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2022-03-02由 量子位 發表于 農業

拖拉機工作效率怎麼計算

乾明 李根 發自 江浙滬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物流行業會怎樣回答他們的2018?

阿里菜鳥網路說,在11月20日那天,便交上了答卷。

今年的雙11物流,9天,10億包裹全部送完。

這確實是一次人多力量大的壯舉。在11月20日全部包裹送達當日,天貓和菜鳥發出聯合致謝,稱共有18萬個品牌、20多萬快遞網點、23萬快遞車輛、300萬物流人、3000萬平方米倉庫……參與到了10億物流訂單配送中。

這是第十年雙11,但物流增長卻比十年前飆漲了4000多倍,相當於2006年全中國全年的快遞業務量,總長度可繞地球赤道7圈。

這個體量,如果放美國要送20天,放英國要送4個月,但在2018年的中國,只用了一週多一點的時間。

這當然是神乎其技的新壯舉,但不是一個大力出奇跡的故事。

如果忽略了背後的技術努力,結果就如夢似幻。

這是屬於一家技術公司、智慧平臺的榮耀。菜鳥工程師們說,這是2018雙11大考的檢視,也是他們對2018全年的回答,更是十年雙11中艱苦奮鬥的層層壘土。

所以物流業如何回答2018?他們會選擇從十年前的雙11開始說起。

而且派出4張物流工程師面孔,既是對歷史的回答,也是對技術的致敬。

雙11快遞數字化始末

文頌

,2018天貓雙11菜鳥專案組總指揮助理。

印象最深的不是雙11開始的2009,不是菜鳥網路誕生的2013,也不是一切邁入順風順水的2015,讓他夢魘難消的記憶停留在2011年。

那是雙11快遞大爆倉的一年。

在上海,每一家快遞公司網點集散地,都有綿延開去數公里的上百臺快遞車。

想開進集散地裝貨的進不去,想開出集散地送貨的開不出,交管部門參與其中協調,但於事無補,進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反反覆覆折騰了兩三個月,最後直至春節,才完成當年雙11配送。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爆倉的原因,不只是快速增長的買買買能力,也有阿里在物流領域的探索太初級。

之前阿里的物流分兩塊。一個叫

推薦物流

,解決的是店家物流選擇的問題,它會根據收發地址,給出相應的資訊推薦。

另一個叫

物流寶

,本質是做倉儲,用倉配一體化的方式,提升物流效率。

當是時,發貨是淘寶店家的最核心痛點,選什麼樣的物流,如何最快發貨,最為首要。

但大家都低估了雙11的狂飆突進。被認為是雙11“活化石”的文頌都說,那時候想不到雙11能搞多大,更不知道搞出“爆倉”這麼大。

阿里不是不重視物流,但直接上手做,不是他們的風格。

從戰略上,阿里早於2008年就希望對接供需、搭建平臺,然後透過資料,達成供需匹配和資源配置。

但2011年的大爆倉說明: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阿里物流往事

2012年,淘寶商城更名為天貓,

天貓物流部

順勢成立。

同時,還專門為爆倉監控打造了新系統

雷達預警

,使用技術進行單量預測,推動快遞公司提前備好資源。

而在天貓物流平臺上,所有商家的發貨系統都跟阿里實現關聯,物流訂單的所有資訊實現連線——資訊化總可以更好解決問題了吧?

但物流爆倉的問題,在2012年、2013年依然沒有得到根治。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工程師們到快遞網點一看,傻眼了,整個現場全人肉操作,快遞員24小時連軸轉,吃飯只允許包子——吃泡麵都會影響節奏,所有分揀全靠人工。

所以哪是法拉利發動機不起作用,明顯是整個物流行業生產關係太落後,幾乎是一臺過時的拖拉機。

怎麼辦?時代需求在向前走,要根治問題就得往更末端去。

2014年數字化轉型

變革從不起眼的

電子面單

開始。

2013年5月,菜鳥網路成立,開啟行業數字化變革。

之前商家發貨,需要有兩個單。一個是商家的揀貨單,一個是快遞公司的快遞單。

商家發貨的時候,需要相較比對,然後進行發貨。出現錯誤的機率很高,經常發錯貨。

另外,快遞公司的紙質面錄入及列印的效率非常低,OCR識別之類效果也還不好,商家、快遞公司、菜鳥之間的資訊也很難有效互通。

上線電子面單,各方的資訊就大一統了,一張面單,一以貫之,統籌更加直接。

商家發貨效率和快遞公司分撥中心的執行效率都得到大大提高。

結果也得到當年雙11檢驗,雖然這一年雙11的運單量達到了2。78億,消費者簽收包裹過億壓縮到了6天。在2013年,這一個數字是9天。

但光有電子面單,也還不足以讓物流速度發展成今日模樣。

2015年、2016年,

二段碼

三段碼

被創造,成就了智慧分單。

二段碼三段碼,聽起來玄乎其乎,但作用其實喜聞樂見——跟郵政編碼一樣。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每個快遞網點,由特定數字程式碼標識,稱為二段碼,網點下對應的配送區域,被標識為三段碼。

這個智慧分單系統最牛的地方在於,每一個包裹在被填下目的地之後,系統要能實時計算出它接下來要流經的每一個轉運中心、網點甚至快遞員,這樣才能給包裹精準的打上二段碼和三段碼。

中國快遞業紛繁複雜,業務變動大,有些業務邏輯甚至難以被文字和口頭描述,但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最終得到突破。

有這二碼,分撥中心和網點,透過簡單的編碼識別就能快速分單、然後分撥配送至一個個末端客戶了,半徑3公里左右,接下來只剩下人手配送的問題,已很難再產生爆倉。

在這一年,包裹過億簽收,只用了4天。

如今再問文頌,他依然會從2011年爆倉的夢魘說起,但談到最後,他也認為正是那次夢魘,自己得以參與菜鳥讓整個快遞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歷史程序。

文頌感慨,現在我們都在談自動化、智慧化,但沒有這段數字化轉型,又從何談起?

而且數字化轉型同時,也是技術架構的徹底升級。

平臺技術,從2015、2016天貓雙11菜鳥專案組技術負責人

蘭博

說起。

蘭博2010年加入淘寶,菜鳥網路成立後,平臺整合及打造,落在他肩上。

菜鳥網路成立於2013年5月,但業務梳理完畢,進入技術整合,實際已是2014年。

當時擺在蘭博面前的有兩條路。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第一條,下定決心把原有包括淘寶、天貓在內的各個業務部門零散搭建物流體系推倒重來,構建一個統一化的平臺,把所有阿里體系內的物流業務都囊括進來,以便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

走這條路,要犧牲發展速度。

第二條,在原有的體系上進行最佳化,這樣能夠保證各個業務線上的物流能力能夠快速發展。但是在後續的協同時,難免會有阻礙與不便。

考慮再三,他們選擇了第一條。這是巨大的挑戰,這意味著,一方面他們要保證正常的業務開展,另一方面要神不知鬼不覺的將整個平臺進行重新替換。

蘭博比喻:在

飛行中換引擎

但這次“換引擎”的時間遠遠超過大家的預估。由於原有的業務系統極其複雜,需要抽絲剝繭還原業務邏輯規則,同時還需要匹配菜鳥未來的發展,計劃上線的日期一推再推。

經過長達一年之久的努力,新系統正式啟用,所有的業務完成了遷移。

雖然痛苦,蘭博甚至一度立下軍令狀,如果不能按期上線,“就自動走人”。但這一專案的成功上線,也奠定了物流平臺的基礎核心。

未來:全球化、智慧化

文頌和蘭博,分別講訴了來時路。

現在,內憂已消,是時候談論未來了。

有兩大維度,一個維度是業務,向海外拓展,從中國巨頭成為全球化企業。

另一個維度是技術,AI加持,IoT革新,智慧化在加劇自動化浪潮。

先說全球化,介紹第三張面孔:

唐韌

,菜鳥網路國際技術負責人。

唐韌也是老阿里,2008年加入阿里軟體,一直致力於打造阿里巴巴運營支撐平臺與建設資訊協同平臺等等中後臺核心系統。

2016年10月轉崗至菜鳥,想迎接新趨勢、挑戰新業務,於是pick了進出口業務。

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協調全國海關,系統性提高通關效率。

但跟之前接觸的純線上技術需求不同,這次不看不知道,以瞭解嚇一跳。

因為海關體系的調整,進口通關的流程更加複雜,整個過程到處都是坑。

唐韌到菜鳥後不到一個月就趕上了雙11,通關申報680萬訂單,有些口岸通關係統沒有扛過洪峰就宕機了,部分訂單清關整整花了20天,灰頭土臉。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而2017年,海關總署又要求所有的報關係統,都要接入到新版本中,如果30天內沒加入,業務就會熔斷。

但阿里和雙11這樣的體量,接入到新系統中就會導致宕機。

所以唐韌的工作,不僅要解決內部問題,還要溝通幫助解決外部系統方案。在2017年裡,他們就跟全國海關係統相關部門進行了多次討論,提出70多項解決方案,甚至還派駐阿里技術專家,到各地去進行技術維護和升級。

其實這樣的問題,原本屬於公共基礎設施領域,但如果你不做,業務發展就會受阻,你做了,行業都受益、

沒有得選。

於是到2017年的雙11,唐韌團隊打了一個漂亮仗,進口跨境交易與配送非常順利。8個小時,就清了500萬單。

到今年,報關係統甚至是秒級的。

當然,現在讓唐韌自豪的還有一個名為

神鯨網路

的報關係統。

他們用AI技術,對各地海關業務模型進行升級,完成信用評級、打造全鏈路回溯等,解決進出口中各種問題。

不論是平時網購,還是雙11大考,進出口訂單都在不斷倍數翻轉,而唐韌團隊追求的是,業務提升同時,全球物流速度也在提升——全球72小時,讓中國首創的雙11,真正成為全球狂歡。

相比全球化,智慧化直觀更多。

最後登場的這位技術面孔,是菜鳥網路AI部自動化負責人

元享

元享的工作,可以理解為主要跟“機器人”打交道。

他們打造了一個倉庫智慧化系統,在2017年12月份開始開發,今年8月正式上線上崗。

“核心是去掉低價值工作,把人力用在刀刃上”。

在江蘇無錫未來園區內的機器人倉庫,還參與了今年雙11備戰,率先享受包郵的江浙滬的“親”,享受到的包郵區速度,背後也得益於機器人倉儲配送。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目前在無錫倉庫,一共有700個機器人,大概4萬個品類的商品,機器人完成了倉內所有的搬運工作,讓包裹生產更為高效。

機器人倉,從學研到產業落地,以致今天全行業AI、IoT,智慧機器人聲響動天,中間並非一帆風順。

元享對此有直接感受。他們起初用AI論文中的“多智慧體路徑規劃演算法”去設計方案,但得到的卻是“喝醉酒”的機器人,執行起來跌跌撞撞,對於很多場景,都沒辦法解決,執行效率也非常低效。

後來躬身實踐,蹲倉庫,考慮更多因素,調參調優,最終才得到現在的結果。

當前,無錫倉需要人工和機器協作,但在機器的幫助下,倉庫整體效率是傳統的1。5倍。

阿里菜鳥回答2018:智慧物流骨幹網裡的4張技術面孔

並且在設計之初,菜鳥就瞄準了要為行業提供快速可複製的解決方案的目標。像這樣的機器人倉庫的大規模複製計劃也正在快速推進中。

而且更關鍵的是,技術工程師們真想

喝著酒過雙11

,AI+IoT至關重要。

現在,雙11十年代際之後,這些工程師初步實現了

喝著咖啡過雙11

——手忙腳亂、提心吊膽、連續通宵的時代算是真正過去了。

起於平淡的雙11,又漸漸復歸平淡。

統一代號“菜鳥技術”的工程師們每年進入備戰還是會本能緊張一下,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時移世易,斗轉星移,心境早已不同了。

訂單數在與日俱增,物流卻能不斷向好。

背後,一張覆蓋全球的智慧物流骨幹網正在成型。這是菜鳥的開始,也是一個正在發生的更宏大的故事。

我們只知道時代在往前走,卻易於忽略用技術推動變遷的工程師面孔,又豈止物流一個領域而已?

這裡沒酒,但歡迎分享你知道的故事^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