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2022-02-21由 楊西 發表于 農業

虢國夫人遊春圖怎麼讀

楊西|撰文

古代仕女畫作品賞析系列之三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的詩,詩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觸景生情,聯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民不聊生。他借商女表述自己對時政腐敗、積痾難返的憂患意識。眼前的景象,使他聯絡到南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後主於國運飄搖之際,在這秦淮河上攜大批宮女吟唱著自己親手譜寫的《玉樹後庭花》,於一片繁華聲中葬送了自己的王朝,悲從中來,寫下這首憂患意識濃郁的千古絕唱。

如果說杜牧的《泊秦淮》是從詩的角度,道出唐王朝滅亡原因的一聲吶喊,那麼,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則是從繪畫的角度,將這種亡國之因從另一角度作一次圖式的再現,為唐朝覆滅敲響警鐘。《虢國夫人遊春圖》是張萱以虢國夫人遊春的盛況,而創作的一幅作品,他與杜牧同一個時代,只不過杜牧比張萱晚生幾十年。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唐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虢國夫人為楊玄琰之女,是楊貴妃的三姐。楊貴妃得寵之後,將其及另外兩個姐姐迎進京師,《舊唐書列傳》詳細地記載了這一事情的前因後果:

“……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並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玄宗頒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開元已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玄宗凡有遊幸,貴妃無不隨侍,乘馬則高力士執轡授鞭。……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豔妝盈巷,蠟炬如晝。”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愛屋及烏,在他的縱容下,虢國夫人及楊家五人在朝廷中飛揚跋扈、驕奢淫逸,其出行所經之處,首飾珠寶遺失不知其數,香風飄達數十里,從不避嫌。

農曆的“上巳節”是古人祭拜祖先的日子,一年一度的踏青遊春便是從這一天拉開序幕。人們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地出現在陽光燦爛、春光明媚的季節裡,這也是張萱所作《虢國夫人遊春圖》的時間背景。

畫面上,八匹膘肥體壯的駿馬,按前後順序緩緩地行進在踏青的路上,每匹馬上騎著服裝不一、神態各異的人物,只有一匹馬上騎有一大一小兩人;整個馬隊人物服裝豔麗華貴、花團錦簇、前呼後擁,且多著女妝。

八匹馬呈前三後五擺開,掩映避讓、前疏後密、錯落有序。畫面後部一個老嫗模樣的人,衣飾雖然華貴,但色彩十分沉穩,面無脂粉,雙手緊緊地摟著一個女孩,似乎是一位保姆;女孩大約十來歲的樣子,著紅色上衣、白色長裙,雙肩披帛、高髻髮飾,一看就是一個小公主。前面一位紅衣貴婦回眸關注著她,其眼神流露出慈愛與擔心,道出了相互之間的關係。最後五騎居中者也是一位貴婦,著紅裙藍衫,披帛十分妥帖地掛在肩上,雙手執韁,神情專注地看向前方,一副悠閒泰然的神態。

我們順著她的視線往前,便落在最前面著男裝的女子身上,她眉清目秀、櫻桃小口、面頰豐潤、略施粉黛、頭戴幞巾、青衫玉帶,騎三花沛艾大馬,神態居高傲世,神情隨意自然;在整個馬群中,數她的坐騎最為高大、豪華,我認為她便是此畫的主要人物——虢國夫人。

而另兩位貴婦,一個是她的大姐韓國夫人,一個是她的八妹秦國夫人。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筆者認為最前面著男裝者便是虢國夫人)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保姆與小公主)

文章寫到此處,插一段於本文無關的閒話:據有關文章介紹,當下還有很多人面對這幅《虢國夫人遊春圖》中,誰是虢國夫人的問題爭論不休,至今還無定論。我認為,這是過去很多所謂的“學問家”做學問上的迂腐,亦或是故弄玄虛。大凡上過美術學院的人,一看此畫便能看出其中的門道,何必要製造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留給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捉迷藏呢?當然,我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學術辯答,只是淺述我的觀點,不知同道中人讀到此處有何高見?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在此有人可能會問,虢國夫人身為女性,為什麼會著男裝?其實這不必大驚小怪,女子著男裝在唐代宮內早已有之。據《新唐書·五行志》記載:

“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

這個記載說的是高宗和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穿男裝於宴會上歌舞,想以此給父母一個驚喜,高宗和武后並沒有責怪她,只是以調笑的口吻說了一句:“女子不可為武官”,這其中透出的不是訓斥,反而是慈愛與讚賞。到了唐玄宗時期,女人著男裝已成為一種時尚,我想張萱將虢國夫人畫成身著男裝,則是有意而為之,一方面突出虢國夫人侍寵驕縱、以奇爭寵的個性;另一方面為深化作品主題增加新奇亮點,以求達到出奇制勝的意外效果。這便是他此畫創作上的高明之處,令人歎服!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另外,我為什麼說其他兩位貴婦是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呢?這得從繪畫創作的立意說起。眾所周知,一幅繪畫作品能否打動人,同時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首先要看作者的立意是否新奇,用張萱自己的話說,就是“甚有思致”。

中國人物畫發展到唐代已經十分成熟,不再侷限於神仙傳說、宗教佛像、功臣良將、孝子烈女的歌功頌德,而是將觸角伸入生活,向風俗畫方面轉換,張萱的這幅《虢國夫人遊春圖》便是這一轉換中的典型代表。

題材定下來之後,隨後便是往裡裝內容,以這幅遊春圖為例,首先要考慮的是人物,即是安排哪些人物出場,大約人數多少?張萱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經過一番精心的設計和安排。首先,

他為虢國夫人設計了女扮男裝,二是設計姐妹至親同時出場,營造畫面的親情元素;如果不是這樣,畫面上只是一群前呼後擁的隨從,那麼就會使人覺得空虛乏味,達不到深化主題的作用。

再說從有關記載中,三姐妹同時出場的文字記錄比比皆是,與張萱同時代的詩人杜甫,就曾在描寫虢國夫人遊春盛況的《麗人行》一詩中寫道: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詩中以樂府詩的形式揭示楊家的驕奢淫逸、侍寵驕縱,這其中的“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就是指虢國夫人攜其親屬同時春遊,其中提到秦國夫人。詩是現實的縮寫,當然不可一一列出名姓,一句“就中雲幕椒房親”就已經夠了。另外在《舊唐書楊貴妃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燦爛芳馥於路。”

張萱作為唐代宮廷畫家,自然對記載中的情景耳聞目睹,把二位夫人放入畫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二位夫人雖然也同時被封,但依當時與皇上唐玄宗的關係來說,自然無法與虢國夫人相比,所以她倆的坐騎自然不是“三花馬”。那麼後面一匹“三馬花”上騎的是誰?我認為應該是虢國夫人的女兒,只有她才能與其母乘一樣的駿馬。從記載中看,虢國夫人有兩個女兒,這個女兒也出現在畫中,即緊跟在她身後的那位。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在畫法上,張萱用鐵線描勾出人物、馬匹的造型,用線勁挺,剛柔相濟。然後深入仔細地描畫人物的服飾,從主要人物的身上畫起,先畫頭部,再畫五官,從上到下,心若止水、循序漸進。人物畫完後,再轉入馬匹的刻畫,先頭部、後胸腹,然後轉到臀部、四肢。

畫的時候,他特別注重馬匹的結構、比例,同時兼顧當時的審美風氣,做到馬匹高大圓潤、膘肥體壯,且形態各異、生動活潑。

俗話說:“好馬配雕鞍”,所以對馬的鞍墊張萱也從人物的身份上作了等級上的處理。“三花馬”的鞍韉,從色彩到紋飾都被他描繪得精緻華貴、富麗堂皇,一般馬匹鞍韉的處理相對要簡樸一些,沒有那麼多的紋飾,但也做了色彩上的協調變化,虢國夫人大女兒的鞍韉相對來講要豪華精緻很多,由此可見張萱的良苦用心。一人一馬畫完之後,再來畫另外的人物和馬匹,以此為序,逐一完成。

整幅作品造型準確、形象生動、色彩豔麗、用筆穩健、墨色滋潤,構圖飽滿抵近左角猶如鏡頭橫移,讓人感到畫外有畫,雖只見八騎,彷彿成群結隊的馬匹正向畫中奔來,精緻而不板結、華麗而不俗氣,堪稱一幅仕女畫中的絕品!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張萱,公元713年生於陝西長安,也許是長在皇城的緣故,使他對社會上層的生活非常熟悉,所以他筆下大多以描繪唐代貴婦生活為主,且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據《太平廣記》和《宣和畫譜》記載,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明皇鬥雞射鳥圖》、《明皇納涼圖》、《搗練圖》、《太真教鸚鵡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午後行從圖》、《虢國夫人夜遊圖》、《宮中七夕乞巧圖》《安樂仕女圖》等等。只可惜大多未能流傳下來,現今傳下來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都屬後人的臨摹作品。不過從臨摹的作品中,我們已經深深地感到張萱畫技的精湛,佩服他對生活對社會現實敏銳的洞察力,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生活氣息,直接影響晚唐人物畫的風格。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唐 張萱《搗練圖》宋人摹本

賞析《虢國夫人遊春圖》,就不得不說唐末的“安史之亂”。唐玄宗早年時頗有作為,但是到了後期沉迷於楊貴妃的姿色,貪圖娛樂享受,將朝中政務交給了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再加上當時盛行的外戚專政,也就導致了之後的安史之亂。

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看似描繪虢國夫人攜眷屬遊春,實則是在諷刺虢國夫人兄妹的驕奢淫逸,影射執政者的荒淫,其中也包含作者勸誡和憂慮的愛國情感。

張萱畫《虢國夫人遊春圖》的時候,楊國忠已升任宰相一職,在楊國忠之前是李林甫一人為相,權勢滔天,國運漸衰。楊貴妃、楊國忠、虢國夫人等楊氏家族,憑藉唐玄宗的寵愛,狂妄囂張而驕縱荒淫,唐玄宗對此哪有不知,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可以說已昏庸至極。張萱為了表達這些情感,他透過場景的描寫和情節的刻畫,將自己的悲憤與擔憂自然地隱藏在《虢國夫人遊春圖》中,且並非晦澀難懂,猶如杜牧、杜甫的詩一樣,是個有憂患意識的愛國之士都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就在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創作完成的第四個年頭,便爆發了“安史之亂”,將晚唐送入覆滅的軌道。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王鐸題跋

我們今天看到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並不是張萱的原作,相傳是宋徽宗趙佶的摹本,絹本設色,縱51.8釐米,橫140.8釐米,原作上有宋徽宗的親筆題字。

靖康之變,金兵南下攻破汴京,二帝被俘,宮中貴重物品都被金人押送北方,沿途有部分物品遺失,其中就包括《虢國夫人遊春圖》真跡。到了都城就只剩摹本,金國動亂,摹本也流落民間;後落入賈似道之手,清乾隆年間收入清宮內府,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我認為,宋徽宗摹本與原畫一定存在本質上的差距。

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意在借描繪楊氏姐妹遊春的奢華史實,隱喻玄宗王朝的昏庸腐朽;而摹本《虢國夫人遊春圖》,則是描摹刻畫圖中人物的嬌美神態,力求與原作儘可能一致。

二者繪畫的角度不同,筆下的意境自然就會出現偏差。如今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已被那段歷史的煙雲,早已淹沒得無影無蹤,無法窺其原貌,這其中存在的差異,我想只能由觀者從中揣摩,從歷史封存的遺憾中探尋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的實感真情。大文豪蘇東坡曾經見過張萱的一幅《虢國夫人夜遊圖》並賦詩一首,我現將他最後的幾句摘錄於此,作為此文的結尾,也許讀者能從中得到心靈上的啟發來一個穿越……

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人間俯仰成今古,吳公臺下雷塘路。

當時亦笑張麗華,不知門外韓擒虎。

附:蘇東坡詩句譯文

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這絕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處呢?她那明眸皓齒,除了畫圖之外,誰又曾見到過呢?當年的歡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點點慘痛的淚痕了。

人間俯仰成今古,吳公臺下雷塘路。

人在世上,繁花如夢,俯仰之間,重滔覆轍者比比皆是。隋煬帝與陳叔寶一樣國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於吳公臺下、雷塘路邊。

當時亦笑張麗華,不知門外韓擒虎。

可是當年他卻曾嘲笑過陳叔寶、張麗華一味享樂,不恤國事,不知道韓擒虎已經帶領隋兵迫近宮門。

《虢國夫人遊春圖》全圖欣賞: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餘淚痕

唐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宋徽宗摹本