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換個視窗看歷史(16)

2022-03-26由 xx夏蟲語冰xx 發表于 農業

種植論證書怎麼寫

我總是喜歡把人的記憶能力形象地比喻為麻袋。

年青的時候這個麻袋比較空,所以記憶力特別好。當年齡大了些的時候,那個麻袋裡亂其八糟的東西都裝得差不多了,有用無用的東西想清理又清理不掉,再想多裝些東西就太難了,剛剛發生的事情,轉眼就忘記了。我記得有一次別人在電話告訴我一個電話號碼,放下電話就忘了,後來我只有及時用筆記下來,才不會誤事。

看書學習也是這樣的情況。常常是看了後面幾頁竟忘了前面講了些什麼,在這種情況下要麼是反覆多看幾遍,要麼就不管前面,只管往後面看,記得多少算多少,實在是有些苦惱。直到前些年看了一本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作者認為,人類歷史大部分時間都是平淡無奇的,決定世界歷史的走向往往就是那麼一瞬間,或者一個事件、或者一個人物。所以他在書中集中講述了14個作者認為是歷史上精彩瞬間,作者認為是永載史冊的瞬間。這14個歷史瞬間神奇地降臨到14位傳主的身上,他們或是被命運高高舉起,送入英雄們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拋入千秋遺恨的行列。當強烈的個人意志與歷史宿命碰撞之際,火花閃爍,那樣的時刻從此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該書出版以後受到了廣泛地好評,作者本人也被評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

仔細想來,很多社科類書籍,它的核心內容並不是很多,大部分篇幅都是論證書中的觀點,只要記住了一本書的核心內容,基本上就抓住了其精華,可能對類似我這樣記憶力退化的人來講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還可以在網上檢視該書的讀後感或者書評,寫這類文章的作者都是看過並且有一定歸納、精煉能力,透過他們的文章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我感覺這確實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當然,這個辦法只適用於像我這樣記憶力衰退或業餘讀者,記憶力好、或者專業人員就不適用了。

前段時間看了英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詹姆斯·費爾格里夫的《地理與世界霸權》一書。一如既往地,書中講述的大部分內容都沒有記住,不過它的核心思想算是記住了。作者從地理及其與歷史之間關係的視角,審視歷史、地理與政治之間錯綜複雜而又密不可分的關係,強調地理因素在世界歷史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為一條主要線索,作者透過引入“地理條件”“能量”“支配作用”等概念,在地理條件與歷史程序交織與互動的宏大視野之下,呈現出一部視角獨特而別有洞見的人類文明發展史。

在我的認知中,對於歷史上北方其它民族的瞭解似乎只停留在匈奴、突厥、蒙古和女真幾個影響比較大的民族身上,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在我國曆史上還有一個存在了100多年的遊牧民族——柔然,就不竟讓我汗顏不止。幾十年來真的是第一次知道還有這麼一個遊牧民族存在。

在這個閱讀碎片化的時代,所謂知識也趨於碎片化,於是,突發奇想地集中時間惡補了一下我國曆史上北方各民族與中原華夏民族交往的歷史。老實說,我原認為這只是短暫的一段歷史,或者只是歷史的小插曲,實際上我錯了。從周朝開始,中原地區大多數時期都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大軍事壓力之下,成為各大王朝的心腹大患,如果說有什麼差別的話,那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閒著也是閒著。受詹姆斯·費爾格里夫《地理與世界霸權》一書的啟發,按照作者的思路,試著從歷史地理學這一視角來聊一聊這一話題。

費爾格里夫認為,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第一要有合適的溫度和降水,並且人類要以最佳的方式支配這些能量;換句話說,要舒服,首先要有合適的溫度,要的豐沛的降水,南極北極這些寒帶地區和赤道沙漠地區就達不到。同時也不能太舒服。比如熱帶,從熱量和降水來說最適合植物生存,所以熱帶動植物種類都非常豐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用太努力就能獲得維特生命的食物和水,因為溫度高,也不用過多考慮穿衣服和保暖。這種環境下,人很容易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獲取其它的東西。所以人類公認的幾大古文明沒有一個是在熱帶地區誕生的。

換個視窗看歷史(1/6)

而離開赤道越遠,生活也越艱難,想要繼續生活下去就要做更多事情,嘗試更多的努力,這樣,人就會積累更多的經驗,超越生存本能的文明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其次要有分明的季節變化。這是一個很新穎的觀點。作者認為在赤道地區每一天都很像,四季變化並不分明,而溫帶地區因為季節的變化而有了夏天和冬天的區別,這就導致住在這些地方的人類必須要面對缺乏食物的冬季,所以作者認為熱帶地區日子是以天來計算的,那裡的種族和個人都習慣於不用考慮太遠,也不用為明天發愁,生活在當下就夠了。但是生活在溫帶的人卻不能這麼想。因為溫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吃的,在食物充足的時候必須要為食物匱乏的時候作打算,所以他們的日子是以年來計算的,他們也習慣為未來操心,同時這樣的環境也促進人類思考,思考人與自然、時間和宇宙的關係。最早的哲學、宗教這些文明的必須品就是這麼發展出來的。地球上富庶的資源和偉大的文明均聚集於此。所以人類世界歷史幾個主要文明古國都出現在位於北緯30度和60度之間的溫帶地區(更準確地說是在北迴歸線至北緯45度之間)。

按照費爾格里夫的這一思路,大概就能理解歷史上為什麼文明史最早萌發在這個地方,而不是另外一個地方;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總是衝擊南方農業社會;而南方對北方的攻擊往往都迫於自衛,主動攻擊也主要是防範對方的攻擊;是農業社會修建長城而不是遊牧民族。當然,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很多學者從民族、制度、文化、國民性格等等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只能說費爾格里夫的觀點只能是一家之言。順著這一思路,我們再來看看寒帶地區的情況。

遊牧民族主要生活在中亞、蒙古、東歐和俄羅斯等地區,地理上靠近北寒帶,這裡的熱量和降水都大大低於北溫帶,並且還有慢長的冬季,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主要植被是牧草,僅能供養很少的人口。牧草豐盛期很短,只有逐水草而居,不斷遷徙才能保證生存。

不同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社會制度。長年的遊牧生活,練就了遊牧民族驍勇強悍、性情兇野。簡樸的生活使其頑固地保持著傳統的氏族公社制度,遷徙不居的遊牧習性則使得這些民族喜好馬背上的營生而不耐耕作之苦。遊牧民從小在馬上生活,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駕馭戰馬極為嫻熟,單兵素養非常高,能征善戰且嗜殺成性。所用兵器主要是威力巨大的複合弓,殺傷和破甲能力一流。戰士生活十分簡單,不過分迷戀安逸和美味,主要是長年累月的奔波所致。戰士生活需要很低,以至指揮官無需為軍糧過分擔憂。賓士的駿馬又為其提供了靈活的機動性,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就成為了農業社會極大的威脅。

換個視窗看歷史(1/6)

網路配圖

據《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以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羅馬傑出的歷史學家塔西陀在描述日耳曼遊牧者的生活習性時說道:“要想勸他們像向敵人挑戰和贏得創傷那樣地去耕種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難的。而且他們還覺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獲取的東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無能了。”

在後面的文章裡,因為涉及了不同民族,為了方便敘述,我們大體上明確這樣一個概念:生活在氣溫低、不適合農業種植、以漁獵和遊牧為生的概括為寒帶民族;氣溫適宜、適合農業種植的概括為溫帶民族,這樣就不容易混淆。

一、從西周到滿清

有一種說法是古老的遊牧民族伴隨中國原始文明而生。但遠古時期還沒有文字可查,傳說難以考證,不足以為信。根據現代考古發掘證明,遊牧民族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公元前8世紀中葉才出現,遠晚於商朝,所以商朝是唯一沒有北方之患的朝代。但是,商朝沒有並不等於其它地方也沒有。在周滅商之前,周部落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被商王朝冊封為西伯(意即西部諸侯之長),是商朝的主要方伯(地方長官)之一。

那麼,遊牧民族是如何產生的呢?很多人可能認為,遊牧民族一直生活在北方草原,所以她肯定是在草原產生的。但現在的中外歷史學者大多都認為,在生產力很低的遠古時期,人類在草原是難以生存的,即使有了牲畜,也無法抵禦草原上恐怖的自然災害,所以是先有農耕民族,後有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是從農耕民族中發展出來的。

一是邊塞人。他們本來就在農耕地帶和草原的交界地帶生活,在遊牧和農耕之間相互轉化。如果受到嚴重剝削壓迫,可能會帶著牛羊到草原生活。

換個視窗看歷史(1/6)

網路配圖

二是在農耕區活不下去的農民。每次農耕民族戰亂,就會產生大量難民,難民們四處躲避戰亂,有一部分就去了邊塞和草原。當這群人慢慢在適應了遊牧生活,加上生活習慣的改變和時間因素就蛻變成了以放牧、騎射為生的遊牧民族。

在先秦時期,中原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域集中在黃河流域,對於周邊地區的掌控力微乎其微。在周朝時期,(中原地區的民族自稱華夏,到了漢朝以後才稱為漢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直到後期才有了正式的名稱。

比如“匈奴”,據傳早在遠古時期就曾與黃帝部落交戰,後被驅趕至荒漠草原上,那個時候它叫“葷粥”;之後商代征伐滅掉的小國“鬼方”,也屬於匈奴族;武王伐紂時,關中之地一度被“犬戎”(匈奴族的舊稱)佔領,直到周宣王派兵將其驅逐至北方,此時的它們被史學家稱為“戎狄”;戰國時期,北方這些少數民族有了真正的名字——匈奴,這個名字的本意是“驅逐到遠方”,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給遊牧民族起名字,自此“匈奴”成為中原人的噩夢。

遊牧民族長年在馬背上生活,善於騎射,驍勇善戰,常常採取突然襲擊方式,顯示出了很強的戰鬥力,而中原為農耕文明,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行動遲緩,很難抵禦騎兵的襲擊和擄掠。於是,修築長城抵禦邊患,就成了各諸侯國的必要選擇。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周幽王荒淫無道,寵愛褒姒,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翌年遷都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春秋)時期。前771年,西周覆亡。春秋由此為開端。

匈奴

在西周時期,北方就生活一支遊牧民族——匈奴。匈奴是歷史上最著名、影響也比較大的遊牧民族之一。

秦朝之前的匈奴並不算強大。秦國兼併天下後,秦始皇令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自榆中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佔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

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里之後,他帶兵繼續堅守邊陲。蒙恬又根據“用險制塞”以城牆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線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定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換個視窗看歷史(1/6)

網路配圖

然而在劉邦建立漢朝時,劉邦曾經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匈奴,結果反被匈奴吊打,還是賄賂當時冒頓單于的夫人才得以解脫,從此漢朝對匈奴就採取軟弱的外交政策,後來不得不採用和親政策緩和關係。

劉邦戎馬一生,打仗無數,為何會敗給匈奴呢?很大原因就是中原文明在發展的時候,匈奴的民族也在不斷髮展。到漢代時,“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即匈奴統一塞北部族變得強大起來。也可以說,突然強大的匈奴並非單一民族的崛起,而是多民族的融合與聯合,在西漢初期達到了全盛狀態。

換個視窗看歷史(1/6)

劉邦(前247年一前195年)

經過劉邦與匈奴之戰後的西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再未敢對匈奴用兵。西漢時早期,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推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絡開闢絲綢之路;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多次進軍漠北,匈奴受到很大打擊。自元光六年(前129年)以來,衛青等將領連年出塞,大破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使漢朝在對匈鬥爭中逐漸居於主動地位。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右地,開拓河西走廊,其後陸續設定肅洲(酒泉)、甘州(張掖)、涼州(武威)、沙州(敦煌)四郡,控制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發動“度幕”作戰,深入漠北,大破匈奴,從此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設立西域都護府,將西域納入版圖,開創了“孝宣之治”。

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天下安平、百姓殷富,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勵精圖治,選賢納諫,軍事上迫使匈奴西遷、派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延伸至歐洲。公元100年羅馬帝國遣使來朝,東漢國力趨於極盛,史稱“永元之隆”。到漢和帝時期,大將竇憲在南匈奴的配合下大敗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遷中亞,再向西遷至東歐,最後就被融合到其他的民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換個視窗看歷史(1/6)

霍去病(前140年一前117年)

南匈奴投降漢朝後,二十多萬人被安置在今內蒙古、山西與陝西北部及甘肅東部一帶,與漢人雜居,在曹魏時期被編入郡縣戶籍,逐漸融入漢族之中,五胡亂華時,首先起事的就是匈奴族的劉淵(漢化後的匈奴人),這也是匈奴人在歷史上最後一次出現。

漢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蒙古。

(未完待讀)

免責宣告:以上文字圖片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