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2021-06-28由 阿巡談歷史 發表于 農業

包產到戶是什麼制度

大家好,我們的阿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編者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歷來爭議巨大。有人認為,如果孝文帝活得久一些,成功消滅了南朝,他也會像元世祖忽必烈一樣過河拆橋,迴歸鮮卑本位主義。這種情況,在前秦天王苻堅(假設淝水之戰前秦勝利)身上有可能發生,但如果認為孝文帝也會這樣,那未免也太低估了孝文帝的眼界和器量。實際上,比起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他的土地改革才更稱得上驚世絕俗。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唐嫣飾演的北魏馮太后

孝文帝改革在祖母馮太后執政時就已初步開始,原來保護豪強佔有人口的宗主督護制,被改變為以編戶齊民為基礎的三長制。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宗主督護制改革為三長制強化了北魏政權對於基層的控制

由於魏晉的農業以莊園經濟為基礎,成熟的租佃關係尚未形成,豪強大族往往透過佔有人口來佔有土地。因此改宗主督護製為三長制,把大量原有的部曲(即佃戶)變為自由民的同時,他們也就獲得了自己所耕種的土地。這為孝文帝更激進的土地改革打下了基礎。清查隱匿人口,抑制土地兼併。封建時代歷代的土地改革都是如此。孝文帝在此基礎上又能有如何驚世駭俗的舉措呢?說起來讓許多人感到難以置信,孝文帝竟是將天下耕地收歸國有,然後由國家授予百姓使用權……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孝文帝的均田制改革被隋唐所繼承

當然,孝文帝的土地改革並非沒有先例可援引。西周的井田制名義上就屬於國有,因此試圖恢復井田制的王莽也被懷疑為穿越者。然而井田制的基礎是奴隸制經濟,所以王莽的改革不可避免地歸於失敗。但孝文帝的土地改革卻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並被隋朝和唐朝前期的均田制所繼承,則其執行必有高明之處。孝文帝的土地改革,將農業用地劃分為露田、桑田和麻田,分別種植糧食、桑榆棗等經濟林木和麻類植物。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能養蠶又能提供桑葚作為食物的桑樹是古代極重要的經濟植物

其中,露田理論上全屬國有,在百姓15歲開始承擔納稅義務時由國家授予,男子40畝,女子20畝,年滿70歲或者70歲之前去世則收回,禁止買賣,與當代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極為相似。為了防止有懶漢讓土地拋荒,拋荒時間達三年的土地會被強制收回。麻田只有在產麻的地區才進行授予,男子十畝,女子五畝;授予和歸還方式與露田相同。桑田則稱為“永業”,人去世不必歸還國家,可以由後代繼承,允許買賣。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桑田可以任由豪強恣意兼併呢?並非如此。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茂密的桑樹林

國家也會向男丁授予桑田,每丁20畝,女子不授。由於古代沒有化肥,往往需要休耕,露田在授予時會予以加倍,稱作倍田;但是倍田在授予的時候,會減去該男丁擁有的桑田數目;如果桑田多於應授予的倍田,則不授予倍田,且在該男丁去世的時候,多於倍田數目(一般是40畝,在三年只能耕作一年的地區,倍田授予數目為80畝)的桑田也會被國家所收回。對於桑田的買賣,也有嚴格的限制。國家未必能拿出足夠的桑田,因此桑田不足20畝的農戶可以向桑田多於20畝的農戶購買桑田,以達到平衡,除此之外,禁止買賣。宋人馬端臨以宋代不抑兼併的思維來揣測孝文帝均田,認為“固非奪富者之田,以予貧人也”,這就是典型的以己度人和屁股決定思維了。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魏晉時代封建主的氏族莊園

魏晉莊園制經濟下,沒有成熟的租佃關係,兼併土地是以隱匿人口為基礎的。三長制的徹底推廣下,北魏的人口清查卓有成效,部曲被解放為自由人口,口數達3000萬以上。均田使得耕者有其田,則農民沒有為豪強之家傭耕的必要,而拋荒的土地是會被國家強制收回的。以此推斷,太和均田必定是一場徹底的土地改革,建立在徵收富人土地為公田再交給貧民使用的基礎上。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在封建時代,奴婢地位極為低下

當然,在封建時代不可能完全平均化,孝文帝制定了給牛和奴婢授田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富人的利益,也驅動富人將奴婢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避免土地拋荒。奴婢授田與自由民數量相等,牛則每頭授田30畝,一家限四頭。對於牛的授田數量限制,使得大地主無法以此佔便宜,給奴婢授田則也使得奴婢的生命權不得不被主人重視。考慮到很多地區人口稠密,陷入人多地少不足分配的窘境,孝文帝又規定,官田優先分配給距離較近的民戶,距離相等優先分給窮人。人多地少的地區授田數量會按比例減少,因此鼓勵遷徙到邊境地區開墾新田,官府給予幫助和補助。對於弱勢群體,孝文帝也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政策。舉家都是老弱殘疾,無法獲得授田的家庭,十一歲以上的人口都按男丁的一半數量授田,年滿七十不必歸還;寡婦不再嫁的,免徵賦稅,但依然授田。在1000多年前,由一個異族君主提出如此先進的弱勢群體保護措施,確實令人驚歎。不過元宏的母親和祖母都是漢人,實際上有四分之三漢族血統;北魏哪怕在漢化改革之前,漢化程度就已經比後世的元清要強,對於漢人沒有多少提防和門戶之見。正是因此,元宏才得以實施徹底廢除鮮卑語、胡服,並收天下耕地為公田由國家分配的激進改革。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孝文帝為了鞏固改革成果,遷都洛陽

元宏也會用公田給官員發福利。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但官員只能享受在任期間授田的收益,離職則交還田地。比起宋朝皇帝動輒賞賜大量田地給官僚作為永業,放縱土地兼併,元宏的策略真可謂高瞻遠矚。北魏的漢化與先進的土地改革、經濟改革相配套,均田制也締造了後來的隋唐盛世。宋朝的不抑兼併,反而是歷史的倒退。改革之前,北魏王朝就已經擁有3000萬人口;改革後,人口實際地轉化為國力。孝文帝及其子元恪時代,北魏王朝多次出動20萬、30萬數量級的戰兵進攻南朝,對國內民生影響卻非常微小,足見土地改革不惟有利於百姓,更有利於增強國家實力。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孝文帝元宏之子宣武帝元恪以擅長給南朝送人頭著稱,但賴於父親留下的好底子,國內安定

那麼,為什麼北魏王朝很快就滅亡了呢?這實在不能歸罪於漢化。孝文帝進行改革時,北魏已經延續了百年,腐敗問題非常嚴重。孝文帝雖然也有心反腐倡廉,但未曾建立起成套的制度,就天不假年,在僅僅三十二歲的英年去世了。元宏的繼任者能力不足,對於貪腐持縱容態度。官僚們無法兼併土地,就轉向更加激烈的貪汙腐敗,以及私自增加苛捐雜稅剝削百姓,最終民不堪負,紛紛發動起義,加上以北方六鎮為代表的鮮卑保守勢力殘餘反攻倒算,終於令北魏土崩瓦解;此後北齊北周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鮮卑化反動,最後由楊堅撥亂反正。

又一個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土改和包產到戶,竟還成功了

北魏帝國最終被激烈的起義所摧毀

當然,孝文帝的均田制實在太過超前,在當時能執行下去本就是一個奇蹟。雖然隋唐也延續了均田制度,但唐朝到中宗、睿宗時代,均田制就因人口增長,以及政府對土地兼併的管控不足而逐步瓦解,於安史之亂後徹底崩潰。後來明朝雖然懲宋元縱容豪強之弊,也試圖抑制土地兼併,但畢竟未達到孝文帝均田改革這樣激烈的程度。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