判、違法處置、績效評價和綜合監管等功能,實現耕地保護全生命週期監管。各級田長能夠利用手機上的“田長制”APP實時上傳違法行為,檢視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情況。任城區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則能隨時檢視舉報地塊資訊,對違法佔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行為做到及早處置。平臺還能透過實時跟蹤記錄巡查軌跡,對開展巡查任務的田長進行有效監管。平臺同時設有群眾舉報微信小程式,群眾透過掃描公佈在村裡的二維碼就可舉報違法行為,實現“人人都是田長,指尖保護耕地”。

作為省級自然資源“數字賦能”試點專案,任城區耕地保護田長制監管平臺上線半年共收到提報線索194條,已處置完成159宗。目前,當地正進行平臺二期功能開發,新功能將引入監控攝像頭、巡查無人機,自動抓拍、比圖、識別,對疑似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及時預警並上報各級田長,透過“人防+技防”實現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全天候無死角監控。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