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二氧化碳的危害已經蔓延到海洋中了!

2022-04-11由 科學探索的盡頭 發表于 農業

二氧化碳含有共價鍵嗎

二氧化碳,化學式:

CO2

,是

空氣

中常見的

溫室氣體

,是一種氣態化合物,碳與

反應生成其化學式為CO2,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

碳原子

透過

共價鍵

構成。

二氧化碳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不可燃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略溶於水,與水反應生成

碳酸

。(二氧化碳是碳酸的酸酐)

二氧化碳的危害已經蔓延到海洋中了!

二氧化碳CO2平均約佔大氣體積的397ppm。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隨季節變化,這

主要

是由於植物生長的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當春夏季來臨時,植物由於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其含量隨之減少;反之,當秋冬季來臨時,植物不但不進行光合作用,反而製造二氧化碳,其含量隨之上升。二氧化碳常壓下為無色、無味、不支援燃燒、不可燃的氣體,二氧化碳不供給呼吸。是一種

溫室氣體

因為它傳送

可見光

,但在強烈吸收

紅外線

。二氧化碳的濃度於2009年增長了約二百萬分之一。

海洋是地表最重要的儲水庫,也是全球碳的第二大迴圈系統。透過對海洋迴圈以及CO溶於海水的系統模擬證實,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約40%的CO會被海洋吸收。海洋中吸收與釋放的CO的量旗鼓相當。因此,海洋可被視為地球上最大的CO水池。海洋不僅從大氣中吸收CO,同時將其自身儲存的CO釋放至大氣中,海洋能作為CO的儲存池也是因為其吸收CO的量略大於釋放的量。

二氧化碳的危害已經蔓延到海洋中了!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

溫室氣體

。因為二氧化碳具有保溫的作用,會逐漸使地球表面溫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氣溫升高0。6℃,照這樣下去,預計到21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將升高1。5——4。5℃。由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高,也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兩極海洋的冰塊也將全部融化。所有這些變化對所有生物而言無異於滅頂之災。

二氧化碳的危害已經蔓延到海洋中了!

多達四成的地面二氧化碳排放是由於

火山

爆發。據估計,每年火山爆發釋放約130-230萬

公噸

(145-255萬噸)二氧化碳到大氣中。溫泉等也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在義大利的一個城市,當地的二氧化碳濃度一夜之間上升到75%以上,足以殺死昆蟲和小動物,但在白天當陽光照射因為升溫相當快,導致氣體對流而分散。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火山爆發排放量130倍以上:一年270億公噸。

地球上氣溫越來越高,是因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為二氧化碳具有保溫的作用,這一群體的成員越來越多,使溫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氣溫升高0。6℃,照這樣下去,預計到21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將升高1。5——4。5℃。

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釐米,到21世紀中葉,海平面將會上升25——140釐米,海平面的上升,亞馬遜雨林將會消失,兩極海洋的冰塊也將大部分融化。所有這些變化對所有生物而言無異於滅頂之災。

空氣中一般含有約0。03%二氧化碳,但由於人類活動(如化石燃料燃燒)影響,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導致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制二氧化碳過量排放的《

京都議定書

》已經生效,有望透過國際合作遏制溫室效應。

二氧化碳的危害已經蔓延到海洋中了!

可是,除了溫室效應以外,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還有其它的危害!

近日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二氧化碳排放不及時製作的話,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會因海洋酸化受到嚴重損害。

研究人員在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發表論文,他們的試驗場所在大堡礁南部一個名為“獨樹島”的珊瑚島,在流過珊瑚礁群落的海水中加入二氧化碳,增加海水酸度,發現珊瑚“鈣化程序”即碳酸鈣堆積減緩34%。

論文第一作者麗貝卡·奧爾布萊特說:“我們的發現提供強有力證據,證明二氧化碳排放會嚴重減緩珊瑚礁生長,除非我們迅速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那鈣化作用是什麼呢?竟然會對海水中的珊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

鈣化作用其實就是碳酸鈣在土體中淋溶、澱積的過程。

在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土壤淋溶作用較弱,為季節性淋溶,易溶性鹽類大部分淋失,而矽鋁鐵等基本上不發生移動,而鈣則成為化學遷移中標誌元素。土壤表層殘存的鈣和植物體分解釋放的鈣,在雨季以重碳酸鈣的形態向下移動,隨著條件的改變,在剖面中下部以碳酸鈣的形式澱積,形成鈣積層。由於自然條件(主要是氣候條件)的差異,鈣積層出現的深度和厚度隨土類而異。鈣化作用是草原土壤形成過程的一個共同特點。

二氧化碳的危害已經蔓延到海洋中了!

而珊瑚的化學成分恰恰也是CaCO3(碳酸鈣),在海水中也有類似的作用,導致珊瑚礁的腐蝕的罪魁禍首也就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危害已經蔓延到海洋中了!

大自然又一次的破壞呼籲著大家:保護環境!

對此,人類還要坐以待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