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2022-03-26由 迎澤釋出 發表于 農業

如何製作中藥面板膏劑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膏劑是我國中醫學的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

清末名醫徐大椿曰:

“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

膏劑療法在治療中有著奇效。2018年,太原市迎澤區中醫醫院褥瘡·燒傷科的“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入選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麝香拔毒膏屬於中醫“黑膏藥”的類別,是清光緒年間襄汾縣名醫趙廷禎研製的一劑外用劑型,

傳承130餘年來,在五代趙氏人手中先後延變出“痄腮膏”“生肌癒合膏”和“外科回陽膏”,

針對不同體質、不同辨證的潰爛患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組方,治療效果在患者和同行當中頗有口碑。

如今,麝香拔毒膏療法也成為迎澤區在中醫外治領域的一張名片。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膏藥,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是中藥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

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於塗搽面板以防皸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

在戰國秦漢時期

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藥的記載,起源地應該在今河南省黃帝灣附近。《黃帝內經》中記述了“豕膏”,“癰發於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塗以豕膏,六日已。”《內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後代膏藥的濫觴”。這時的膏藥,是豬脂膏之類的軟膏。《內經》中記載了一種豬脂膏之類的軟膏,稱之為“豕膏”,用於塗治腋部小潰瘍。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魏晉時期

煉丹術盛行,膏藥被當做一種煉製仙丹的副產品而著稱於世,由於色黑,又被稱作黑膏藥。到了

南北朝時

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代將唐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並納入了膏劑的範疇。這樣,的品種更加豐膏劑富了。隨著歷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內病也用膏。

進入

唐宋時

膏藥貼的製備逐漸完善,醫藥大為興盛,膏藥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於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於膿腫癤子的“抽膿拔毒”,得到廣泛使用。

直到

明清時

才成為普遍的用藥之一。

繆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熬成稠膏也”;龔雲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態。到清代,膏藥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金庸武俠小說中所說的黑玉斷續膠,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吳師機《理淪駢文》中,對膏劑的方藥、應用和製備工藝均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並創造出了白膏藥、松香膏藥等膏劑型別。隨著對透皮膏系統的研究迅速發展,外用膏劑的應用範圍也更為廣闊。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到了近現代,由於湯藥的發展,特別是抗生素的出現,傳統膏藥的使用面大大減少。現代工藝的橡膠膏出現後,幾乎真正的傳統膏藥已絕跡,只流傳在民間。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褥瘡又名“席瘡”,是醫學治療的一個難點。《外科啟玄》說:“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摩破而成。”指出了褥瘡因其久著席褥而生瘡的基本特徵。

褥瘡已經成嚴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常見疾病,多發於長期臥床的老年人中,其臨床症狀表現為身體區域性潰瘍以及大面積壞死,由於長期臥床的患者身體較差,機體退化嚴重,長期臥床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護理,很快就會患上褥瘡。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早在1880年—1885年(光緒六年—光緒十一年),

襄汾縣(古稱“太平縣”)清朝地方名醫趙廷禎,研製成功一種中藥膏劑,用於醫治此症。

該中藥膏劑精選三十餘味中草藥,其中涉及部分名貴中草藥,採用古法黑膏藥製作技藝加特藥炮製而成,具有抗感染、止疼痛、拔毒、祛腐、生肌、斂皮之效,且無毒副作用,於當地救治患者無數。他為此膏劑取名“麝香拔毒膏”。

麝香拔毒膏五代傳承,歷經一百三十餘年,以其製作技藝為基礎,先後延變出“生肌癒合膏”及“外科回陽膏”,在治療面板潰爛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組方,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縮短了治療週期。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由於此類黑膏藥的製作要做到精選藥材,能夠精準把握煉油、下丹火候者更是少之又少,其製作過程工藝步驟複雜,要求嚴格,掌握此門手藝不易。目前掌握此技藝者僅趙建林、趙文斌父子二人。

2004年,太原市迎澤區中醫醫院中醫外治方向定位褥瘡,成立團隊收集、整理和研究趙氏歷代傳人的診療經驗和經方驗藥,拓展麝香拔毒膏的診治範圍,成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首家中醫治療面板潰爛的特色專科。從目前市場調研來看,應用該療法治療褥瘡病(壓瘡)全國醫療機構治療該病雖有兩家,但從該專科專病建設規模及療效與接診量等方面,迎澤區中醫醫院已走在全國前沿。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趙文斌,“麝香拔毒膏”第五代傳承人。他也是太原市迎澤區中醫醫院褥瘡科醫師。

2005年,趙文斌從長治醫學院臨床醫學畢業。這個接受過正規西醫理論教育的“小西醫”,一畢業,還沒來得及到新單位報到,就被當了一輩子中醫的父親趙建林拽回身邊,繼承衣缽。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說實話,最開始我是不樂意的,因此和父親鬧了好幾年的彆扭。很多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當時在學西醫的我看來,都是封建迷信和故弄玄虛,一點科學依據都沒有。從最初的牴觸到現在發自內心的信服,是我碰了好幾鼻子灰才換來的。”趙文斌一邊攪動藥鍋一邊笑著回憶,“父親告訴我,下丹要在晴天中午11時到下午3時這個時間段。我偏不信這個邪,有一年故意選了一個陰天,結果,白白浪費了一鍋藥。”

父親告訴趙文斌,敷藥後傷口滲出的膿液可以促進創面生長,不要清創去除。這種說法和趙文斌的西醫理論大相徑庭:“傷口有膿就是感染,必須清創引流。”趙文斌想用實驗資料說服父親,結果連著做了六七十例膿液的細菌培養實驗,卻沒有一例培養出可以令傷口惡化的優勢細菌……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一次次碰壁,漸漸地讓趙文斌意識到,這些看似是迷信和故弄玄虛的技藝和經驗後面,是中醫傳統理論的樸素呈現。“就拿清明節當天做膏藥來說,清明時節,陰陽轉化,生氣始盛,這是幾輩人根據北方地區氣候特點,在沒有現代儀器佐助的情況下,權衡出的溫度、溼度以及氣壓都適宜的最佳製藥條件,這種充分利用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傳統理論,是我從書本上學不到的。”

漸漸地,趙文斌發自內心地接受了這門家傳技藝。做為傳承人,趙文斌在藥品選材和製作流程謹遵祖訓家風的基礎上,開始嘗試著運用西醫的系統性來規範經驗工藝:祖傳制膏判斷下細料的時機,要看油花的翻滾程度,這種經驗性的判別不夠精確,趙文斌就每次在父親下料的時候測量記錄,將準確油溫資料化;父親常常掛在嘴邊的“煨膿生肌”,趙文斌也用西醫手段找到了其中的奧秘: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這種“膿”其實是血漿滲出物質,可以促進上皮組織生長。“接觸病人越來越多,我慢慢發現,麝香拔毒膏促進人體區域性組織癒合的效果,對久病臥床的老年人褥瘡尤其明顯,有著西醫治療手段不能比擬的優勢。”

從2010年開始,趙文斌所在的迎澤區中醫院褥瘡科運用這套組方,先後為全國40多個城市的3萬餘患者帶來了希望,並和太原市內近20家的養老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僅靠一家醫院一個科室的力量,還是太渺小了。“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負著’傳承’和’醫治’的責任,如何讓麝香拔毒膏在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病患少走彎路、少花冤枉錢就能把病治好?”趙文斌和他的團隊們開始嘗試著在基層推廣以拔毒膏為核心的一系列中醫外治法。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近年來,迎澤區中醫醫院相繼成立了“太原市褥瘡護理示範點”,設定“非遺大師工作站”,褥瘡(壓瘡)燒傷科被評選為太原市中醫重點專科,科室堅持古法炮製麝香拔毒膏,但以現代工藝技術要求質量;堅持中醫外治方法在臨床的運用,推廣中醫外治方法;努力培養褥瘡(壓瘡)、燒傷中醫特色治療的臨床繼承人才梯隊,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正是因為他們竭盡全力傳承併發揚祖傳醫術,弘揚中醫文化,才能讓更多人體會到中醫手法、傳統中藥的神奇魅力。

特別說明

文字: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迎澤故事”

郵箱:yingzefb@163。com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

麝香拔毒膏製作技藝:代代相承 享譽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