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別讓“盛果期”變成“剩果期”

2022-03-28由 青瞳視角 發表于 農業

連翹種苗種植的經營模式是什麼呢?

別讓“盛果期”變成“剩果期”

在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待補鎮,記者走進種植草莓的鋼架大棚,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大棚內,不少人正幹著活,有的逐個檢查枝葉情況,有的指導示範打葉摘果,一派繁忙景象。

憑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待補鎮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夏草莓基地。據當地幹部介紹,多年前群眾試種草莓成功,畝產值達三四萬元,吸引不少人返鄉創業,推動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由於種種原因,到2018年,當地草莓價格下降,種植面積隨之減少。經過這一輪“價格過山車”,當地更加懂得掌握市場規律的重要性,也逐漸摸索出避免“盛果期”成為“剩果期”的經驗。

在盛果期,如何讓農產品佔有市場,是一個普遍性問題。近年來,不少地方瞄準果樹種植,經過前期試種、營銷,再到規模化推廣,一般需要3年掛果、5年盛果的時間。現在,不少水果產品逐漸進入盛果期。一家電商平臺的水果行業工作人員認為,目前蘋果、柑橘等水果銷售網路已延伸到四、五線城市,隨著盛果期到來、產能增加,會導致一些水果價格走低。可以預見,不少果樹單產還可能增加,後續市場動態值得關注。一位業內人士直言:“大多數果樹,不是種錯了,而是沒賣好。”因此,只有未雨綢繆,積極應對盛果期挑戰,才能防止出現價低傷農的現象。

選對品類、選好品種,盛果才不會剩下。當前,各地在特色農產品上做文章,尤其是一些地理標誌農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有可觀市場空間。從實踐看,真正能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往往是那些品類獨特、品質優良的農產品。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選對品類品種,小眾水果才可以有效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抓好品質品牌,也才能儘量避免量大滯銷帶來不利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種什麼、怎麼種不能盲目,即便是較為常見的水果品種,也要因地制宜提高產品質量,持續提升產品附加值。

盛果不剩,還需要正確預判市場供需、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水果是時令產品,種植、上市有較為集中的時間段,會出現“多時愈多,少時愈少”的情況,對市場價格影響顯著。倘若能更好預判市場需求,加強調配供給能力,有助於實現買賣雙贏。這對冷鏈物流提出很高要求。近年來,經過持續建設,待補鎮草莓冷庫庫存能力已達五六千噸。前段時間,草莓價格下跌,不少種植大戶入場收儲。得益於配備冷庫、冷鏈等設施,草莓實現“彈性上市”,價格很快穩定下來。實踐表明,冷鏈物流在調節農產品跨季節供需、跨區域流通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加快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形成銜接產地銷地、覆蓋城市鄉村、聯通國內國際的冷鏈物流網路,有利於推動特色農產品發展邁上新臺階。

從一顆草莓到一個產業,再到一條完整產業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需要久久為功。隨著設施農業等技術的進步,部分水果種植逐漸走向“訂單農業”,以一定的種植成本加合理利潤來確定銷售價格,逐漸實現以銷定產,盛果期也變成了“金果期”。找準定位,擦亮品牌,完善渠道,尊重規律,小小草莓一定會成長為群眾的致富果。

文/楊文明

圖源/新華社

編輯/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