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西充縣永清鄉大毛坪村探索蠶桑產業助推搬遷脫貧

2022-03-04由 中國發展網 發表于 農業

蠶繭烘烤機有多少噸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李平貴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永清鄉大毛坪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3戶223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戶共37戶79人。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實施以來,該村牢牢把握“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基本要求,圍繞“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能致富”目標,堅持“挪舊窩”與“換新業”並舉,依託蠶桑產業,採取“一建兩定三管”“一導兩免三統”和“一策兩資三利”發展模式,大力促進搬遷脫貧,取得了好效果。

“一建兩定三管” 引領搬遷產業發展

“一建”:建專業合作社。該村充分依託當地群眾過去的養蠶習俗,將大毛坪村全部貧困戶組織起來,建立了西充縣大毛坪蠶桑專業合作社,並由村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紀檢員兼任監事長,制定了議事規則,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對專合社的重大事項,透過“村支部(總支)提議、聯席會議商議、股東(代表)大會決議”的程式議定,經驗管理充分尊重貧困戶意見,保障貧困戶權益。目前,該村有養蠶大戶55戶(含非貧困戶),其中建檔立卡戶11戶。

“兩定”:主導發展路徑。一方面定發展規劃。對接蠶桑脫貧奔康產業園的產業規劃和群眾發展意願,確定本村產業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另一方面定蠶業帶動主體。結合大毛坪村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將蠶業專業合作社作為搬遷戶產業發展的帶動主體。

“三管”,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管好集體資產。設定集體資產義務監督崗,推行合作社事務“八公開一評議”制度,切實加強政府投入的蠶桑產業配套設施效益發揮。管好培訓教育。利用農民夜校、職業技校等平臺,加強合作社成員管理知識、養蠶實用技術和營銷技能培訓,大力培育栽桑養蠶能手。管好效益分配。根據蠶業合作社章程和蠶桑產業發展模式,結合村集體和貧困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務等入股蠶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比例,確定了效益分配,堅持產出效益優先保障村集體和貧困戶,突出脫貧導向。今年以來,已先後分紅兩次,搬遷戶根據入股資本,每戶獲得了80-580元不等的分紅收益。

“一導兩免三統” 壯大後續脫貧產業

“一指導”提高搬遷戶養殖技術。蠶桑專業合作社從縣蠶業局聘請專業人員定期到搬遷戶家中指導桑樹種植和日常管理、蠶養殖和繭收儲等技術,不斷提高包括搬遷戶在內的所有養殖戶栽桑養蠶技術。

“兩免費”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免費小蠶共育。合作社租用村集體(幫扶單位幫扶資金和政府投資資金)投資150萬元配套建設的小蠶消毒室、共育室等配套設施,聘請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在村統一集中培育產卵,並免費為搬遷戶培育小蠶。待小蠶10日齡後,根據搬遷戶意願養殖數量將小蠶發放到戶養殖。免費到戶消毒。小蠶到戶後,合作社定期到養蠶戶家中免費給蠶消毒;待蠶繭出售後,又免費對蠶俱進行一次徹底消毒,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三統一”保障搬遷戶收益。統一入園。由搬遷群眾根據自身發展條件和意願,採用以現有土地、桑樹等資源折價入股,或採用以產業週轉金、產業到戶扶持金等幫扶政策資金入股等方式,統一加入大毛坪村蠶桑脫貧奔康產業園。統一供種。合作社集中採購蠶種,統一向包括搬遷戶在內的所有養蠶戶提供蠶種,即保證蠶種質量,又降低了蠶種價格,最大限度保障了搬遷群眾利益。統一收購。合作社對蠶繭實行統一收購,引進先進的蠶繭烘烤工藝,利用蠶繭烘乾機,將統一收購的生繭製成熟繭,進一步提升了蠶繭品質,產品深受南充和綿陽客戶歡迎,使44元/公斤的價格陡增至140-150元/公斤。搬遷戶李興國,一季養1。5張蠶卵,合作社每季向他支付約1500元的養蠶純利潤,一年養蠶4季增收約6000元。

“一策兩資三利” 盤活搬遷戶的收益

盤活扶貧政策壯大產業規模。

據介紹,透過合作社盤活貧困村產業週轉金、幫扶資金、辦公經費、產業到戶扶持金等幫扶政策,在原有桑園基礎上採用地邊桑、大行桑、密植桑三種方式擴大蠶桑、果桑面積至350畝,形成初見規模的村級蠶桑脫貧奔康園。

與此同時,用好兩種資源夯實產業基礎。第一種,農村閒置資源。合作社利用該村撂荒土地、蠶桑等閒置資源,整治土地200餘畝發展蠶桑和果桑。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第二種,農村勞動力資源。針對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實際和蠶桑產業發展實際,吸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參與務工有效盤活了農村勞動力資源,滿足了產業發展用工需求。

三種收益強化利益聯結。政策性資金收益。村集體以產業週轉金、到戶產業扶持資金等政策性資金入股蠶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將生產經營收益的35%分配給村集體,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資源投入收益。貧困戶(包括搬遷戶)以土地、蠶桑等入股蠶業合作社,合作社將生產經營收益的35。5%,按貧困戶(包括搬遷戶)入股方式和份額進行分配,大力促進貧困戶脫貧增收。投工投勞收益。合作社優先使用具有勞動能力的搬遷人口,並將生產經營收益的29。5%作為勞務資金髮放,多渠道增加搬遷戶收益。今年以來,蠶俱消毒、小蠶共育、蠶繭烘乾、桑樹管理等300人次用工中,易地扶貧搬遷人後務工達17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