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一地雙吃!玉米大豆間作迎來官方指導意見,這17種高產品種獲推薦

2022-03-05由 農通社 發表于 農業

種過大豆後茬種植什麼最好

提高單位面積收益,是種植戶的心願,也一直是科研攻關的課題。

為提高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關鍵技術到位率,發揮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的增產增收優勢,5月7日,農業農村部網站公佈了《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指導意見》,此是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四川農業大學組織專家制定的這一種植技術首次亮相,標誌著大豆玉米間作新農藝正式有了官方指導意見。

從種到收,多維度呵護玉米大豆間作

《指導意見》根據不同的生態區氣候和生產特點,從選用良種、擴間增光、縮株保密、機播勻苗、適期播種、調肥控旺、防病控蟲、機收提效等八個方面,對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提供了技術指導。

在擴間增光方面。實行2行玉米帶與3-4行大豆帶複合種植。西南和西北地區,玉米頻寬≤40釐米;相鄰玉米帶間距1。8米,種3行大豆,大豆行距30釐米;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60釐米。黃淮海地區,玉米頻寬≤40釐米;相鄰玉米帶間距2。2-2。3米,種4行大豆,大豆行距30釐米;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65-70釐米。

一地雙吃!玉米大豆間作迎來官方指導意見,這17種高產品種獲推薦

在縮株保密方面。

根據土壤肥力適當縮小玉米、大豆株距,達到淨作的種植密度,一塊地當成兩塊地種植。

西南地區玉米株距13-14釐米,播種密度45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4000株/畝以上(按90%計);大豆株距10釐米,播種密度91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7800株/畝(按85%計)。黃淮海地區玉米株距11釐米,播種密度46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4000株/畝(按90%計);大豆株距10釐米,播種密度102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8700株/畝(按85%計)。西北地區玉米、大豆單粒穴播或雙粒穴播,玉米株距12或24釐米,播種密度505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4500株/畝(按90%計);大豆株距8或16釐米,密度113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8500株/畝(按75%計)。

在良種推薦方面。《指導意見》指出

玉米選用株型緊湊、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穫的高產品種,共有9個品種獲推薦。

西南地區可選用仲玉3號、正紅6號、川單99等;黃淮海地區可選用農大372、豫單9953、紀元128、登海939等;西北地區可選用迪卡159、豐墾139等。

大豆選用耐蔭抗倒、宜機收高產品種,有8個品種獲推薦

:西南地區可選用南豆25、貢秋豆5號、滇豆7號等;黃淮海地區可選用齊黃34、石豆936、石豆885、鄭豆0689等;西北地區可選用中黃30等。

一地雙吃!玉米大豆間作迎來官方指導意見,這17種高產品種獲推薦

而針對機械化種收方面,《指導意見》也給出建議,根據玉米大豆成熟順序和收割機械選擇收穫模式。

先收玉米後收大豆

:玉米可用4YZ—2A型自走式聯合收穫機,收穫果穗,也可選擇當地整機寬度在1。6-1。8米以內的玉米聯合收割機收穫果穗或籽粒。

先收大豆後收玉米

:大豆可用GY4D—2型聯合收穫機收穫脫粒、秸稈還田,也可選擇當地整機寬度1。8-2。2米以內的大豆聯合收割機實施收穫。

玉米大豆混合青貯

:在大豆鼓粒末期、玉米乳熟末至蠟熟初,可用4QZ—280自走式青貯飼料收穫機同時收穫玉米與大豆,然後用YK5552青貯打捆包膜一體機完成打捆包膜作業並堆放青貯,或直接壓實、密閉貯藏於青貯窖中。

一畝地當兩畝地用,有效緩解大豆缺口

支援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複合種植,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促進種地養地結合,是國家近年年一直在推動新農藝之一。今年中央一號檔案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板塊,還其中專門提到,“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援力度。”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飼料蛋白來源,在農業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近些年大豆需求量增加較快,產需缺口也不斷擴大。去年,我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從效果來看立竿見影。當年大豆播種面積1。40億畝,比上年增加1382萬畝,增長10。9%,提前實現了到2020年種植面積達1。4億畝的計劃目標。

一地雙吃!玉米大豆間作迎來官方指導意見,這17種高產品種獲推薦

但限於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不可能大幅增加耕地面積用於種植大豆。去年在擴種大豆時,主要來源於東北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減少玉米種植,改種大豆。而隨著我國玉米工業消費的增加,當前我們玉米已出現了產不足需的現狀。玉米、大豆是同季作物,玉米大豆間作帶狀複合種植模式,是在現有耕地條件下,同時有效提升玉米、大豆產能的方法之一。

在西南地區,四川農業大學等聯合多家單位歷經16年試驗表明,這種“玉米+大豆”間作種植如果技術得當,不僅能實現魚和熊掌兼得,而且還能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能提高根瘤固氮量10%左右,減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降低病蟲發生率30%-50%,農藥施藥量可降10%-15%,另一方面,玉米產量與單種玉米基本相當,畝產達550-650公斤,大豆平均畝產100-150公斤,實現了一畝地當兩畝地用。同時,一塊地裡實現玉米、大豆輪作倒茬,還有利於培肥地力和綠色可持續發展。

如今,四川農業大學這一實踐成果走上了更大的舞臺,被全國推廣。玉米+大豆間作種植,一畝地當兩畝地用,你心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