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2022-02-21由 上游新聞 發表于 農業

悶種子上面需要開口嗎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太平門遺址復原圖

這是一堆在南宋太平門城牆底部排水溝淤土和城牆夯土中度過了八百餘年時光的種子,雖然它們因為炭化而無法再發出嫩綠的枝丫,但是在考古專家們的手中,它們卻成了寶貴的歷史遺存,在八百年後,用它們炭化的身體為人們訴說它“年青時光”裡的重慶城。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炭化的稻穀

16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釋出了《重慶渝中區太平門遺址浮選結果初步分析》,在這份報告中,專家們發現,重慶城南宋時期是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有粟、黍和小麥的種植。

“種子”帶來了故事,也帶來了謎團。專家們在其中一份南宋城牆夯土層的土樣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遺存,這在以往的城牆考古中是很少見的現象。這究竟是偶然,還是古人有意為之?

“這次太平門遺址取樣範圍和數量都有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重慶城當時的植物遺存情況,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需要進一步開展植物考古工作。”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太平門遺址找到了1853粒植物種子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小麥種子

考古怎麼還研究起了種子?其實這就是現代考古的重要手段之一——植物考古。

專家表示,太平門遺址是重慶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太平門遺址土樣的採集和浮選工作,對研究南宋時期重慶城植物遺存埋藏情況、農業結構等相關問題將提供重要的資訊。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工作,讓土樣裡的‘種子’開口說史。”

在此次太平門遺址浮選出來的可鑑定的植物遺存一共有1853粒,平均每升土樣中出土植物種子約74粒,數量較為豐富。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粟的種子

浮選出土的植物遺存多為炭化的植物種子,它們得以被儲存至今,是因為處於飽水的特殊環境之中,有機物被有效地封存於缺氧的環境。

在遺址出土的植物種子中,經鑑定,農作物遺存一共有1765粒,包括稻穀、粟、黍、小麥四種農作物的種子。非農作物植物種子86粒,包括野豌豆、野油菜、野燕麥、接骨草、紫蘇、藜、山莓、野拂草、構樹、蛇莓、毛果珍珠茅、莎草科、豆科的植物種子。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接骨草種子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毛果珍珠茅種子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山莓種子

南宋時期重慶城居民以種植稻穀為主

在以往的文獻考證中認為,在北宋王安石變法以後,重慶地區重視新修水利、水田農業得到了大力發展,但仍以旱地農業為主,以種植粟為主,小麥、燕麥也得到普遍種植。

也有文獻研究專家認為,重慶地區宋代旱作農業以種植粟、小麥為主,稻穀種植有限,“惟涪、梁、重慶郡稍有稻田。”

太平門城牆裡藏著一批八百年前的種子 現在“開口”說話了

▲野豌豆種子

但是太平門遺址出土的種子真的這樣說嗎?

從此次太平門遺址浮選出土的農作物絕對數量來看,稻穀具有明顯的優勢,佔農作物總數的98。64%,粟、黍和小麥的數量很少。

同時,從出土機率來看,稻穀的出土機率更是高達100%。

統計表明,南宋時期重慶城居民是以種植稻穀為主,兼種粟、黍和小麥三種旱地農作物的農業形態。

此外,專家表示,太平門遺址所在區域在南宋彭大雅筑城之前仍為重慶城的範圍,因此古人一般不會在城區內開展農業生產活動,這些農作物遺存應該是古人從遺址外帶入的糧食,在儲存、加工等過程中遺落到遺址中,透過流水作用最終沉積於溝內。

城牆夯層中發現大量稻米帶來新的謎團

一般來說,植物考古選取的取樣背景及遺蹟包含物的時代要明確,因此,專家們在取樣過程中,一般不會選擇城牆夯層進行取樣。

但由於太平門遺址為一處城門遺址,城門的使用年代從南宋延續到明清時期,南宋時期遺蹟單位極少,因此,專家們此次也選取了兩份南宋時期的城牆夯層進行取樣。

可是讓專家們沒有料到的是,這個“無奈”之舉,卻帶來了新的謎團。

在這兩份城牆夯層的取樣中,專家們均發現了炭化植物的遺存,出土的植物種子數量極為豐富。主要是炭化稻米,共計1875粒,其中完整稻米830粒、破碎稻米845粒。

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在城牆夯層中出土如此豐富的炭化穀物是不常見的,那麼為什麼太平門城牆夯層裡會有如此大數量的稻穀出現呢?這究竟是偶然還是古人有意為之?如果是有意為之,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專家們表示,這些謎團的答案,只有留待進一步的考古研究。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